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 MO CULTURE选自《中华文明》第3期主编:雪漠能宽恕才有兼爱 兼爱更非攻,关键是宽恕。宽恕无条件,常修成习气。“兼爱更非攻,关键是宽恕。”前面说过,“兼爱”就是既爱跟自己一样的人,也爱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也就是说,不管彼此的意志、信仰、意见、喜好相不相同,他都爱。另外,“兼爱”也有既爱自己更爱他人的意思。前面还说过,兼爱和博爱不一样,提倡博爱者表面上爱所有人,但实际上有些人他们是不爱的,通过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军事态度,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比如,他们动不动就轰炸这里、轰炸那里,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这个权力。这就是基督教文化氛围下的必然产物。基督教文化非常伟大,有明显的优秀之处,但某些基督教国家的行为非常偏执——他们不爱另一种意识形态的人,总是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去裁判对方。所以,基督教文化的包容和博爱更多地停留在意识上,在实际行为方面,很多基督教徒都有明显的排他性。我到北美考察的时候发现,即使是一个最平常的美国人,也有明显的优越感。这说明,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很强的自信心,但同时,却对生活在另一种意识形态中的人极不认可,甚至有点歧视。我采访过一些移民到美国的华人,他们告诉我,在美国的一些大企业里,中国人是进不了管理层的——当然,这也有中国人自己的原因,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非常矜持自尊的东西,这种东西让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意志。西方人很不喜欢这一点,他们喜欢能够完全打碎自己的印度人,所以,美国有很多大型企业的高管中都有印度人。不过,保持自己,不被环境所同化,有时也不是坏事。“非攻”就是不打仗、不伤害别人、跟任何人和平共处。这种理念非常伟大,如果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一定要把这种和平理念变成社会风气。钓鱼岛事件爆发的时候,无数网民都在起哄,要跟小日本打仗。他们根本不知道,打仗只会让老百姓吃亏——就算日本打了败仗,吃亏的还是日本老百姓。而且,只要有战争,就有伤亡,就有纠缠不清的历史仇恨。战争是永远没有赢家的。所以,我们永远不要盲目地发出一种主战的声音。拥有话语权的人更要谨慎,如果他们老是主张打仗,这种声音就会影响社会风气,从而引发战争。据一些资料记载,甲午中日战争最初的爆发就跟当时的民间舆论有关。当年,光绪帝不了解敌我之间的实力差距,又受到了民间主战呼声的感染,才会不顾李鸿章的反对,一意孤行地下令开战,最终让国家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据说后来,慈禧太后之所以削弱光绪的权力,就跟他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的不成熟有关。光绪帝确实很不成熟,而且过于盲目,他完全可以像李鸿章建议的那样,先积攒实力,再谋进取,根本不用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贸然开战。因为,如果大清不开战,日本当时也是不敢开战的,毕竟日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清王朝却是一头大狮子,日本人怎么会想到,这头狮子竟然这么孱弱,屡战屡败?所以,正是这场不明智的战争打开了耻辱的大门,让中国从此变成很多强国眼中的肥肉。当时,俄德法三国都对日本非常眼红,他们联合起来对日本施加压力,要求日本退出辽东半岛,但遭到了拒绝。于是俄国直接出兵辽东半岛,想把那块土地从日本人手里抢过来,结果被日本人给打败了。后来,日本将辽东半岛改名为“关东州”,驻守在那里的日军则被称为“关东军”,这便是关东军的由来。关东军是日本陆军的精锐部队,他们当时肯定想不到,几十年后,自己会被苏联军队打败,还被俘虏到西伯利亚做苦役,受尽折磨。所以,历史比小说更有戏剧性。世界上的很多灾难都是因为民间舆论左右了政府的决策,才招致了战争和不吉祥。如果掌权者能成熟一些,很多战争和灾难都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每一场战争都有它的导火索,导火索出现的时候忍一下,彼此就能和平相处;相反,遇到刺激时不能忍,或不想忍,彼此之间就会开战。所以,如何面对导火索,是战争会不会爆发的关键。所谓的导火索是什么?是刺激。即使到了这个和平年代,仍然会出现很多有可能导致纷争的刺激。比如,华人在菲律宾、南海被欺负,诸如此类的消息一旦传出,无数的网民都会失去理智,冲动地在网络上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起哄说要打仗。这时,如果掌权者也头脑发热,而不是理性冷静地寻求解决,就有可能会像光绪时期那样爆发战争,再一次让我们的民族陷入灾难。那么,为什么在和平理念理应非常普及的今天,民间仍会出现那么多主战的声音呢?因为兼爱非攻的文化并没有深入民心,和平理念也没有真正深入民心。否则,遇到类似的刺激和事件时,老百姓即使愤怒,也会有另一种反应,而不是动不动就想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法国遭到恐怖分子袭击时,有一位丈夫失去了妻子,他虽然悲痛,但并没有陷入仇恨,而是在Facebook上说了一段话:“如果说,你们为了神明而进行的盲目杀戮会让我们看到神明的圣容,那么我妻子身上的每一颗子弹都将是神明心上的一道伤痕。所以,我不会将仇恨赠予你们。仇恨正是你们的追求,正是这样的愚昧造就了今时今日的你们,可是用愤怒来回击仇恨,事实上是向同样的愚昧屈服。你们想令我恐惧;你们想让我以不信任的眼神打量我的同胞,你们想让我为了安全牺牲自由。可我不会让你得逞。”我觉得,他的回应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和反思。一定要明白,战争真是最不吉祥的,就像老子所说的,“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无论因为什么目的打仗,都是不吉祥的。有战争必然有屠杀,必然有毁灭,必然有无数的家庭会支离破碎,必然有无数的土地会血流成河。战争可以带来权力,但绝对带不来幸福。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所有英雄志士都不会渴望战争,他们之所以投入战争,并不是为了战争本身,而是想要尽快地结束战争,结束战争对国家和百姓的伤害。在古代中国,打了胜仗的那一方会超度所有死于这场战争的人,包括敌人,就像举行丧礼一样。所以,不要期待战争,也不要提倡打仗,战争不能给任何人带来幸福。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兼爱非攻的理念都太重要了。“宽恕无条件,常修成习气。”宽恕是一个人自己的品质,跟对象是谁没有关系,也不该有任何条件。如果你还没有做到,就要经常训练自己,让宽容成为自己的本能。在这一点上,基督教做得很好,基督教文化的底色就是忏悔、宽恕和感恩。但最早提倡宽恕的不是基督教,而是孔子。所以,宽恕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基督教是将它发扬光大了。不过,在中国人心中,宽恕早就被很多其他的东西给淡化了,否则,“赵氏孤儿”这样的故事,就不可能被中国人传颂千年。因为,它是一个典型的不宽恕的故事,虽然很悲壮,但承载了一种非常不好的基因——仇恨。仇恨与宽恕相对,是一种很不和谐的基因,文化中如果出现这样的基因,这种文化就会变得不吉祥。中国文化中有太多吉祥的信息,但其中也确实有着仇恨的基因。你想想,如果一种文化不提倡仇恨,怎么会歌颂一种复仇的行为和精神?要知道,这种行为根本就不能构成精神,因为它不应该被传承下去。如果它被传承下去,就会让世世代代的人都充满了仇恨,纷争不断。所以,基督教文化不提倡复仇是对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不仅没有诅咒那些迫害自己的人,没有叮嘱弟子们为自己报仇,反而为凶手们忏悔,祈求上帝宽恕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相比之下,赵氏孤儿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多么渺小啊。所以,在未来的文化传播中,宽恕精神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是“平天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不去实践宽恕精神,甚至歌颂仇恨,提倡父仇子报,就根本谈不上平天下;相反,如果有了宽恕精神,不但能宽恕亲人和朋友,还能宽恕仇人,而且大家都能接受、认可和实践这种理念,天下怎么可能不太平呢?所以,真正的宽恕是无条件的,是一种个人品质和基本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要提倡这种理念,还要实践这种精神,在行为和心灵上无条件地宽恕别人,永远宽恕别人。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学习基督教的宽恕文化,不要学鲁迅先生,不要一个也不宽容。“一个也不宽容”作为不妥协的精神,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有用,但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来说,则是负面的。世界需要宽恕,需要包容,“有容乃大”,有宽容才有和平。所以,我专门把宽恕作为“平天下”的重要元素来弘扬。有一个历史学家专门做了一张中国战乱记录表,其中列出了历史有记载的所有战乱,包括一些小型的纠纷事件,结果发现,几千年来,无论是唐宋元明清,还是民国时期,中国几乎每天都有战乱,就算没有大型的战争,也有小型的纠纷,每次都有老百姓死亡。多么恐怖。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异化了的东西,尤其是仇恨、报仇的文化基因。所以,建国以来这几十年的和平时光真的很宝贵,值得我们好好去保护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