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书法五大流派

xiaolin甲骨文书法五大流派

甲骨文为甲骨文书法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我想,可以运用象形甲骨文的字画同源之理,在保持甲骨文字基本字形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画的意境,用简洁笔画,形象的笔调,组合成古朴、有趣、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描”。也有的是字画组合,融字于画中或融画于字中。在创作中着重于写意,就是以保持甲骨文原来字形为基调,运用毛笔特有的软毫韵味,采用形象的手法表达出甲骨文的本意。其精髓在于“传神”。用长毫毛笔书写甲骨文,字之笔画有粗有细,有方有尖,有轻有重,尽情挥洒。用流畅的笔法写出甲骨字的峻峭、欹丽、古拙、空灵。当然,创新而不离法度,强调原始再现和艺术再现,熔哲理、功法、气势、悟性、情感、格调、书法艺术于一炉。在“形似”中更创造出“神似”,在古味中更有新意,从而演变成象大写意画般精美的艺术品。本着以上创作意图,我曾创作了一些作品,今选择了几幅分别介绍如下,以求方家教正。

这幅作品是把甲骨文的“鹿”字、“鱼”字、“草”字组合在一起成为一幅作品。鹿在青青的草地上自由奔跑,来到河边喝水,看到河中的小鱼,抬头呼唤自己的同伴快来。表达“水不求深鱼自乐,人之好吾鹿则鸣”。

这幅作品是把甲骨文的“鱼”字、“网”字和两只手(即网上下的两个“又”字),组成用手持网在捕鱼,实际就是进行渔猎。也即“渔”字。正是,“启网得鱼,船满网盈”。

这幅作品实际也是一个“渔”字。不过不是用鱼网,而是用鱼竿钓鱼。鱼竿下方的“又”字,在甲骨文中代表“手”字。正是“得鱼贯柳乐渔夫,斗酒传花约友朋”。

五是字画派。即运用象形甲骨文的字画同源之理,在保持甲骨文字基本字形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画的意境,用简洁笔画,形象的笔调,组合成古朴、有趣、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描”。也有的是字画组合,融字于画中或融画于字中。商代晚期卜辞中就有“文字画”(见图十二)。字画派作品,充分利用甲骨文的基本笔画横、竖、点、斜、曲,尤其是巧妙地运用甲骨文中“曲笔”的“曲无常态,随物、意曲尽其妙”之特色,创作的作品达到“所书动物字,飞禽展翅,蛇虫曲伸,猛兽獠牙,栩栩如生;所以人体字,立、卧、蹲、跪、躬、手举足行,如朝夕相见;所书景物字,山、水、草、木,犹身临其境,画意盎然;所书器物字,具具形象。”(《商甲骨文选》前言)(见图十三、图十四)。

图十二甲骨原版及摹片

图十三鹿

图十四燕 鱼图十五 鸟 山

四是写意派

即以保持甲骨文原来字形为基调,运用毛笔特有的软毫韵味,采用形象的手法表达出甲骨文的本意。写意的精髓在于“传神”。又称之为“甲骨文意书”。代表人是怪夫子宋大海。怪夫子师古不泥古,创新而不离法度,强调原始再现和艺术再现,熔哲理、功法、气势、悟性、情感、格调于书法艺术一炉。其写意作品,匠心独具,古朴迷幽。著名书法家东山先生评价说:“综观大海写意甲骨文,有着不可重复的意韵力度。是民族情趣、民族哲学、美学、文化精神意蕴的体现。”“纵笔纷披,酣畅无拘;构思雄伟,大开大合;中锋硬笔,凝重势动;线条爽利,运笔诡谲。入金石,出石鼓,行意落落;吞四海,吸五湖,气势勃勃;铿锵节奏,顾盼映带,奇丽甲骨文艺作集于腕下”(见图十、图十一)。

图十 龙

图十一凤雏鸣云

三是游于艺派。

即用长毫毛笔书写甲骨文,字之笔画有粗有细,有方有尖,有轻有重,尽情挥洒。用流畅的笔法写出甲骨字的峻峭、欹丽、古拙、空灵,在“形似”中更创造出“神似”,在古味中更有新意,从而演变成象大写意画般精美的艺术品。代表人是我的老师“优秀人民艺术家”魏峰先生。其作为大写意画家,在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时,融入东西方艺术及中国画的写意性,探求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大胆地“变形”,“破体”,在章法布局上追求新的形式,强调整幅作品疏密、对比,计白当黑,用笔大起大落,甩得开收得住,痛快爽利。用墨上强调干、湿、浓、淡的变化,常用缩墨作书。“狂怪求理,鲁莽求笔”,目的是追求现代书法的审美情趣。启功先生评价魏峰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是“甲骨遗风”(见图七、图八、图九 )

图八 艺风

图七登山临水

图九 殷商王朝在洹上,龟甲契文出异光。不用贞卜集新句,刀笔书艺要弘扬。

二是形似派。

即以摹写的甲骨文入书,创作的甲骨文作品字形形似,保持原味。代表人是老甲骨文学家董作宾先生。先生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曾对甲骨作了大量摹写工作,对甲骨文形体与笔法谙熟于心,因此得其用笔之妙。卢贤生先生评价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作品是“笔致秀润端雅,深得卜文神韵。他的甲骨文书法多为第一期卜辞的风格,并吸收了卜辞中朱书墨书的丰厚风格于一体。写的清润朗健,字体整肃峻峭,形态变化自然,    婀娜多姿,潇洒飘逸。”(见图六)。

图六

甲骨文书法,从广义的角度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刀代笔”,即在甲骨片上进行契刻的书法艺术。包括发现的三千年前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和现代仿制的工艺品甲骨文;二是“以笔代刀”,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甲骨文的笔墨书法艺术。

甲骨文笔墨书法艺术,是从20世纪20年代罗振玉编集的《集殷虚文字楹帖》为开端,迄今才八十多年,比起金文,大篆,小篆,隶,行,草,真各种书体的书法来,它是最年轻的一种书体类别。在这不长的时间里,老一辈的书法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极为珍贵的可供借鉴的墨宝。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热衷于研究甲骨文的各种学科及甲骨文书法艺术,创作甲骨文书法艺术作品的新老甲骨文学家,众多的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这对繁荣甲骨文书法创作、发展甲骨文书法艺术,无疑是件幸事。综观几十年的发展,甲骨文书法艺术已形成五大流派。为了从多个流派中汲取精华,充实自己,从而写出自己的风格,走出自己的路,今将各流派艺术特点概括如下:

一是规范派。

即用字严格,主要以临写或以甲骨文集字严肃创作,不臆造或妄加改窜。书写甲骨文以篆和钟鼎笔意入字,作品均衡、对称、稳定、端庄、谨严。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临写甲骨文。完全忠实于甲骨文原貌,如徐无闻先生的临写甲骨文作品(图一)

图一

一种是甲骨文书法创作作品,甲骨文字大小一致,整齐排列,圆笔等划书写,融有篆书笔意,有的以钟鼎文笔意书之,如丁佛言的书法作品(见图二),罗振玉的书法作品(见图三)。

图二

图三

笔者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在书写佛经及经典著作时,也是采用融入篆意的笔法书写的。拙作不能和大师们的墨宝相提并论,但为了说明问题,斗胆举出二篇。(图四是笔者写的60米长卷《孙子兵法》节选局部,图五为25米长卷诸葛亮《出师表》局部)

图四

图五

局部放大图

罗振玉的甲骨文书法“用笔秀润,格调清丽”(杨鲁安先生语)“罗氏写甲骨文有两种形式,临写原刻辞和集联。他以体势开阔宏伟、结构严谨的一期卜辞为宗,参以中锋篆法,坚实挺拔的结构字形,既有盎然古意,又别具心裁,成为契刻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丛文俊先生语)。张俊之先生的评价是:“分析罗氏甲骨文书法是吸收篆意而雅化了。用笔改变了甲骨刻辞恣肆放纵的瘦劲,而为玉箸篆的圆韵丰满,起笔藏锋,兼用侧锋,收笔斩齐,运笔中有的中锋,圆笔书之,有的加大了按笔力度,使笔锋铺开,有方笔遗韵。结体采篆法纵长,大小整齐,点画间平衡对称,协调而统一,隽雅而质朴,行款章法,楹联单行,虽有倚侧,但中轴稳定。卜辞纵有行,横无列,端庄谨严。粗笔画的,也有细笔画的,不失甲骨神韵。为我们如何用毛笔书写甲骨文开辟了一条正宗之路。”老一辈的甲骨文学家罗振玉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严谨规范的榜样。

八十年代以来,甲骨书法或篆刻作品时有出现。研究甲骨文书法并作为创作体裁在一些大型的展览中比重明显加大,作品在质量上也有了新的提高。作者在继承前贤作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视野,涵养学识。随着甲骨文物资料的刊布增多,注重了从甲骨原版文字本体中间讯消息,书体也不再囿于典范书家格定的旧模式,开始追求新的体态风貌。1984年10月,在河南安阳市首届举办“殷墟笔会”和“甲骨文还乡书法展览”,这一时期甲骨文书法创作可分为以下几种倾向:

1. 恪守甲骨文原字型,依照契刻效果,再现刀笔形态。

2. 采用甲骨文字,施以石鼓或金文笔意,一改甲骨文劲直而为凝重的效果。

3. 将甲骨文字整齐划一,以小篆笔致成之,追求工稳精致的格调。

4. 保持甲骨文字的大概结构,行书用笔简率急就,突出天真稚拙的意趣。

5. 打破甲骨文的形体结构,草书用笔,潦草开合,觅求欹侧恣肆的境界。

1985年安阳甲骨学会成立。1986年9月,何崝《甲骨文字帖》由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 孙常叙撰集《龟甲兽骨文字集联》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为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之发端。10月,刘兴隆《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出版。这个时期刘顺、潘主兰是其中代表人物。刘顺的甲骨文书法(见图十七)“没有束缚于甲骨文的表现形式,而是透过刀刻的痕迹想见古人书写的风神,使刀刻的线条活泼起来,柔挺合度,是书写的甲骨文,而非刊刻的甲骨文。”(《中国书法》2001年8期41页张海《关于刘顺》)而潘主兰先生甲骨文书法的“布白呈均衡式但能自由构筑,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字距参差有别致,行距疏宕有余韵,用笔直取瘦硬,能活泼,具生气,“字外出力中藏棱”,经衍化的繁简错落有致的线条,于无规划中求规则,于纤微要妙处临事从容,情驰神纵而任其自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令古树开新花。”(摘自蒋平畴先生《枕流漱石逸清刚——潘主兰先生艺术世界》)此外还有“吴昌硕的嫡传弟子诸乐三结字取自甲骨文,结体与笔意多存金石碑版气息,与董作宾,叶玉森等的风格大相径庭;苏州沙曼翁影响亦及于一代。北京王友谊在近年书作中,写甲骨文体线条灵动,刚柔相济,颇受时誉。”“他更多参入了行书笔法,如运笔的裹锋绞转、中侧并用;结体以固字立形、依象取势,章法以随形布势、虚实相生;墨法的浓度相间、燥润相杂。因而线条委婉多致、灵动活脱而不失劲挺,具象造型稚拙自然、天真可爱而不神秘,意境古朴而清新,明爽而蕴藉,一面以现代审美意识解读着先民‘仰观’、‘俯察’的构思,同时抒发着“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的情致。”(见王世征《发远古之韵抒时代之情》)

90年代,大批甲骨文书法集出版,以及个人书法展的展出,给书法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1991年王乃栋书《写意甲骨文》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刘兴隆《新编甲骨文集联》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92年台湾董玉京撰《董玉京甲骨文草书集》出版。9月,安阳段长山、魏峰合编《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集近现代甲骨文书家作品之大成”的著作。1994年9月,柳学智《甲骨文集唐诗一百首》由北京龙门书局出版。10月,安阳举行“94’中国安阳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大会还在殷墟博物苑举办了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1995年1月、3月和11月徐振韬分别在英国帝京大学、杜伦大学和美国柏克利大学举办个人甲骨文书法展,每次展出30余幅作品。2月安阳殷墟甲骨文艺术研究会成立。1996年台湾袁德炯《甲骨文游艺集》出版。南京举办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书法展,并举行“发展甲骨文事业,弘扬民族文化”座谈会。1997年南京举办首届中日甲骨文书法展,展出作品118件(其中中方92件,日方26件)。李鸿伦书《甲骨文书法》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1995年以来,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围绕甲骨文出土百年纪念,连续几年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分别在南京、北京、淮安、常州等地举办了全国性、国际性甲骨书法大展6次,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与各种座谈会5次。其中 1998——2002年,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等主办了二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推出了一些较为优秀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他们大多数书法创作的轨迹是沿着罗振玉、董作宾、丁辅之和简经纶等近现代著名书家的风格而逐渐演进的。与前辈书家不同的是,当代书家在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创作手法的灵活性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就台湾和大陆的作品而言,台湾书家的作品特别注重传统,书写普遍工稳严谨,深受董作宾雅静秀美书风的影响,安国均、王学勤、董玉京、瞿达三、柯美风等人为其代表。大陆书家则取法较宽,风格多样。师承罗振玉雄浑古朴书风的以范毓周、徐自学、仲贞子等为代表;取法丁辅之刚挺瘦劲风格的以石学鸿、王一羽、王冰石、吴柏军、何昌贵等人为代表;师法简经纶粗放恣肆书风的以秦士蔚、周风池、焦智勤、王小平、胡家持等人为代表。”。这一系列的展示活动,受到中外学术界、教育界、书法界的极大关注,有力地推动了甲骨文书法向前发展。

1999年4月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同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教育工会、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甲骨学商史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台湾甲骨文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海内外甲骨文书艺展”。5月,由江苏省文化厅、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年——海内外甲骨文书法大展”,展出作品178件。8月,“魏峰甲骨文书法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从上可以看出,八、九十年代甲骨文书法越来越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出现了甲骨文书法创作热,书写内容、形式、风格及表现手段的大有改观。他们用诗词、古句、自撰诗为题材,以横批、斗方、扇面等多种表现形式,追求浑厚、险峻、写意的个性,其制作技巧不择手段。打破了单一表现契刻原貌为正宗的条条框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卜辞的神韵。但与各种传统书体相比,甲骨文书法只不过才八十余年的历史,甲骨书家的队伍还比较小,甲骨书法也还有一个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接受的过程,但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新品种,必将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沙鸥国学论坛)

甲骨文书法艺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各具个性的不同流派,下篇将根据我的理解分别进行讲述,以使朋友们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对甲骨文书法产生更大的兴趣 。同时学会如何欣赏甲骨文书法。

近现代甲骨文书法,是指今人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字,与殷商时期用利器镌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甲骨文”是不同的。近现代甲骨文书法是我国墨苑里的一朵奇葩。

殷商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是古文字学家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在我国的文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研究发扬甲骨文书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财富之一。甲骨文里保存了不少商代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也是历史学家和古代科技史家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用毛笔书写甲骨文,书写时并讲究执笔、用笔、点划、结构、章法等,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来对待,那应该是1921年罗振玉等学者集甲骨文字书写楹联以后的事情。自此,在甲骨学研究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甲骨书法这朵新的墨苑新花。

最早出现甲骨文书法作品是1921年左右。著名学者罗振玉在研究之余,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笔写成楹联。他曾说:“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为偶语。三日夕得百联,存之巾笥,用佐临池”,后于1921年以《集殷墟文字楹联》为书名付印。这是一部最早的甲骨文书法集,是甲骨文书法时代的大事,使这种古老的书体为现代人服务。尽管罗氏说:“用作临池之用”,但印行出来,传播开去,受到甲骨学者、书法家的广泛注意,真正把甲骨文书法引导到书法园地里。其后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纷纷集甲骨文字为楹联。

1927年罗振玉将自己和其章钰、高德馨、王季烈三人作品集为《殷墟文字楹帖汇编》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共收400余联,四言、五言、六言至十言不等。在甲骨文可识不足千字之时,他能集出这样多的楹联,可谓极变化之能事,创甲骨书法之奇观。此书1985年以《集殷墟文字楹帖》为书名由吉林大学出版社放大重印。

“罗氏写甲骨文有两种形式,临写原刻辞和集联。他以体势开阔宏伟、结构谨严的一期卜辞为宗;参以中锋篆法,坚实挺拔的结构字形,既有盎然古意,又能别具心裁,成为契刻书法的杰出代表,”影响着甲骨文艺书界。(丛文俊:雪堂书法叙论)

“罗氏甲骨文书法用笔改变了甲骨刻辞恣肆放纵的瘦劲,而为玉箸篆的圆韵丰满,起笔藏锋,间用侧锋,收笔斩齐,运笔有的中锋,圆笔书之,有的加大了按笔力度,使笔锋铺开,有方笔遗韵。结体采篆法纵长,大小整齐,点画间平衡对称,协调而统一,隽雅而质朴。行款章法,楹联单行,虽有欹侧,但中轴稳定。卜辞纵有行,横无列,端庄谨严。有粗笔画的,也有细笔画的,不失甲骨神韵,为我们如何用毛笔书写甲骨文,开辟了一条正宗之路。(张俊之《罗振玉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

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工作展开以后,甲骨学研究完成了草创阶段向成熟阶段的飞跃。在这一阶段期间内的甲骨书法艺术作品,基本上是由下述两部分人创作的。

一部分是非甲骨学者。1928年丁辅之出版了《商卜文字集联》;1937年出版了《观水游山集》。1937年简琴斋也出版了《甲骨集古诗联》上编等。因为他们对甲骨文所知甚少,所写的甲骨文书体已经基本失去契刻刀意,他们几乎不用摹拟甲骨错落疏密之整齐规范,行列划一,笔笔精到,一丝不苟,是一种经过甲骨文改造的篆书,用笔均为方笔,而且集错的字也时有发现。以上所述罗、章、王、简、丁、高诸氏的作品,在1969年由严一萍先生汇为《集契汇编》一书,由台湾艺文书馆出版。此外1974年台湾还出版了石叔明、林翰年编的《甲骨文与诗》,文字犹如刀削斧刻,用笔侧卧拖出,失去了甲骨文的韵味。因为作者没有甲骨文的基本知识,不知道甲骨文写的基本规律,也没有临摹过甲骨拓本,所以写出了和甲骨文相距甚远的甲骨书法。

另一部分是甲骨学家。著名的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不仅对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对甲骨书法颇有研究。他常在公余之瑕,挥毫临习甲骨文契刻。他认为临摹是学习甲骨文书法至关重要的一步,不能马虎,或当作消遣自娱,一定要认真对待。他总是先用玻璃纸蒙在拓片上,钩出轮廓,再与原版甲骨对照临摹。在刻苦临摹的基础上,也不断地创作了一些集字甲骨文书法作品来。此幅甲骨文书法七言联“为大我不为小我,疑古人也疑今人”,写得秀润遒丽,方圆相济,骨肉兼备。点画起笔都逆锋入纸,呈浑圆厚重状,收笔大多瘦劲尖利,但并不轻薄浮滑,意到笔到。他用墨到位,落笔、运笔到收笔,粗细过渡十分自然匀称,提按的动作和力度,把握得很有分寸。线条刚直遒劲,转折有方有圆,圆处自然内敛,方处挺括锐利,呈尖角状。(王本兴《董作宾甲骨文书法赏析》,此外据严一萍(《甲骨学》第八章《甲骨文字的艺术》)介绍,董作宾曾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先生逝世时,用甲骨文字撰写了四百多字的长篇挽联。其结体纵横开合,上下错落,浑厚劲削,绵里藏针。董作宾从甲骨文拓片的临摹走出来,带着自己的个性与面貌,启迪着后人。郭沫若其甲骨文书法甚少,尤为珍贵,今仅见《甲骨文字研究》中一小幅甲骨文临作及1934年为柳非杞书甲骨书法条幅。

1950年汪一庵为所集董作宾、汪一庵书法的《集契集》一书稿本作序,1960年10月《集契集》发表在《中国文字》第一期上。1976年日本欧阳可亮据稿本重新书写,以欧阳可亮、董作宾、汪一庵三人名义由日本春秋书院出版《集契集》,全书共有对联182幅,诗91首,词77阙,令6首,共356篇。董、汪原《集契集》稿本1978年10月由严一萍在艺文印书馆出版。严版集词87阙,其它与欧阳版相同。由于董作宾作为著名学者的声望和他甲骨书法的造诣。国内一些甲骨学家,如丁佛言豪芒雄健,结体疏放;容庚先生笔力犀利,造型古朴;商承祚先生运笔苍劲,体态端凝;胡厚宣先生笔锋挺劲,神情俊朗;陈邦怀先生挥笔工整,书韵秀雅;而王襄先生篆势盘拿,拙中见巧,返扑归真,显示出前辈对甲骨文书法的精深研究。因为写得不多,故他们的墨宝更为珍贵。此外叶玉森与柳诒徵是学者兼艺术家,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了甲骨文书法创作。叶玉森所书甲骨文,以毛笔作刀笔。“得殷契之神采,用笔纵横排傲之势,兼有刀契与笔写之特点,有方有圆,笔意自然贯通;有大有小,参差错落有致;而且字体形态稳重,笔势生动,文字布局虚实相倚,从外形到内涵都给人一种含蓄的对称美观之感”。(李植中《叶玉森与甲骨文书法》)“寓刚于柔,与董作宾甲骨文书法弘毅刚劲相映成趣,其线条极精致细腻,颇有书卷气息,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得殷代甲骨文书家的笔意而少刀意新的甲骨文书体的创造与借鉴,较罗、董更趋谙熟与圆融。”“ 柳诒徵所作甲骨文书,不拘于字形而僵持,而是从用笔到结体颇随情意而行,生动婉转,富有意趣。往往用甲骨文错落的章法,但结字大小相间,方圆并用,与叶玉森的甲骨文体颇多相近之处。” 天津李鹤年,他以毕生精力精研甲骨文书法,兼善多体,于所写甲骨文直溯殷契。虽笔致中锋方圆兼有,而天趣盎然,古风犹存。特别是尖头尾、肥当中的笔画,无纤弱之弊,多生动之机,作品流走通畅,令人叹绝,受到国内外甲骨文书法家的广泛推崇。

“黄宾虹是一位山水大画家。他以笔墨‘写’山水,蔚成开宗立派大师。由于他对书画线条的深刻理解与锤炼,在篆书上更为自由地融入甲骨与金石的多种笔意,形成形体疏放,结字简古,用笔松活的似甲骨非甲骨,似金文非金文的独特风格,颇受时人所赏。可以说是对甲骨文书体的天才吸收运用。”(刘正成《考古学对二十世纪书法的影响》)(沙鸥国学论坛)

附几位甲骨文大师的书法作品:

(0)

相关推荐

  • 商周书法

    商周 1.甲骨文 图片:3.gif 甲骨文,或称卜辞.殷墟文字,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神秘 ...

  • 王蕴智丨浅谈甲骨文及相关古文字书法的临习与创作

    学/者/风/采 王蕴智,1991年吉林大学考古学古文字专业博士毕业,1992年起任河南大学汉语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起任郑州大学中国古代史省重点学科及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其后又分别担任考古学. ...

  • 宝典在手创作无忧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对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启示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见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但与铜器铭文.战国文字相较,他的研究历史并不算长,去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书法和文字有着天然的 ...

  • 民国书法五大流派“李派”李瑞清,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尤工篆隶

    清末大咖曾熙.陈三立.李瑞清合影,是不是很潮?李瑞清,清末民初声名显赫的书画家,书法称北宗,是张大千的老师,地地道道的晚清遗老,也是北方的抖抖教主.有传说称,李瑞清写字时专门有个书童负责轻摇桌子. 李 ...

  • 民国书法五大流派,长见识!

    一.吴昌硕与'吴派' 吴昌硕是个资质良好,才华横溢,既按自身条件.审美取向去接受传统,又善于变法的艺术大师.他久寓上海,承海派之余韵,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 1. 艺术创作路子宽.诗.书.画.印都有强烈 ...

  • 民国书法五大流派之五 —— “于”派于右任

    于右任与'于派' 于右任在民国时期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开国元老之一,身居要职,尤为关心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凡与书法有关者,事无巨细,每必躬亲,竭尽全力,实在是功高盖世.客观上有利于流派形成并远播国内外. ...

  • 学习甲骨文书法的五大好处

    前言 咱们公益班的秋季授课内容,主要是先秦书法史及相关内容.就前半学期来看,我们指定了甲骨文.金文及楚简三本字帖.目前甲骨文字帖的临习,已经约一半左右.因为已经有了前边的临帖和学习基础,后续的甲骨文拓 ...

  • 当代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刘颜涛作品选

    自天降康与人无竞 如川方至受福既多 观日登东岳  射涛至钱唐 乐天安命自知足  观水游山不竞心 一川明月四野黄云有武陵渔父淮南鸡豚 小圃春风幽斋灯火集商周鼎彝恒上龟文 出幽入明为学日益 自晨及昃秉德不 ...

  • 甲骨文书法的基本技法

    一.锋法 笔的中心称为笔锋,其在笔画中运行的方式.方法称为锋法. 1. 中锋 行笔时绝大部分笔画均以中锋为主.在行笔进程中,令笔锋常在笔画中运行叫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笔法.中锋写出的 ...

  • 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 ...

  • 甲骨文书法精品欣赏

    商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 河南安阳出土 高32.2cm,宽19.8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局部)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正面拓片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正面拓片局部 ...

  • 行书的五大流派

    行书的第一大流派指的就是东晋时期王羲之与王献之的行书.晋代是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二王开创的行书流派更为突出,它是行书的源头,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开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