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增广贤文》

   好的事情不易传出去,而坏事情则一日可传千里。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好恶不到处,总不在这里。不是俊流,徒劳侧耳。宋.释道冲

   “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汴洛。洎入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然相国厚重有德,终为艳词玷之。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公。谚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六》

   “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水浒传.第24回》

   为什么会出现“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有个“负面偏好”机制,使得大脑对令人不快的消息更为敏感,并认为坏消息比好消息重要,负面信息就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注意、更彻底的分析以及更广泛的联想。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说你一箩筐的好话,你记住的或许不多,但是别人说你一句坏话,你一定久久难忘。

   相对于“发现和宣扬别人的优点”来说,人们往往更乐于“发现和宣扬别人的短处”,使我们更愿意接受和消费负面消息,继而体会到置身事外的“幸运感”和“优越感”,这其实是一种人性的不完美。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这种人性的不完美呢?

  只有洁身自好,才能避免因“恶事传千里”带给自己的影响。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送他,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同是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又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知府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

   那么,怎么面对“好事不出门”呢?

     其实,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善行不为他人所了解,也不会不高兴,有这样的修养,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好事出不了门也别急,是金子总会发光,时间到了,你做的“好事”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得好: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人们一方面要洁身自好加强修养,另一方面是身正不怕影子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一般都以自我为中心,更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发生在印尼的一场大海啸灾难,可能不及自己拔掉一颗牙齿的关注程度高。另外,人往往喜好关注自己的优点,别人的好事往往不会在意。还有些怀有嫉妒心理的人,喜欢传播别人的小道消息,喜欢看别人的笑话。因此,别人的桃色新闻,人际矛盾等往往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就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的心理基础。

   人们常说:人言可畏,人言杀人。一代影后阮玲玉就是被人言所杀。因人言而酿成的人间悲剧屡见不鲜。

   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朋友也有不同层次之分。在你困难时伸出援手的朋友值得尊重,而在你成功时真心给予掌声的朋友则更加可贵。恶事坏事会不胫而走,迅速传播。因此,要坚守底线、仁爱慈善、远离恶念、不做坏事,不给是非小人以口实与把柄。谣言在时光的遂道化为无形。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你的嘉言善行不为世人所了解,也不要不高兴,更不要生气。能够有这样的修养,不愧为君子。

   一个人很难被所有的世人正确理解和了解,每个人都会有被曲解、受委屈的时候。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成就是挫折磨砺出来的。

   人生犹如四季,春天到了,鲜花自然会开放,想拦都拦不住。好事出不了门也不用着急,时间到了,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是锥子总会钻出布袋,是金子总会发光。

感悟:老人言不同于其他名人言,它更体现出一种草根性,草根智慧实实在在,草根智慧更接地气。其实咱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老百姓,毕竟从小饱读四书五经的寥寥无几。草根智慧有草根智慧的和蔼可亲——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不让人感觉高高在上,而让人感觉伸手可及。在咱们的生活中,充斥着这样的老人言,它可能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不经意的某句话,当时咱们觉得“老土”,但突然某一天,就会觉得那些话说到了我们的骨子里……/单眼老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