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 13 | 谁是二货
谁是二货
“二货”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某个人比较傻,而且傻得有点可爱;二是指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特别的不擅长,或者说很不专业。总的来说,“二货”是个贬义词, “二货”又被称为“二杆子”(四川话);“二楞子”或者“二逼”(北方话);“二球”(西北话)。说归说,“二货”是一个很恰当的形容词,形容一个人的智商不高或者做事儿有点另类,近似词有糊涂蛋、呆子等。用“货”字来形容一个人,有点嘲弄的意思;不过我们重点看“二”字,那就更有意思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二”代表着不同的见解。对任何一个物品、一件事都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最有代表的就是对立的态度,例如: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等等。对于大众来说,“二”就意味着对立与分别,但在有道者眼里,一切存在都没有“二”,只有“一”,甚至“一”都没有。禅宗三祖在一首诗里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做选择,是因为我们有爱恨亲疏好恶等。因为我们要面临各种选择,所以社会设定了许多规则来规范和引导大众,但总的来说还是二分法:例如黑与白。尽管在实际生活当中,除了黑白之外,还是有多种颜色的,大众也是喜欢缤纷多彩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往纷繁复杂的方向发展。一个人有诸多选择是好事,但很多时候扰乱大众心智的正是因为选择太多(与其说是选择太多,不如说是欲望太多)。当然生活中要是没有选择,也一样会给大众带来烦恼,但根源还是大众对“二”的执着,对“一”的忽视。
大众执着对善的追求,执着对恶的排斥,难道不是很好的事情吗?我们当然希望世间的善越来越多,恶越来越少。国家把法律法规制定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密,目的也是如此。不过,这一切仅仅是手段,大众如果不能“化二为一”或者“化多为一”,社会发展的结果一定还是越来越复杂,人类的欲望一定是越来越“多”。“多”的本身不是坏事,世界也一定会往“多”的方向发展,但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我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的途径是什么?世界那么大,我能到达多少地方看看?其实“我”首先是“一”,而世界一定是“多”,不过“多”由许许多多的“一”构成,所谓世界在变化,其实就是“一”和“多”之间的关系不断在发展。从选择的角度来看自己,我们大多数人是“二”,都是“二货”,因为我们没有“化繁为简”、“化二为一”的能力,其结果便是离“一”愈来愈远,离自己愈来愈远。大千世界一定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但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只有舍才能从“二”回归到“一”。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每个人对“一”的了解和定义不同,也正因为每个人心中的“一”不一样,所以才有大千世界。
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夫夭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了凡明白了要集聚改变命运的能量,只能通过积德,但积德并不是为了延寿、功名和求子,不过延寿、功名和求子这些愿望又是在积德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事情。纵观了凡的人生,他在遇到云谷禅师之前和之后,其实都是“一”。了凡之前坚持的“一”,是没有活力、没有生命的“一”;遇到云谷之后,他坚持的“一”,是善、是德、是能量,是充满生命力的“一”,当然了凡最后以“无”为“一”,这是他对“一”的超越。
坚持“一”可以让凡人成圣,因为成圣的过程就是从“多”到“一”、从繁到简的过程;对“一”的执着也可以让人更闭塞,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对“一”的坚持便是形成偏见和固执的原因。
“二”或者“多”都不是坏事,被人称为“二货”也没有那么严重,假如我们能够面对“二”和“多”的时候,时时不忘“一”,那么我们的生活便可以少一分烦躁和不安,便可以更好地理解“二”与“多”,便可以更好地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