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秦始皇凭借的“六世余烈”,究竟给秦国带来了什么?

万众瞩目的《大秦帝国之天下》或者叫《大秦赋》终于来了,然而很多小伙伴却说,已经忘了前三部的剧情。

况且虽然号称正剧,但毕竟是历史小说,为了剧情冲突和精彩,《大秦帝国》仍有很多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剧情。

那么,去掉那些花里胡哨,从秦孝公秦庄襄王,也就是《大秦帝国》前三部所涵盖的时间段,秦始皇即位前的“六世余烈”究竟都干了些啥?秦国究竟在何时,才真正拥有一统天下的资本和实力?

01 商鞅变法:战国入场券

在《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秦孝公嬴渠梁和魏国丞相公叔痤有一段段经典对话:

秦孝公公叔痤表达了他割地求和的愿望,而刚刚还是阶下囚的公叔痤马上步步紧逼:

公叔痤:称臣、纳贡?

秦孝公:不称臣,不纳贡!

公叔痤:再退一步,会更稳妥一些。

秦孝公:凡是都有底线。秦国穷困,无贡可纳;秦人硬骨,不能折腰!

这简短的几句话,将秦孝公的不卑不亢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年看得子彧热血沸腾。

事实上,这件事确有来历,但当年的秦国根本没有硬气的资格。

公元前344年,秦孝公十八年,魏惠王二十六年,卫鞅入魏,劝说魏惠王称王号,臣服齐楚(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

秦国送来的这顶“天下共主”的高帽子,使得当时已有衰象的魏惠王十分高兴,从此,魏惠王“广公宫、制丹衣”,并在当年的逢泽之会上,“乘夏车、称夏王”,俨然就是新天子。

卫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在这之前,魏惠王召集了十二个小国朝拜周天子(从十二诸侯朝天子),玩起了“尊王攘夷”的老套路,而“攘”的对象就是秦国(以西谋秦)。

卫鞅觉得秦国尚弱,不如认怂(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具体来说就是,借魏惠王好大喜功的特点,尊魏为王,从而将祸水东引,让魏国去跟齐楚争名。

秦孝公接受了这个主意,这才有了上面的一幕。

而在逢泽之会上,除了宋、卫、邹、鲁等小国君主以外,还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秦国公子少宫

不得不说,这是秦国君臣的一手妙棋然,而秦孝公少宫出席逢泽之会,此举已然是向魏“称臣”。

要知道,此时并不是电视剧中所说商鞅变法之前的弱秦,而已经是商鞅变法的第十五个年头。

也就是说,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并不像电视剧中一般高歌猛进,成为可以和魏国争雄河西的强国,而是继续猥琐发育,像宋卫等小国一样向魏称臣。

那么,商鞅变法,这一震古烁今的历史壮举,到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呢?

答案是,一个有组织的秦国。

子彧做一个形象的解释,大家就明白了:

商鞅变法之前,秦是由一个个小封建领土所共同组成的分封制国家,秦孝公对国家实力究竟如何,其实是抓瞎的。

商鞅变法之后,由官吏层层上报,秦孝公的办公桌上随时可以看到国家有多少田亩、收获了多少粮食、有多少关税收入、有多少人丁、多少兵员,以及想知道的信息和情报;而通过政令的层层下达,理论上,秦孝公可以将国家的任何政令,传达到任何一个帝国的臣民之中。

说白了,商鞅只是建立中央集权的的国家组织和运作方式,提高了秦国的行政效率,并不是就凭空为秦国增加了战力和国力。

所以,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的只是一张战国七雄的入场券,而要赶上乃至超越其他诸雄,秦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 合纵连横到底是个啥?

秦并不是战国舞台上的第一个霸主,也不是唯一的霸主。

战国初年,魏国独霸战国。马陵之战惨败,又被秦国偷袭河西,魏惠王晚年,魏国霸权全面衰落。

而基本占据河西的秦国,才真正跻身于大国行列,成为战国舞台上的新贵。但比起老牌大国齐国和楚国,秦国实力还只能屈居第三。

而从秦惠王一直到秦昭王时期的战国,都是合纵连横的舞台。

什么是合纵连横呢?子彧仍旧用一个故事来说明。

假如一个大学宿舍有7个人,大家实力相当,各有长处,但有一项荣誉却最多只能容纳4人。这时候,其中1人就会串联与他关系好的室友,而将另3人排除在外。

而被排除的3人会联合起来,拆散拉拢原来4人中的1人,许以厚利,而将原4人组中的3人排除在外。

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大家谁也不敢片刻分心,即使去上个厕所,也会担心被其他人所孤立

贯穿战国的合纵连横,其精髓也不过如此:谁能拉到更多的盟友,而分化攻击那个被孤立的敌人

而这种策略之所以能成势,得感谢张仪公孙衍之流。

法家改革内政、强兵富国相比,纵横家们更加强调外力的重要性,夸大谋略和计策的作用。

在这期间,战国有两个现象十分明显:

其一,多国共伐一国是家常便饭,特别是齐秦楚三大国多次遭遇多国共伐。三晋攻秦、齐韩魏伐楚、五国伐秦、五国伐齐,都发生在这段时间里;

其二,为了推行外交策略,纵横家们甚至同时担任多国国相,比如公孙衍、苏秦;而各国国君为取得盟友避免被孤立,也经常任用他国策士担任国相,比如忠于秦国的张仪曾任魏相,赵国楼缓曾任秦相、孟尝君田文曾先后任秦相和魏相、秦国韩聂曾任齐相等等。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合纵连横只是手段,谁能凭此得到更多的实利,才是王道。

就这一点来说,齐楚秦三大国之中,齐垫底、楚中等,而秦获大利。

03 秦国得到了什么?

齐国本来一直奉行“光荣独立”的外交政策,凭借强大国力,躲在合纵后面贪实惠。但宋国这块巨大的肥肉,终让齐愍王丧失了理智,齐国吐出了所有的积蓄,从此沦为弱国。

楚国由于国土面积广大,实力虽强,但接壤的敌人也多。因此虽多次担任纵约长,但一直是被揍得最惨的那一个,好在战略纵深足够,才没落得齐国那般惨。

而秦国却十分懂得见好就收,许其小利而得大惠的道理。秦的连横一直都是以本国利益为核心的联盟,而合纵连横的间隙,秦抓住机会就猛咬一口,获得巨大的实惠。

公元前312年,秦联合韩魏与齐楚大战,夺取楚国汉中之地,将本土和巴蜀连成一片,实力大增;

公元前294年,秦大战韩魏联军,斩韩魏联军24万,夺取黄河岸边要塞伊阙、新城,从此韩魏对秦的地理优势尽失,而秦则将中原彻底置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公元前285年-283年,五国伐齐堪称是合纵连横时期,乃至整个战国时期最为精彩和复杂的一场大博弈,复杂到谁都以为自己是布局者,谁都以为自己会是最终获利者,这个有机会子彧再细讲。

而对于秦来说,这是一次借力打力、针对齐国的有预谋的精确打击。此役,秦虽未得地,却成功削弱了战国舞台上最强劲的对手-齐国

公元前279年-277年,秦在多次打击楚国之后,发动鄢郢之役,占据了楚国数百年来最为富庶的根据地和发源地-江汉平原。从此,秦占据了对楚的地利,而楚则大大削弱了。

因此,长达数十年的合纵连横,刀光剑影之中,最大的获利者是秦国。

秦不仅占据了韩魏大片土地,控制了进军中原的豫西通道,俯视韩魏;秦还占据了楚国的江汉平原,大大削弱了楚国;而且,三大强国之一的齐国,也遭受了灭顶之灾。

秦昭王中期,占据了关中、巴蜀、江汉三大平原,控制了函谷、豫西通道,而其余两大强国齐楚分别遭到了重大削弱,应该说此时,秦国才开始有了一点独霸战国的苗头。

但多国博弈形势下,如果没有一点意外的状况,那才叫意外。

04 最后一个对手

三家分晋开始,战国舞台上一直有着一套不成文的丛林法则:强国往往被大家一起揍趴下,而弱国往往能存活。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国博弈之下,没有一国实力能敌其他诸强之和,大国强大往往能让诸国感到威胁而共灭之,而小国灭亡则往往能让诸国感到唇亡齿寒

魏国、齐国、楚国,战国前三任霸主都倒在了这个丛林法则之下。

而要打破这个丛林法则,只有一个办法,实力超然于其余六国之上。

经过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两代三人数十年的努力,秦国运用杰出的伐交手腕,终于看到了打破这个丛林法则的曙光。然而,并没有那么容易。

公元前288年,伊阙之战后的第六年,魏昭王朝见赵惠文王赵何,割地请盟。

而赵国的实力决定了,赵何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

战国初年,赵韩魏三晋联盟,赵国跟在魏国的屁股后面一起逐鹿中原。由于地理原因,韩魏多得中原之地,而赵国却白赚吆喝。

此后,赵国痛定思痛,转而把目光转向北方草原之地,在于草原部落的频繁战斗中,终于悟出了一套独孤九剑-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凭借这套独孤九剑,成功的收服了中山国,又攻略了林胡、何宗氏、休溷以及诸貉之地,拓地千里,收降其民,实力大增。

强大起来的赵国开始频繁的参与中原事务。公元前300年左右,赵派出楼缓相秦、仇赫相宋,组建了秦赵宋联盟。

而此时,接过了赵国权杖的惠文王赵何,接受了魏国送来的桂冠,在五国伐齐之后,赵国成为了山东六国新的主心骨,准备将刚刚萌芽的秦国独霸的苗头摁下去。

跟打地鼠似的没完没了,让秦昭王很不舒服。鉴于韩魏齐楚已经被大幅削弱,秦国采取了新的对外策略-远交近攻

接下来的20年,秦昭王在攻打韩魏之余,多次挑衅这个战国新贵,想要试探赵国的真实实力。

终于,在公元前260年,秦国借口上党争端,决定对战国舞台上的最后一个对手发动决战,这便是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精彩不仅在于战场,更在于庙堂,有机会再细讲。这里子彧想说的是,不同于以往的合纵连横大战,长平之战是秦国单独发动举国大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是的,这样的战例,在这之前的战国,即使强横霸道如魏国,也没有做到过。

而秦国能够做到,只有一个原因,秦国已经打破了保持战国平衡的丛林法则,实力超然于六国之上。

换句话说,直到打垮了最后一个对手赵国,秦国才真正具备了一统华夏的实力和资本。

子彧说

大家都以为,战国后期山东六国蝇营狗苟,坐以待毙。但事实上,即使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仍未放弃挣扎。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魏无忌携救赵之威,率韩赵魏楚卫五国联军,攻至函谷关外,秦军闭关不出。

公元前241年,赵将庞煖(xuan)率韩赵魏楚燕五国联军,绕过函谷关,攻至咸阳近郊蕞地,但遭遇吕不韦率领的秦军主力,大败而归。

但这两次战役反而说明,秦强众弱之势已成,六国已无力回天。

回顾秦始皇得以凭借的“六世之余烈”:

秦孝公时才刚刚拿到战国的入场券;秦惠王连横游刃有余、拓地巴蜀强国,国得以与齐楚并列三强;

惠王晚年和昭王初年,秦连续弱楚,秦赵齐三强并立;五国伐齐,齐国跌落,赵国又强势崛起;昭王晚年,成功打败了战国舞台上的最后一个强劲对手的秦国,终于独霸战国。

此后,统一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文/子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