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 20 | 一心一意

一心一意

一心一意”这个成语的出自《三国志·魏志·杜恕传》。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做事专心一意,一门心思地只做一件事。成语是形容“杜恕”这个人,他在魏国担任国家干部,他的性格耿直,一心为国,所以史书用这个词来形容他做人的态度和做事的风格。

和“一心一意”相对应的另外一个词是“三心两意”,不能说“一心一意”就是对的,也不能说“三心两意”就是错的。因为还要看这个人究竟是做的是什么事情,而“一心一意”或者“三心两意”更多是体现一个人如何完成这件事,当然对待事情的态度不一样,做事的效果和结果也会不一样。当然,从应然的角度来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是“一心一意”。不过很多人做不到“一心一意”,原因有很多。而主要的原因就是心“多”,做不到“一”,或者说是想法太多

了凡的人生就是“一心一意”的人生。了凡是个孝子,少年时候他听从母亲的安排,专心去学医。“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个人生活与社会关系都简朴的人,往往可以容易做到“一心一意”。因为在某个意义上,这样的人生是没得选择,只能服从长辈的安排,当然这样也可以简单幸福地过一辈子。不过,了凡在15岁的时候,遇到了孔公,原本一心一意学医的想法被改变了,因为孔公说了凡是“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随后,在与孔公交往的过程中,了凡发现孔公的术数极为灵验,“试其数,纤悉皆验”。在15岁到35岁之间,了凡发现人生的一切安排,都被孔公算得明明白白,而且人生是可以被看得清清楚楚的。对于了凡来说,他的内心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一心一意”。因为他认为人生已经是“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当然了凡他对命运的安排并没有任何怨言,他并不认为命运有什么不公平,所以他用一种淡然而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不过,了凡在35岁的时候又遇到云谷禅师,经过禅师的开导,了凡明白所谓命运其实是固有观念支配下的言行,而观念改变了,人生轨迹亦会发生改变。对于“新”的人生,了凡的态度还是“一心一意”,不过他的“一心一意”去行善积德。因为他明白德是改变命运的能量,唯有大德才能扭转命中的安排。而德从明中来,从积善中来,乃至从一言一行甚至一念中来。了凡“一心一意”去行善积德的结果是:“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孔公算他命中没有儿子,但了凡“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年,生男天启”;孔公算了凡考不上进士,但他“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年登第,授宝坻知县”;孔公算他五十三岁过世,但了凡“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纵观了凡“一心一意”的人生,尤其是“一心一意”行善的人生,收获颇丰。如果从投资的角度看,这是世间真正的“一本万利”的投资,当然也是人生最划算的投资。

尽管“一心一意”并不一定都是对的,因为还要看为了什么而“一心一意”;因为每个人做的事情本身,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所以我们做事既要讲“初心”,又要知道方向、方式以及过程。不过在现代社会,幸福的、健康的人生大多是“一心一意”之人所拥有,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感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