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是“纯阳”之体吗?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妙和博克)
一到流感来劲儿的时节,不管是鸟流感还是猪流感,说到小孩子中招发烧,就必定有专家、权威站出来说小孩子感冒发烧与成年人不一样,因为“小儿是纯阳之体”。
记得2005年11月的某一天我在家看电视,见京城名医施小墨先生正就“补”的问题侃侃而谈,大意是说中国南方人很喜欢通过煲汤来“进补”,他到香港后某妇人向施先生诉说因儿子体质很弱,该妇人天天用人参水鱼之类的“滋补之品”煲汤给儿子喝,可是儿子却体弱依旧,总是生病,问施先生是何原因。施先生答曰是因“选料不对”,他说因为儿童是“纯阳之体”,一补就把“内火”给补起来了,“内火”一起,免疫力就下降,于是这孩子反而容易生病。
本来有关儿童是“纯阳之体”之说被很多人说了千百年,鄙人也早已经麻木,充耳不闻,懒得论理,可施小墨先生的父亲施金墨先生乃当年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小墨先生现如今在中医圈儿里亦非泛泛之辈,颇有影响,故在下不得不斗胆在名医面前说三道四,抛砖引玉:
一、医者易也。“易”者,一日一月,喻阴阳之道、变化之道也。《黄帝内经》云:“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这是初入医门必读的经典,也是包括施先生在内的业医者都应知晓的常识:就生命的现象而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纯阳”的生命根本不存在!请问,“纯阳之体”是什么样子?天下万物,只要是活物,又有哪个是“纯阳之体”?施先生不该把阴阳这个“生之本”丢了而津津乐道“纯阳之体”,没有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和生杀之本始,中医从何谈起呀?
二、中医对危重病人临终之前的那一刻称为“脱”,即“阴阳离决”。阴阳一分开,生命就终止了,尸体是没有阴阳意义的,既不“纯阴”,也不“纯阳”。换句话说,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你就是想得一个“纯阳之体”,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只要是活着,就阴阳不离,须臾不可离也!
三、小儿发育尚不成熟,生机幼稚,脏腑发育不成熟,元气不充盈,被形容为“稚阳之体”,故而感邪时容易表现出正气虚、邪气实。这本来没什么歧义,但大概是后世不知哪位仁兄,把“稚阳”弄成“至阳”,结果就又有自以为聪明之人要强解这个“至阳”,于是乎就演义出了个“纯阳”。
一个挺明白挺简单的“稚阳”概念,忽地莫名其妙冒出了个对立面,而且竟千百年来争来争去没了是非结论。何也?皆因阴阳的概念不清不楚,历朝历代那么多爷也不想弄清楚,因为不清楚也能行医,也未必就扛不上一块“名老中医”的招牌而日进斗金是也。
四、“小儿纯阳之体说”由来已久,但不能自圆其说。小儿既是“纯阳之体”,那只升不降、只散不敛、只运化不吸收……的“纯阳”如何存在于生命之中呢?和我们这些不纯的人相比脏腑运化的规律区别在哪儿?小儿到了多大那个阳就不纯了呢?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只说“小儿纯阳”,那不纯阳的时限呢,没说;叶天士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颅囟经》却说“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可虞抟的《医学正传》又说是“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则认为“小儿纯阳,……谓其未破身耳”。这差得也太离谱了,但“襁褓”也罢、3岁、8岁、“未破身”也罢,根据是都是哪儿来的,高人们全懒得说。
也没说过了那个年龄坎儿是瞬间不纯、还是慢慢变得不纯?是吃了什么不合适的东西或者受了惊吓、还是小儿长大以后自己觉着纯阳没意思然后就把自己弄得不纯了?总该有个说法吧。还有那个破了小儿“纯阳之体”的是个什么东西呢?是打哪儿冒出来的?就算“小儿纯阳之体”的理论不管那许多,爱谁谁,就这样,就不论理了,我还是得问,按照施先生的逻辑,如果“小儿纯阳之体”一补就“生内火”,那是不是小儿过了某岁变得不纯了以后,就可以放心补而不“生内火”了呢?那香港妇女之“选料”还可用否?另外那个香港妇女的孩子到底几岁了?如何把握“生内火”的年龄,《幼科要略》、《颅囟经》、《医学正传》和《温病条辨》所宣称的四个“纯阳之体”年限该听谁的?倘还是“纯阳之体”,身体又弱又不能补,该如何是好?要是“纯阳之体”已被“破”了,又该选何料去补……总之,我以为“小儿纯阳之体”之说逻辑上荒诞无稽,怎么可能自圆其说!
五、再看看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简明中医词典》关于“纯阳之体”解释:(小儿)“因其阳气当发,生机勃勃,与体内属阴的物质相比,总是处于相对优势;在发病过程中,也是阳热易盛,阴津易伤,故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儿生理和病理的特点。”不知施先生对上述解释以为如何,反正鄙人是不明白,既然是解“纯阳”之义,怎么又要“与体内属阴的物质相比”,这 “纯阳”不纯了么;其次,《辞典》没说“体内属阴的物质”到底是个啥,也没说“体内不属阴的物质”又到底是个啥,一头雾水,整不明白;或者按照《词典》的逻辑,过了“纯阳”年限(“襁褓”?3岁?8岁?“破身”?)“体内属阴的物质”一下子就取得“相对优势”了,因此就不纯阳啦?
再有,凭什么小儿阳气“生机勃勃”,“体内属阴的物质”却要处于相对的劣势呢?换句话说,如果“体内属阴的物质”弱的话,阳气凭什么会“生机勃勃”呢?还有《词典》说小儿“阳热易盛,阴津易伤”,叶天士也说什么“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居多”。照《词典》和叶天士的说法,“小儿纯阳”的概念就是“热病居多”,可人类无论长幼、内科疾患本来就是热病居多(三阳经表证大都发热、三阴经里证热症亦不少),因病发热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热都会由低热到盛热,又岂是“襁褓小儿”的专利?
退一步讲,小儿会走会跑了不用“襁褓”了,于是体就不属“纯阳”、“热病”就少了吗?那些一天到晚感冒发烧但又过了襁褓之年的大人孩子咋就不是“纯阳之体”呢?……这是哪儿连哪儿、哪儿焊哪儿呀?《简明中医词典》和叶天士关于“纯阳之体”的论述,牵强附会地解释来解释去,你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纯阳”的概念来!
再看《词典》中“稚阴稚阳”条的一段话:“……关于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的两个理论观点,正概括了小儿机体生理功能的两体方面。前者是指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较幼稚不足;后者则是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既是生机蓬勃,同时又相对地感到阴的不足。”瞧,断不出是非就开始和上稀泥了。一会儿说小儿“阴阳二气均较幼稚不足”,转脸儿又说小儿阳气“生机蓬勃,同时又相对地感到阴的不足”。两块儿泥还是和不到一起去呀,这不就叫没是没非嘛。中医药大学的教材《中医儿科学》非说“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共同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可惜,鄙人眼拙,就是看不出两者“密不可分”的“本质”。
明明天底下压根儿就没有纯阳的东西,一群人却非要拿“纯阳”说事儿,说不通也要说,哪怕是胡说。可那个被一群高人胡批歪解还是解不出来的“纯阳之体”却被《中医儿科学》和稀泥、打圆场成“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中的切身体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小儿‘纯阳’的不同认识”。那么这些“不同认识”孰是孰非?或皆是皆非?到了还是一本栏帐!不作学问,却一定要充有学问,自己糊涂还让别人跟着糊涂,这市风才叫稚阳寒凉呐……
六、《黄帝内经》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那个求问于施先生的香港妇女也懂得这个道理,至少知道儿子体质虚弱得想办法补。施先生的答曰“选料不对”,可怎么选料这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施先生却三缄其口,也许出于商业考虑在卖关子,反正始终没有答案,只是说“纯阳之体”一补就会把“内火”给补出来。鄙人不解,明明是虚证,凭什么一补就要出“内火”,莫非《黄帝内经》“虚则补之”的法则出了问题?还是说“纯阳之体”就不会有虚证,是虚证也不能算虚证,所以死活不能补?香港人善用的人参、枸杞、虫草、乌鸡、水鱼……等等大都是“滋阴”之品,为什么“滋阴”之品一入“纯阳之体”反而出“内火”?这“内火”是什么,和“滋阴”之品有什么瓜葛?“内火”与免疫力又怎么扯上了关系?施先生既然说是“选料不对”,可是用什么料没了下文,那个香港妇女的孩子以及千千万万类似的孩子熬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难道只能熬到“纯阳之体”不纯的时候(从“襁褓”到“破身”)为止吗?可是不纯了,比如成年人就不会“生内火”了吗?……?
唉,我的问题多多,言语唐突,并非无理取闹的矫情之辈,皆因实在想不通名医高论的逻辑。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