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の商业价值 2
当一个事物被赋予了投资属性,那衡量它的价值就变得复杂了,—— 茶就是如此。
而且闭着眼也能猜到,我若在这里讲边际成本、基尼系数什么的,大家肯定会不耐烦,骂我“装”!
那么我们换个方式,就给大家讲一个“一块茶砖的故事”吧,并且在这个故事中会提出并回答一些相关问题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茶の商业价值”。
一 块 茶 砖 的 故 事
当以¥18.6/kg的价格收购来毛茶,经过那个传说中的“渥堆发酵工艺”制作成熟堆,过筛,分级,入库仓储。再经过技师选择所需的年份、原料等级,调配成特定口感后,拼料,匀堆,蒸压成砖,不大不小,250g,—— 它被赋予了一个略显神秘感的名字“7581”,而这个品牌叫”中茶“,那是2007年,发布价二十元左右(估价)。自此,计划以每年提价10%~30%的幅度拉动市场,—— 当然,这是企业行为。
为什么茶企要对茶品每年提价呢?
因为它必须对往年茶品提价,如此才能对比出新茶的价格优势,借以推动新茶的销售。当然,理论依据是“越陈越香”。
此外,对于任何投资项目而言,能有一个稳定且可预期的年化收益率,是投资者信心的保证。
于是,就算硬着头皮,品牌每年也得上浮价格基本面。
您说奇了怪了!苹果出了 iPhone 7,那iPhone 6就降价,怎么这茶还倒反劲儿了呢?
对啊,因为这电子行业有个“摩尔定律”,简言之就是这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子产品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而茶行业,尤其是可陈年茶类有个概念叫“越陈越香”。
你又问了,为啥是“硬着头皮”涨价呢?
因为消耗性需求追求的是“性价比”,—— 相同品质,或相同产品谁家便宜我买谁的。所以,涨价就意味着有可能失去一些客户,极端状态下客户流失到一定程度品牌将失去整个刚需消费市场,那些品牌投资者手上的大量茶品将失去大块儿变现的可能。你苦心经营了多年的“投资金字塔”也将瞬间崩塌。所以说,品牌是在“硬着头皮”涨价。但它也会去拿捏那个“度”,—— 他会从未来品牌价值的预估走势,以及市场行情,乃至于整个政治经济形势上去推算增值幅度。
您又说了,有工夫费这心思还不如卖完了库存再做新茶呢!
好吧,咱们继续。
这是茶好么,是树叶子好么,她有自己的生长特性,那就是每年都会出新芽。你不采摘,她就长大了。等你想起她来时,早已经长疯了。
你说那咱采了不做好不好,存着那毛料。但你采摘、运输、初制的成本可是要付的哦。你不做成茶品销售就意味着你每年至少都有一到两个茶季是在单向支出哦。我没看到有任何一家品牌敢将当季所有原料入库而不做产品的,充其量也只是入库一部分而已。
所以,茶必须采,也必须做,必须卖,还必须“涨” … …
倒 霉 孩 子
再回到我们那块发布价20元的2007年“中茶 7581砖”。
按照上面的逻辑,我们假设每年20%的涨幅,那到2018年这11年下来,它的价格应该是在148元左右。但实际的市场价呢,是吊牌价98元左右,不到一百块,甚至于走量的话还有60元的价格 … …
那大几十块钱哪儿去了呢?
被实际的市场需求修正掉了。
2007年因为普洱茶的品质普遍没有得到保证,也就是我们上期所说的“初始品质”被忽视,而一味追捧“投资价值”,最终导致崩盘。市场需求热度断崖式下跌,开始出现抛售潮,我就收过一百元 —— 生熟各一饼,外加两个沱茶的套装价,饼是357g标准饼,沱是100g。可见当时都成萝卜价儿了。
跳出这2007年,去看2005年与2009年的茶品价格,虽然也受到崩盘的影响,但后期价格恢复后也早已远超它了。所以我们说2007年的那批茶,有些生不逢时,是批“倒霉孩子”。
从这儿你也可以看出,品牌对于产品价格的把控其实是很有限的,市场大潮的一个浪头打过来,就有可能把它的价格体系打得支离破碎,只能待风平浪静之后再重整河山了。
投资么,就是会伴随着风险。
二 级 市 场
我想你应该也能发现,当茶品开始流通,除了被消耗掉的,其余的大部分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 二级市场。
品牌非常希望把控住二级市场的价格,但现实很骨感,一旦有商家坐庄通吃几个单品,至少在这几个单品上品牌便失去了话语权。而商家既然坐庄,那追求的一定是比品牌预期大的增值空间,跟庄的散户也是目标一致的。
其实做好了,品牌也是乐见其成的,—— 毕竟增值幅度比他自己来的大么;但做不好呢,甚至做跌了呢?那品牌之后一系列的新品发布还如何正常的进行呢。
于是,很多求稳的品牌不大希望有庄家包断做市的,所以便尽其所能的将二级市场把握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而随着市场的逐渐演化,—— 我不能说是成熟,—— 你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投资某品牌茶品的群体会相对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圈子,他们出手倒货也都是在这个圈子里,很少在圈外。
而独立于品牌圈层之外,还存在一个涉及所有品牌茶品的自由二级市场,但他们的价格基本面显然要比品牌自己的二级市场要低,—— 这也是他们存在的价值。所以品牌会以自营体系、保真、仓储转化好为卖点建议体系内流转,而自由二级市场则以价格优惠、品种丰富、转化风格多样为卖点吸引客户。两者形成了两股二级市场上的主力。
作为投资选择,这两者有何区别?
品牌圈层的二级市场相对来说要稳定,少量流通比较方便,也较容易成交;大量流通容易受到品牌方的限制,受制于人,有需求接手方也不是随时都有的。
自由二级市场,主要是非品牌经销商在选择,这里品种丰富多样,但也鱼龙混杂,需要靠嘴、靠眼力来选择,打眼的时候经常有。所以他们主要会以品质汤感为准来选择茶品(我们的擅长),毕竟他的客群主要是以品饮消耗为主。
两者本质上就是“品牌中心化”与“去品牌中心化”的区别,现阶段两者很难融合互通,这也是我认为当下二级市场的现状不能算是成熟的理由。
我 的 仓 储 我 的 茶
我既不想受制于人,也不想在一堆乱七八糟的茶里去挑来挑去,那我能不能选择自己仓储,留待升值呢?
好的,其实除以上两者之外,还有一类具有实力,同时也很有个性的茶友会选择购买茶品后,自己仓储,—— 我看着他长大,他伴随我成长。
如果你对自己仓储环境的转化效果非常有底,你未来的客群也主要是以品饮消耗为主,那你可以选择这种方式。直白的说,您这是在打造一个更加“小众”的“仓储品牌”,—— 你的存茶再大,相对于品牌而言那都算是小的。所以没有基数量、市场覆盖率和知名度,品牌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于是你就只剩下了品饮价值。虽然品饮价值是保值升值的基础,但只有基础还是远远不够的。
倘若你的仓储环境使得一半的茶品转化非常好,而另一半的转化就不尽理想,你又能否把这不理想的成本转嫁到理想茶品的价格里呢?如果可以,也只能算是保本持平;如果不能,那您这自己仓储的投资风险可就太大了。况且,您的仓储效果还有待市场的认可,这里边也存在着风险。
但也并不是说这样就没得做,当年的“88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属于“个性化仓储”的茶品,后来不也被市场所接受并追捧了么。
你说我也有“88年的7542”!
对不起,您这不是陈国义仓里那“88年的7542”,也一样要不上价儿来。
而如何再能创造一个单品的奇迹,则是我们下期所要讲的。
临结束拐一句,那些被炒到天价的所谓“单株”,您就当个谈资看看罢了,因为绝对量太少,所以根本不可能成为流通商品,也就不能拿它当做判断市场价值涨跌的依据。何况滋味虽独特却也不带有普遍性,所以也不具有太高的汤感参考价值。那只是一些实力茶友玩一玩的东西而已。
今天就到这儿吧。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