孩子不学孔融让梨就不是一个好孩子了吗

孩子不学孔融让梨就不是一个好孩子了吗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  我们暂且不去评论孩子的答案。“孔融让梨”讲的是我国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孔融4岁时,一天,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盘梨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孔融在掌握资源分配权的时候,本来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即自己占有最大的那个,把小的留给别人,但他没有这么做。如果把这个故事扩展到经济生活中,就会发现一个人的经济行为按照后果对人对己、有利有害来区分,会有四种选择,即:利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己利人和损人利己。  从道德的价值观点来看,“利人的行为”都值得称颂,尤其为了别人的利益让出自己的利益;而“损人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就更为人所唾弃。如果单纯从道德的角度,我们基本上能够作出决定,应该提倡“损己利人”的行为,坚决抵制“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利人利己”。  我们过去曾经最流行的口号之一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个命题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如果大家都不利己,把利益提供给别人去享受,那么至少应该有一个人不这样做,所有的利益都归他,如果他也奉行“损己利人”,那么利益只好“出口”到国外去了。我们在鼓励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时候,实际上也在鼓励接受利益者成为“损人利己”的人。过去我们一度认为人如果完全抛弃了私心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全国人民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权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得到的结果却是和理想距离越来越远。  好在我们及时觉醒了。从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中可以看出,倒是讲究“私心”的市场经济救了中国。土地还是那个土地,人还是那个人,就是因为制度发生了变化,便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绩。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充分说明:资本、劳动、科技进步这些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缺乏了动员它们或者激励它们的制度安排,就不可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有很多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其中既有“做蛋糕”和“分蛋糕”的争论,也有顶层设计的呼声。但从我们的社会发展来看,要想在经济上取得比较大的成功则必须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孔融只是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必然会出现别人利益减少的风险。我们既要鼓励孔融那种“损己利人”的高尚品格,又要保证不让老实人吃亏,要让老实人最终获取比较大的利益才行。  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只在理想化的模式中进行,要让人认识到除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可以选择外,更可以选择“利己利人”。这就需要制度层面的改革,对于那些愿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给他们提供优厚的保障;要严厉惩处那些“损人利己”的人;更要鼓励那些“利己利人”的人,在制度上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只要他们的行为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能改善自己的利益,这就能实现经济学家所说的“帕累托改进”,进而可以实现全社会的“帕累托最优”。  所以当那个孩子高声喊出“我不让”的时候,不要认为这个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而是告诉孩子,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取得利益,既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又能照顾到别人的利益。这样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0)

相关推荐

  •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关于利,其实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说透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利字当头的社会,你还会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孔融让梨是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道德教育故事, 其故事 ...

  • 六一节再看“孔融让梨”,后果很严重!

    小时候大家都背过三字经,里面那句"融四岁,能让梨"肯定人人朗朗上口,结果一个被神格化的幼儿,祸害千百年,成了佳话美谈也罢,一不小心还被盲目大众信奉为家庭教养的样板. 孔融长大了以后 ...

  • 让梨的孔融,死于不孝之罪

    孔融被中国人熟知是因为民间流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四岁的孩子就能够懂得"孝悌",这个孩子的形象被历史抬得很高,成为了所有孩子学习的榜样,好像全身都散发着一种光环.但是孔融最终的结局却 ...

  • “孔融让梨”的故事被奉为经典,为何会被欧洲国家当成反面教材?

    谦让,是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强调的一个品质.在兄妹之中,年纪大的应当谦让年纪小的.遇到老年人的时候,年轻人要懂得谦让.和父母的相处,要懂得谦让.在中国历史人物中,孔融可以作为谦让代表了.他在4岁 ...

  • 孔融让梨、周处除三害……语文课本里的励志少年长大以后的人生

    本 文 约 539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小时候,语文课本常常用先辈仁人的故事教化我们,让每个人心中树立了自己的英雄榜样. 长大后,我们却发现,不仅"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

  • 幼儿园绘本教案《孔融让梨》

    小朋友们,如果给你一盘香甜的梨让你分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会如何分呢? 你会把最大的

  • 超好用的印度式乘法口诀:孩子不学就落伍了

    当中国妈妈因为小朋友会背9*9乘法表而高兴的同时,印度小孩已经在背19*19乘法了! 难怪近几年印度进步得那么快- 印度的九九表是从1背到19(→19×19乘法),不过您知道印度人是怎么心算11到19 ...

  • “孔融让梨”的故事竟是教我们质疑?

    文丨果其然 · 主播丨苏木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事的解读,发生了很多变化: 有人说,孔融让梨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害怕哥哥揍他,所以让梨的实质,是屈从暴力, ...

  • 孔融“选”梨

    --法囚问道 孔融有兄四人,弟一人,排行第五.一日,孔母买梨盛于盘,唤六子食梨.六子见盘中之梨大小不一,均止步不前.孔母问何故?六子低头不言.孔母令年长者携弟食梨,年长者皆不为所动.孔母改令年幼者食梨 ...

  • 权谋角度讲讲“孔融让梨”——他想吃大梨子必须用这三种办法!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 [原文]<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译文]& ...

  • 铜雕孔融让梨人物雕塑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 ...

  • 《孔融让梨》2007-14小本票

    ​2007年6月1日发行<孔融让梨>特种邮票1套2枚,小本票(不干胶品种)1本. 图序图名面值发行量(2-1)T分果1.20元1148.65万枚(2-2)T让梨1.20元1148.65万枚 ...

  • “孔融让梨”在中国是传统美德,为何在西方人眼里却成反面典型?

    大家都知道,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异.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中国人习以为的事情,在西方人看来可能匪夷所思.比如中国人非常看重"孝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