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风池穴的作用及功效
本文目录 [hide]
- 1 风池穴位位置
- 1.1 取穴方法
- 1.2 穴位解剖
- 2 风池穴的作用
- 2.1 主治病症
- 2.2 穴位配伍
- 2.3 风池穴疼痛怎么办
- 3 刺灸法
- 3.1 针刺方法
- 3.2 艾灸方法
- 3.3 按摩方法
- 4 风池穴解析
- 4.1 文献摘要
- 4.2 研究进展
风池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风池穴的准确位置图
风池穴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当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平高《针灸甲乙经》。
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位的时候应该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取穴姿势,以方便施者准确取穴并能顺利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或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穴位解剖
风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皮肤由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项筋膜包绕项部浅、深层肌。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项筋膜浅层,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入浅层的头夹肌,继进深层竖脊肌中的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项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第二颈神经后支可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参与支配项肌,内侧支为皮支,称枕大神经。该神经由枕动、静脉伴行,在项筋膜的深面上行,约于上项线水平处,穿斜方肌附着点及项筋膜浅层,分支至颅后部的皮肤。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
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
风池穴的作用
风池穴意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风池穴的功效:壮阳益气,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作用。
主治病症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伤风感冒,鼻渊,鼻衄,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症,耳鸣,耳聋,颈项强痛,落枕,荨麻疹,丹毒;以及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等。
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等。
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电光性眼炎、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高血压、癫痫、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本穴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循环系统疾病:脑卒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无脉症;
五官科系统疾病: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鼻炎,耳聋,耳鸣,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失眠;
运动系统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
其它:感冒。
穴位配伍
风池穴配合谷穴、丝竹空穴治偏正头痛;
风池穴配脑户穴、玉枕穴、风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视;
风池穴配大椎穴、后溪穴,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风池穴配睛明穴、太阳穴、太冲穴,有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风池穴配阳白穴,颧髎穴、颊车穴,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
风池穴疼痛怎么办
可能是感受风寒湿痹引起的疼痛,这个情况平时一定要避风寒水湿,可以用艾灸,针刺或者热敷等理疗来调理!光针刺风池穴效果没那么好的,你可以在局部多选几个针对性的穴位配合列缺穴一起,一定要注意避风寒!
也可以是颈椎错位,需要进行校准。
温馨提示:建议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本站信息只供参考。
刺灸法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一般向对侧眼窝内下缘方向,略斜向下刺入1.0~1.5寸,或向对侧风池穴透刺,勿向对侧眼窝外上方斜刺过深,以防刺入颅腔或脊髓腔。
向对侧或同侧口角方向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头顶、颞部、前额和眼扩散。
平刺2.0~3.0寸,透对侧风池穴,局部酸胀,扩散至头项部。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艾灸方法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方法
取端坐位,将双手拇指指腹放于两侧风池穴处,先点按半分钟,再向外按揉2分钟,力量由轻渐重。
风池穴解析
风池为经穴名(Fēngchí GB20)。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属足少阳胆经。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风即风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为风邪侵入处,也是祛风之要穴,故名风池。
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理同风池名解。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特异性: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备急千金要方》:主喉咽偻引项挛不收。
《外台秘要》:千金疗疟灸法,灸风池二穴三壮。
《针灸大成》: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
《医宗金鉴》:肺受风寒,及偏正头风。
研究进展
针刺风池、足三里等穴可使脑震荡患者的颅压下降,具有较长的后效应。
针刺风池等穴,治疗高血压患者,使血压下降,且可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及其与卵磷脂的比值。
针刺本穴可使视力减弱者,普遍提高视力,用指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对防治青少年近视眼有效。
突眼症:有报道以风池、上天柱(天柱上五分)为主穴行导气法,足三里、三阴交行补法,有一定疗效。并对突眼症的瘀血状态、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足跟痛:针刺风池穴,治疗216例足跟痛,有较好效果。
视神经萎缩:针刺风池穴,治疗187只眼视神经萎缩患者,感传到眼区的73只眼。针感与疗效有关,针感到眼区者疗效好。
据报道针刺风池穴,能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