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三篇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分类】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4](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219年)。

殷金文

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东周金文

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秦汉金文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铸模

殷周金文被铸在青铜器的内侧,但是怎样在铸模上刻印上金文仍然未能确定。根据在工场遗址所发现的大量模具所推断,青铜器的制造方法如下:

1、利用粘土做一个与制成品大小相若的土胚(模型)。另外再用粘土包裹着模型,待干透后切开外层的粘土,作为外模。

2、将模型削去外层,作为内模,在内模刻上图案文字。组合起外模和内模,并在之间放入铜片作为间隔空隙以待注入铜液。

3、将已溶化的铜注入,将模冷却打破,取出青铜器。

刻字

在内模上加上文字图案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由于在青铜器内侧的金文是凹入去的,因此在内模上的文字应该是凸出来的。加上这些凸出来文字的技法,有各种不同的假设:

1、将溶成泥状的粘土,逐渐贴上。此为清朝金石学权威阮元提出的假设,但没有实证实验。

2、在内模贴上薄粘土,再削去多余部份。这是民国以前被提出的假设。工序中必然会在内模上造成痕迹,而青铜器上亦必然有之,然实际上并没有。

3、先在木片或龟甲上刻上文字,用粘土填满后,再将粘土移印至内模上。经实验证明这个方法可行,但是没有发现相关的物证,因此仍只可当作假设。金文与甲骨文十分相似。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金文书法,是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向为书法史家所重视。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的,谈书法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

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也有称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青铜器铭文是按照墨书的原本先刻出铭文模型的陶范,再翻范铸造出来的。由于商周时期已有很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所以翻铸的金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因此,商周的金文实际上是一种墨书的书法艺术。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

周灭商以后,商王朝铸造青铜器的工匠相继归周。周人继承了商人的金文书法,使之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金文书法艺术。

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利簋仅用短短 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如成王时的令■、保卣,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书法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笔,用笔轻重明显,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共 19 行,291 字,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伟绩,其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至今尚被书法大家所珍视。

【名作介绍】

西周《毛公鼎》(铭文字数最多,造型古拙)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重器。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共五段如下: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敃天疾畏,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王曰:父歆,余唯肇经先王命,命汝辥(同:薛)我邦,我家内外,憃于小大政,甹朕立,虩许上下若否。雩四方死母童,余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寍(同:宁),虔夙夕,惠我一人,雝(同:雍,古同“拥”)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緟恪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作先王忧。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蓺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廼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毋又敢惷专命于外。 王曰:(]父歆,今余唯緟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毋顀于政,勿雝建庶民。貯毋敢龏槖,龏槖乃侮鳏寡,善效乃友正,毋敢湛于酒,汝毋敢坠在乃服,恪夙夕,敬念王畏不赐。女毋弗帅用先王作明刑,俗女弗以乃辟圅于囏。

王曰:父歆,已曰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君,命女摄司公族,雩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雩朕亵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专卅寽,赐汝秬鬯一卣,裸圭瓒宝,朱市,悤黄,玉环,玉瑹金车,绎较,朱嚣弘斩,虎冟熏裹,右厄,画鞴,画輴,金甬,错衡,金童,金豙,涑燢,金簟笰,鱼箙,马四匹,攸勒,金口,金膺,朱旂二铃,易汝兹关,用岁于政,毛公对歆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毛公鼎铭文译文如下:

周王这样说:“父瘖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循抚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中的。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这也是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所以皇天不懈,监护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的。扰扰四方,很不安宁。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来忧惧。”

周王说:“父瘖啊!我严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们国家和我们家族的里里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卫我的王位,协调上下关系,考绩四方官吏,始终不使我的王位动摇。这需要发挥你的智慧。我并不是那么平庸而昏聩的,你也不能怠忽苟安,虔诚地时刻地惠助于我,维护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谋划,不要闭口不说话。经常告诉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继续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诸国康强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担忧!”

周王说:“父瘖啊!这些众官出入从事,对外发布政令,制定各种徭役赋税,不管错对,都说是我的英明。这是可以造成亡国的!从今以后,出入或颁布命令,没有事先报告你,也不是你叫他们颁布的,就不能对外胡乱发布政令!”

周王说:“父瘖啊!现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们的国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让官吏中饱私囊,不要欺负鳏公寡妇。好好教导你的僚属,不能酗酒。你不能从你的职位上坠落下来,时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记住守业不易的遗训。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树立的典型为表率,你不要让你的君主陷入困难境地!”

周王说:“父瘖啊!我已对这些卿事僚、太史僚说过,叫他们归你管束。还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领你的族属捍卫我。取资三十寽,赐你香酒一坛、裸祭用的圭瓒宝器、红色蔽膝加青色横带、玉环、玉笏、金车、有纹饰的蔽较、红皮制成的鞃和艰、虎纹车盖绛色里子、轭头、蒙饰车厢前面栏杆的画缚、铜车辔、错纹衡饰、金踵、金秜、金蕈席、鱼皮箭袋、四匹马、镳和络、金马冠、金缨索、红旗二杆。赐你这些器物,以便你用来岁祭和征伐。”

毛公瘖为了报答天子的辉煌美德,因而铸造了一个宝鼎子子孙孙永远宝用。

【图片附释文】

【释文】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

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

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

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

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敃天疾畏,司

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

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王曰:父

歆,余唯肇经先王命,命汝辥(同:薛)我邦,我

家内外,憃于小大政,甹朕立,虩许上下若否。

雩四方死母童,余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

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寍(同:宁),虔夙夕,惠我一人,

雝(同:雍,古同“拥”)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

印邵皇天,緟恪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

作先王忧。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

专命专政,蓺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

王智,廼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

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毋又敢惷专

命于外。 王曰:(]父歆,今余唯緟先王命,命汝

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毋顀于政,勿雝建

庶民。貯毋敢龏槖,龏槖乃侮鳏寡,善效乃友

正,毋敢湛于酒,汝毋敢坠在乃服,恪夙

夕,敬念王畏不赐。女毋弗帅用先王作

明刑,俗女弗以乃辟圅于囏。王曰:父歆 ,

已曰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君,命

女摄司公族,雩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雩

朕亵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专卅寽,赐

汝秬鬯一卣,裸圭瓒宝,朱市,悤黄,玉环,玉瑹

金车,绎较,朱嚣弘斩,虎冟熏裹,右厄,

画鞴,画輴,金甬,错衡,金童,金豙,涑燢,

金簟笰,鱼箙,马四匹,攸勒,金口,金膺,朱旂

二铃,易汝兹关,用岁于政,毛公对歆天

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毛公鼎於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周原出土,据贺世明考证是清道光年间(1851年),自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的,有古董商人闻名而来,以白银300两购得,但运鼎之际,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买卖没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贿知县,董治官被逮下狱,以私藏国宝治罪。此鼎最後运到县府,被古董商人悄悄运走,张燕昌之子张石瓠曾巧见此鼎。

后毛公鼎辗转落入西安古董商苏亿年之手。咸丰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又从苏亿年之手购得,并赏给苏亿年1000两,此鼎深藏於密室,鲜为人知。陈介祺病故後,1912年其後人卖出此鼎,归两江总督端方所有,端方被派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所杀。端方之後人因家道中落,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英国记者辛浦森出美金5万元向端家购买,端家嫌钱太少,不肯割爱。当时有爱国人士极力呼吁保护国宝,毛公鼎辗转至当时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得大收藏家、後来国学馆馆长叶恭绰手中,存入大陆银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带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於叶恭绰是用假名买走得毛公鼎,让日本人无法查知它得下落。叶恭绰嘱咐其侄叶公超:「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在我把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毛公鼎几经易手,甚至差点被日本军方夺走,所幸叶公超拚死保护,是不承认知道宝鼎下落。叶恭绰为救侄子,制造了一只假鼎上交日军。叶公超被释放後,于1941年夏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军攻占,叶家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辗转返回上海。後来因生活困顿,将毛公鼎典押给银行,由钜贾陈永仁出资赎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乡。1946年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给政府,隔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馆。

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毛公鼎亦在其中。现在毛公鼎收藏於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大盂鼎》

大盂鼎(Great Yu Tripod),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

大盂鼎造于西周周康王时期。鼎高一百点八厘米,口径七十八点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点三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面与,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宝等数类。大盂鼎属於瑰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大盂鼎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史料。原器出土之初,为岐山豪绅宋金鉴所有。后因家道中落,此鼎被其后人以七百两银子转让到西安。后来,又曾一度为左宗棠所有,数年后为答谢潘祖荫的厚恩,左宗棠以此鼎相赠。此后,大盂鼎便成为潘家的传世之宝,供于苏州潘家大堂,一九五二年由潘氏后人献给国家。

大盂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大方,双耳立在口沿上,腹下略鼓,口沿下及足上部均饰饕餮纹,足上部有扉棱,腹内壁有铭文19行,共291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此器也为商代流行的觚爵酒器组合过渡到西周流行的鼎簋鬲组合作了应证,表明当时社会风俗正经历着重大变革。

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等。盂在铭文中说明作此鼎也是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

大盂鼎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史料。大盂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铭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部份用较多文字说明商人纵酒是周兴起和商灭亡的原因,赞扬了周代文武二王的盛德。表示康王(武王的孙子)自己要以文王为典范,告诫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作榜样。

第二部分主要是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给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1726个,并叮嘱盂要恭敬办政,莫违王命。

第三部分说明盂作此宝鼎以祭祀其祖父南公 。

(铭文291字,内容酷似《商书.酒诰》,记载了某二十三年九月,康王在宗周训诰盂。)

二十三年九月,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他追述文王接受天命,武王继承文王的事业,建立周邦,广有天下,长治民众。理政时,不敢耽乐于酒;祭礼时,不敢借酒肇事。所以天帝愿畏庇先王,遍有天下。他听说商朝之所以坠丧天命的原因是殷朝从远方的诸侯到朝廷的大小官员都耽湎于酒,以致靠控军队,丧尽民心。指出周立国的经验和殷失国的教训。康王说自己愿效法、禀承文王的政令和德行,令盂来辅佐他,要盂谐调纲纪,早晚入谏,认真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天威。康王命盂效法盂的嫡祖南公,辅佐他主管军队,勤勉及时地处理狱讼案件,日夜辅佐他统治天下,以便能遵从善德而领受先王赐自上帝的人民和疆土(授民授疆土)。赐给盂祭神的香酒一卣,祭祀用的礼冠礼服、蔽膝、鞋履,以及车马;赐给盂嫡祖南公的旗帜,用以畋猎;赐给盂邦国的官员四名,人鬲至车御至步卒六百五十九名;赐给盂异族的五臣十三名,人鬲一各零五十名。他要盂不违弃他的诰诫。于是盂颂扬王的赏赐,并制作祭祀嫡祖南公的宝鼎。

大孟鼎的铭文笔法秀美生动,庄重肃穆,文字数量多,为金文中之佼佼者。作为酒具的青铜器,制作精美,并饰以图纹,书以铭文,说明饮酒是上古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孟鼎铭文中提到酒不敢多饮,以及殷以酗酒亡国,两次提到酒,于此可以得知上古对酒的认识是多么深刻,多么认真,甚至把国家的兴衰也与酒联系在一起了。

【铭文】:隹(同唯,发语词)九月,王才(通在)宗周,令(通命,册命之命)盂。王若曰:“盂,不(通丕pī,训为大)显(训为明)玟王受天有(通佑,保佑)大令(命),在(载,过去)珷王嗣玟乍邦,【外门内辟】(通辟,除去)氒(通厥,代词,指代殷商)匿(通慝,训为恶),匍有四方,【田允】(通畯,长久)正(通政)氒(厥,指代四方)民,在【上雨下于】(通于)【午卩】(通御,训为用)事,【虘又cuó】(叹词),酉(通酒)无敢【左酉右上舌右下火】(通酖,乐酒之意),有【左弓中上此中下火右弓】(通祡,烧柴祭天之祀)【上米中豆下廾】(通蒸,天子冬祭)祀无敢【酉夒】(通扰),古(通故)天异(通翼,训为护)临(训为看)子,废(训为大)保先王,?(字铸坏,疑为匍)有四方。我闻闻殷述(通坠,训为丧)令(命),隹(唯)殷边侯田(通甸)【上雨下于】(通与)殷正百辟,率肄(通肆)于酉(酒),古(故)丧师(人民),巳(疑为叹词)。女(通汝)妹(通昧)辰(通晨)又(通有)大服(封官之意),余隹(唯)即朕小学,女(汝)勿(没有)克克余乃辟一人。今我隹(唯)即(训为就)井(通型,效法)【上宀下面】于玟王正德,若玟王令(命)二三正。今余隹(唯)令(命)女(汝)盂,【超复杂字①】(通召,辅佐)【上炏下乂】(通荣,周王室内陆位很高的一个人),【上卄下勹】(通敬,认可、尊奉)【左隹右上夂右下吕】(通拥,训为护,维护)德(美德)巠(通经,准则),敏朝夕入讕(通谏),享奔走,畏天畏(通威)。”王曰:“【上二下巛】(此字不识,疑为叹词)!令(命)女(汝)盂井(型)乃嗣且(通祖)南公。”王曰:“盂,廼【超复杂字①】(召)夹死(通尸,训为主)【超复杂字②】(通司,管理)戎,敏誎(通勅,治理)罚讼,夙夕召我一人【上米下豆】(通烝)四方,【上雨下于】(通与)我其(将要)遹(巡狩)省先王受民受疆土。易(赏赐)女(汝)鬯(chàng)一卣(yǒu),冂(通裳),衣,舄(xì),车马。易女(汝)且(祖)南公旂(一种旗子),用【辶单】(通战)。易女(汝)邦【超复杂字②】(司)四白(通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夷【超复杂字②】(司)王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十夫。【辶亟】【超复杂字③】(通毕)【超复杂字④】(通迁)自氒(厥)土。”王曰:“盂,若【上卄下勹】(敬)乃正(长官),勿废朕令(命)。”盂用对王休,用乍且(祖)南公宝鼎。隹(唯)王廿又三祀。

【译文】

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王这样说:“伟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继承文王建立了周国。排除了那个奸恶,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长久地治理着百姓。办事的人在举行饮酒礼的仪式上,没人敢喝醉,在举行柴、烝一类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爱之心给以庇护,大力保佑先王,广有天下。我听说殷朝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大命,是因为殷朝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内的大小官员,都经常酗酒,所以丧失了天下。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辈的显要职位,我曾让你就读于我的贵胄小学,你不能背离我,而要辅佐我。现在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犹如文王一样任命两三个执政大臣来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协调纲纪,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上天的威严。”王说:“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狱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赏赐给你一卣香酒、头巾、蔽膝、木底鞋、车、马;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邦国的官员四名,人众自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盂颂扬王的美德,制作了纪念先祖南公的宝鼎,时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图片附释文】

隹(同唯,发语词)九月,王才(通在)宗周,令(通命,册命之命)盂。王若曰:“盂,不(通丕pī,训为大)显(训为明)

玟王受天有(通佑,保佑)大令(命),在(载,过去)珷王嗣玟乍邦,【外门内辟】(通辟,除去)

氒(通厥,代词,指代殷商)匿(通慝,训为恶),匍有四方,【田允】(通畯,长久)正(通政)氒(厥,指代四方)民,在【上雨下于】(通于)【午卩】(通御,训为用)事,【虘又cuó】(叹词),

酉(通酒)无敢【左酉右上舌右下火】(通酖,乐酒之意),有【左弓中上此中下火右弓】(通祡,烧柴祭天之祀)【上米中豆下廾】(通蒸,天子冬祭)祀无敢【酉夒】(通扰),古(通故)天异(通翼,训为护)临(训为看)

子,废(训为大)保先王,?(字铸坏,疑为匍)有四方。我闻闻殷述(通坠,训为丧)令(命),隹(唯)

殷边侯田(通甸)【上雨下于】(通与)殷正百辟,率肄(通肆)于酉(酒),古(故)丧

师(人民),巳(疑为叹词)。女(通汝)妹(通昧)辰(通晨)又(通有)大服(封官之意),余隹(唯)即朕小学,女(汝)

勿(没有)克克余乃辟一人。今我隹(唯)即(训为就)井(通型,效法)【上宀下面】于玟王

正德,若玟王令(命)二三正。今余隹(唯)令(命)女(汝)盂,

【超复杂字①】(通召,辅佐)【上炏下乂】(通荣,周王室内陆位很高的一个人),【上卄下勹】(通敬,认可、尊奉)【左隹右上夂右下吕】(通拥,训为护,维护)德(美德)巠(通经,准则),敏朝夕入讕(通谏),享奔走,畏

天畏(通威)。”王曰:“【上二下巛】(此字不识,疑为叹词)!令(命)女(汝)盂井(型)乃嗣且(通祖)南公。”王

曰:“盂,廼【超复杂字①】(召)夹死(通尸,训为主)【超复杂字②】(通司,管理)戎,敏誎(通勅,治理)罚讼,夙夕召

我一人【上米下豆】(通烝)四方,【上雨下于】(通与)我其(将要)遹(巡狩)省先王受民受

疆土。易(赏赐)女(汝)鬯(chàng)一卣(yǒu),冂(通裳),衣,舄(xì),车马。易女(汝)

且(祖)南公旂(一种旗子),用【辶单】(通战)。易女(汝)邦【超复杂字②】(司)四白(通伯)人鬲,自

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夷【超复杂字②】(司)王

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十夫。【辶亟】【超复杂字③】(通毕)【超复杂字④】(通迁)自

氒(厥)土。”王曰:“盂,若【上卄下勹】(敬)乃正(长官),勿废朕令(命)。”盂

用对王休,用乍且(祖)南公宝鼎。隹(唯)王廿又三祀。

【艺术特色】从流传下来的书法(文字)遗迹上看,早在先秦就因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了像契刻书(殷商甲骨)、铸造书(商周青铜铭文)、朱墨书(春秋战国)三种书写艺术形态——刀刻、铸造、用笔书写——由此产生书法审美视野中的诸如“刀味”、“金石气”、“笔味”、“书卷气”等审美品格。

在大篆体系中,甲骨文的刀刻和金文的铸造形成了审美意象上的巨大反差。甲骨文因用刀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刻划(有不书而刻、先书再刻、书而未刻等方式),线条方折、尖细、劲挺,成形方式非常简单。金文的制作方式却复杂的多,虽然有一例为不经书写而是直接用刀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这是少例,需要高级工匠才能完成。更多的程序是铭文与青铜器一起铸造而成,“要经过书——刻——铸——清砂等四道工艺过程。用毛笔写好铭文,刻成字模,或一字一模,或数字一模,合成全文镶嵌在青铜器铸造时所制成的陶范上。陶范分内范和外范两部分。镶嵌在内范上的字模,铸成的铭文在器物内壁;在外范上的字模,铭文即在器物的外壁。有的铭文也铸在器物的盖、柄、耳、口、环、足等部位。”

由此可见,厚重的金文书风其审美成因是多方面因素相组合的结果:一是书写者,应该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器物的主人,拥有这种器物者本身一定是一个贵族,而在周代,贵族阶层从小就要接受规定的教育,于是也可说是个文化人。二是刻工,因制模泥坯可塑性较强,刻工就可根据书迹细致刻画,尽可能地保持笔画的原貌。这就可以做得甲骨文所不能完成的一些粗大的团块效果。另外,阴文铭文的字模是凸出的,为了不使笔画在高温青铜液的冲洗下脱落,就需加强笔画相交处的牢度——加宽、加圆。于是出现变化丰富的金文线条。三是铸造,因青铜器的铸造需要极高的温度,当这种高温青铜液冲进字模时无疑会磨损刻好的字形笔画,使字口模糊,从而产生浑圆的感觉。四是清砂,脱掉陶范,打磨器物,青铜器是光滑明净了,但铭文却进一步变得更加圆浑。

经过这些步骤,金文线条的锋芒无法锐利,缺乏锐利质感的线条,在后世的手迹作品中虽然不能够在风格取向上作为一种追求,但却于无意之中形成了西周金文书风的时代标志——敦厚、坚实、淳朴、圆浑。

《大盂鼎》在“四大国宝”中,其线条是坚实肥厚的典范。作为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大盂鼎》虽已初具圆浑朴茂的金文线质,但同时在书写上又多有殷商甲骨锲刻遗风,线条起止常出锋芒,爽利劲挺的笔画随处可见,具有强烈的笔书意识,较少人工修饰痕迹,一任手书的原生状态,当然这也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共同特点。

有一点很明显,《大盂鼎》中块面、团块类的笔画较其他三宝要多见,这大约秉承商代的青铜铭文吧,商代的青铜铭文图像意识、符号意识很强烈,《父辛卣铭文》就是一尊这样的作品,外形考究,图像精致,各类符号无不表现出平衡、整饬的美感。《大盂鼎》在风格上与此相似。

在临习时用笔的重点要放在把握线条质感,用笔提按合度,起收爽劲有力,避免拖泥带水,过于迟涩。所用毛笔要偏大些,这样在表现肥厚线条和团块类效果时才有开合的余地。《大盂鼎》笔画中段较为肥厚,两端呈尖状,这种过渡要自然,特别是收笔处,不可飘浮。

《大盂鼎》的字形结构,多纵势长形,已初步形成中原正统篆书纵向取势的基本面貌。左右结构与上下结构的字大多结合紧凑,同时又通过笔画的穿插避让,使其顾盼生情,俯仰自得。与诸多充满理性色彩的西周晚期金文相比,在临习《大盂鼎》时,更要注重其浑然天成的自然体势,甚至通过夸张变形以求其趣,不可过于理性,若一味求整、求齐、求方。

与早期西周青铜铭文不一样的是,原来金文的忽大忽小的字形结构到《大盂鼎》时已经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说明在结构上明显受到人为方面的控制,从而展现出较为清晰的序列感,这意味着周人成熟书风的即将到来。

西周金文的章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竖行排列,纵有行、横无列,以《天王簋》、《毛公鼎》等为代表;第二类在第一类纵行排列的基础上,照顾横向的排列与顾盼,以《大盂鼎》、《散氏盘》为代表;而第三类强调横向的有序排列,形成纵有行、横有列的规整划一的章法格局,以《墙盘》、《虢季子白盘》为代表。练习《大盂鼎》在章法布局上,既要考虑到普遍字形的纵向取势,又要注意上下字间的大小错落与呼应贯通,同时也应注意横向字间的左右顾盼与疏密开合,从而使整体上产生节奏感和律动感。

《散氏盘》

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共三百七十五字。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曾轰动一时。散氏盘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先生一个“横”字道出了《散氏盘》的与众不同。《散氏盘》的结字仪态万方,自然生动。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石味”。 《散氏盘》铭文的结字“横”的特点,是相对于其他金文和小篆而言的。它的结字还是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如“强”、“宫”、“君”、“邦”“暮”、“封”等字,也有许多圆形的结字,如“道”、“南”、“周”、“罪”等字,另外,许多字随形就势,一任自然。还有一个重要的结字特点就是相同的字表现出不同的趣味,如全篇18个“封”字,或大或小,或庄重、或严谨、或疏朗,各各不同,千变万化,耐人寻味。如“以”字,全篇共9个,这个字在金文中的笔画比较少,所以,要变化的难度就相当大,但在《散氏盘》铭文中,我们却能看到每个“以”字,个个神采飞扬,变化万端。另外,如“道”、“散”等字,也是处处经营,字字匠心,这种经意的水平确实让人能感受到它的珍贵与高妙。 它是金文尚意书风中的代表之作。

殷和西周的金文书法,较甲骨文更丰富多彩。在共同时代风格中,又有多样的个性。从风格来看,殷和西周金文,由雄浑壮实,趋向典雅工饬。昭王之前的可算前段,穆王以后算后段。前段点画形态较多样,起笔收笔往往露锋,多有圆点和肥笔,字形长短、宽窄、大小,相当随意,章法上行距不整齐而互相争让者多。也有行距字距相对整齐的,如《大盂鼎》。后段点画较单纯,增强了线条化,起止藏锋已如后世小篆;字形大小多渐趋一律;章法上以行距字距相对整齐为主。有的还有明显的长方形界格。西周的《颂壶》、《墙盘》、《散氏盘》、《毛公鼎》等,都是代表作品。

金文发展至西周后期变化是比较大的,《散氏盘》铭文则是其中粗放尚意一类的代表。它与厉王时期所作的端庄遒美的铭文形成鲜明的对照。铭文笔画粗细均匀的特征,和武王时的《天王簋》,恭王时的《卫鼎》、《卫盉》等金文的书风一脉相承,唯《散氏盘》之文字更较恣放、宽博。从字形上来看皆作正方形,结体比较疏阔。若与晚于它的《毛公鼎》等比较,尤其是与解放后所出恭王时的《史墙盘》等比较,在书风上虽有拙、秀之分,但其质朴浑厚的气势,以及潇洒的神韵,还是堪为楷模的。

《散氏盘》铭文整体来看,气势宏大,意态飞扬。整个铭文拓片呈方形,铭文的字与字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纵横有序,字距行距适度,具有明显的行、列特征。它的字大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左右奔突,大小、攲正变化极具其能。许多印刷品重新排版,这种秩序感不知所踪。《散氏盘》铭文笔画粗细变化多端却又十分统一,无论是通篇读来,还是欣赏单个字,都有一种壮美的意味,醇古朴茂,奇谲雄健,这种信息显然是源自于结字、运笔、章法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

散氏盘铭文:

用夨[戈菐]散邑,廼即散用田。眉: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封;以陟,二封;至于边,柳。复涉瀗,陟雩[虘又][阜美],以西,封于播城,楮木;封于刍逨,封于刍道;内陟刍,登于厂湶,封[者刀],[木厈]。[阜美]陵岗,[木厈]。封于原道,封于周道;以东封于东疆;右还,封于眉道;以南,封于逨道;以西,至于[工隹]莫。眉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东一封;还,以西一封;陟岗,三封;降,以南,封于同道;陟州岗,登,[木厈];降, 棫;二封。夨人有司眉田:鲜且、微、武父、西宫襄、豆人虞考、彔、贞、师氏右眚、小门人繇、原人虞艿、淮司工虎、龠、丰父、[工隹]人有司刑、考,凡十又五夫。正眉夨舍散田:司徒逆、司马单堒、邦人司工[马京]君、宰德父;散人小子眉田:戎、微父、效父、襄之有司橐、州、修从,凡散有司十夫。隹王九月,辰才乙卯,夨俾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之。”鲜且、旅则誓。廼俾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氒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氒左执要史正中农。

用夨践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于边柳、复涉瀗,陟,。以西,奉于敝城。楮木,奉于刍仇,奉于刍道,内陟刍,登于厂湶,奉诸、陵、刚。奉于单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东,奉于棹东强。右还,奉于履道。以南,奉于仇道。以西,至于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奉,道以东,一奉,还,以西一奉,陟刚三奉。降以南,奉于同道。陟州刚,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鲜、且、武父、西宫襄、豆人虞丂、录贞、师氏右眚、小门人、原人虞艿、淮司工虎、孝、丰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马单、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橐、州就、焂从,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之。”鲜、且旅则誓。乃卑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畛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厥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史正中农。

3散氏盘释文

派遣大臣“矢”来到姓散的城邑,这里就是敕封散氏的土地,趟过“氵宪”江一直到南边的大沽,一边界是以“氵宪”江为界,二边界到边柳这个地方。又复趟过“氵宪”江,步行上坡到雩徂的猪“阝美”以西,受封的田地就在“番”城的楮木和刍来,刍曶内过了坡刍登到达厂“氵泉”。受封的还有“者刂”岸的“阝美”陵、刚岸;边界在单道、原道和周道以东,棹东疆右边绕履道以南,豁来道以西到“工隹”莫。分布在城邑的井田自“木良”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东。一边界在绕封道以西,一边界在山岗上,第三边界在山岗下的南边,受封的井田在同道过州岗登岸下来到种有“木或”树的地方。

【图片附释文】

释文(文字排列已经打乱,不成文):用夨[戈菐]散邑,廼即沽,一封;以陟,二封;以西,封于播城,楮

即散用田。眉(履):自瀗封至于边,柳。复涉楮木,封于刍逨,封

瀗涉,以南至于大,涉瀗陟雩[虘又][阜美],句。徂【超复杂字】陵,封于刍道,内陟刍,

登于厂湶,封[者刀],[木厈]。[阜美] [木厈]。封于原道,封于周道;以东封于 逨道;以西,

[木厈] [阜美]陵(凌)刚[木厈] 封于封于踔东疆;右还,西至于至于[工隹]莫。眉(履)眉(履)井

于单道,封于原道,还封于眉(履)眉(履)道;以南,井邑田自桹木道

左至于井邑封道,封;降,以南,封于同有嗣(司)眉(履)眉(履)田:鲜且、微

道以东一封;一封还以同道陟州刚登[木厈]微武父西宫襄豆

以西一封;陟岗,三[木厈] 降,棫;二封。夨人 豆人虞考、彔、贞、师

氏右眚、小门人繇、[工隹]人有嗣(司)刑、丂(考),凡逆寅、嗣(司)马单堒[俜凡]

繇原人虞艿、淮嗣(司)凡十又五夫。正眉(履)眉(履)邦人嗣(司)工[马京]君、宰

嗣(司)工虎、孝、丰父 眉(履)眉(履)夨舍散田:嗣(司)土(徒)宰德父;散人小子眉(履)眉(履)

田:戎、微父、效[目目未]父、有嗣(司)十夫。隹王九,曰:“我既付散氏田

父、襄之有嗣(司)橐、州 九月,辰才(在)乙卯,夨 田器,有爽,实余有

州、橐、修从, [口口鬲]凡散 夨俾鲜且、[四皿皿弁]旅誓 散氏心贼则称

千罚千,传弃之。”鲜 誓曰:“我既付散氏 西宫襄、武父则

”鲜、且[四皿皿弁]旅则誓。乃 氏湿田、牆田,余有 誓。氒受图夨王

廼(乃)俾西宫襄、武父 有爽变,称千罚千。王于豆新宫东廷。

氒左执要史正中农。

4散氏盘的价值

散氏盘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散氏盘铭文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气跃然纸上,但却自然浑成。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

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在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这是《散氏盘铭文》的魅力所在。

散氏盘铭文用笔粗放豪犷,但并不粗野,而是凝重含蓄,朴茂豪迈。其线质是能将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犷与内蕴极为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它既不同于早期以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来华饰其形,呈现出线与块面的结合,也不同于其后的晚周金文刻意整饬,而是于不规整之中见其错落摇曳之趣,给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泼的艺术美感。可以说《散氏盘》既凝重遒美,又不失潇洒畅达。

散氏盘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文字,在结构上呈现出蜾扁的风格特征。在方整中含有圆意,就其单字而言无一不打破对称、平正的惯例,不仅呈横向的欹侧之势,而且变通常的右高左低为左高右低,字势向右下倾斜。然姿态自然,变化莫测,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字形开张,妙趣横生。在朴茂厚重之中,又添加些雄强的意蕴,故而显得博大、宽厚,让人感到一种生气的存在。同时,字的重心都忽左忽右,使每一行的字产生明显的跳跃感。加之其章法错落有致,使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通过变幻多端的下俯、上仰、左顾、右盼联合起来,使人感到行止裕如,气象飘逸。

临习《散氏盘》铭文,首先要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出它的浑厚苍茫,以及通篇古茂雄秀、大气磅礴的气势。 临习毛笔的选择因人而异,不同性能的毛笔表现出的线条也各有不同。羊毫毫颖柔软,蓄墨足、濡墨快,线条醇厚古朴,富有纫性。狼毫毫颖锐利坚挺、弹力十足,线条苦涩老辣,遒劲爽健。我个人喜欢兼毫,蓄墨适中,刚柔相济。

结字的变化多端是《散氏盘》铭文的一个重要的特色,自然也是学习的重点。字体呈扁形,取横势,重心偏下,结构一般左高右低。实临在结构与笔法上尽可能准确,追求《散氏盘》铭文的质朴天趣的风韵和漫漶残泐的金石气息。意临则是由临摹走向创作的关键步骤。临摹时可以在用笔上参以行草的笔意加快运笔的节奏,在字形上也可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在墨色上可加以变化,再现作者的个性与激情。

从书法的角度看,它既不似甲骨文那样犀利瘦劲,也不像大盂鼎铭文那样端庄凝重,而表现出一种“乱头粗服”的风格。明显展现出西周金文后期的特征——自由奔放、随意率性、朴素自然。透过浇铸翻模的痕迹,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书写人不斤斤于书法技巧的豪放情怀,一种任凭感受的自由驰骋代替了理性的严谨法度。一些本应写得平直对称的笔画,在感性的驱使下写得方向多变且富于内在的张力。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处理,正是书写人突破笔画限制、追求艺术化效果的表现。与这种自由的笔法相适应,散氏盘书法在结构上呈现出倾斜之势,改变了之前方正安稳的特点,使每个字都产生一种向左上方飞升的动感。就像吴法乾先生所说:“扁圆的字形,无一字不款侧,而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又无一字不稳妥。造型奇姿百出,妙趣横生,令人目不暇接。如一群活泼可爱的顽童,欢腾雀跃,呼之欲出。”其章法因线条的豪放粗犷与凝重含蓄、结字的飘逸潇洒与稚朴可掬,显得朴茂而空灵。散氏盘铭文将稚朴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放与含蓄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有金文的凝重遒劲,又兼草书的流畅飞扬。难怪有人称之为“金文中的草书”了。 

书法是抽象符号的艺术。“甲骨文、金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而为纯粹化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不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具有真正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之美就在于点画运笔之间,它能让我们感觉到行驻动静,流涩枯润,轻重缓急等多种审美意象。而且这些点画本身由于运笔的奇妙,也呈现出万千景象,呈现出不同的力量之美、形象之美。对于如何运笔,古人大有妙论。如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震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做字。”由此可见,中国书法之美,源于其讲究的运笔、结体和布局。青铜器铭文书法正是运用这些艺术的技巧才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不朽之作。

1.笔法

传统的技法一般包括“笔法”、“字法”、“章法”。笔法为技法之核心,从笔法到字法(结构)是书写过程中必须涉及的要素。大篆笔法作为以笔法为核心的中国书法史笔法的源头具有重要的价值。古代论书中对篆书笔法的亦早有记载:孙过庭《书谱》中云:篆尚婉而通。元人吴丘衍在《论篆书》中写道:“学篆字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则其款识中古字神气敦朴,可人助人……可知古字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笔,皆有妙处,于《说文》始有味矣。”

而真正关于大篆的用笔方法论述还不多见。在用笔上,尖圆是毛笔笔锋的固有形态,中锋与圆密切相关,《散氏盘》用笔以中锋为主,表现在技法形态上即是圆笔圆意,运笔节奏感较强,毛笔提按的关系更为明显,在提按笔法的运用过程中充分体验二分笔、三分笔力量所至所具有的厚重、绵密之特性;加之中侧锋并用,使得毛笔与纸的接触所呈现的点画形态(即“笔触”)密实而凝重,透出一种苍茫、雄浑之气息。与《散氏盘》相比,《毛公鼎》用笔上圆隽精严,少之的是二、三分笔的提按顿挫,而更多的运用二分笔,中锋圆笔圆意、圆笔尖意之互助转化,力求线条细腻而典雅,给人一种稳重、高古、静穆之庙堂气息。

2.线条

在书法技法的物质要素中,线条是一个最原始的客观形态,它所具有的线条要素比如线条形状、线条结构、线条律动、线条质量、线性及方向等与用笔方法、字法字构形态关系最为密切,故而对线条的物质形态的比较研究,必须与用笔相联,没有笔法,线条的一切物质形态将不存在。青铜铭文,由于它是通过浇铸而成,基于线条空间物质形态而来,会使线条的转折处和相交处出现粘并,产生圆浑苍润的美感。 张韬先生在《大篆笔法论》中曾将这种“粘并”称之为“焊接点”,[7]表现这种“焊接”的方法是加强转折处和笔画相交处的提按顿挫,写得慢一些,让水墨多渗透一些,能较好体现青铜铭文浇铸线条交叉部位的浑圆、厚重、饱满的体积感。古人论书强调筋骨血肉,这种粘并好比其中的“血”,血要润,润了才有生命的感觉。“焊接笔法”的运用在《散氏盘》中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比如“田”字的“十”字线条交叉部位,有明显的先提笔意识,然后下按,顿笔,而后行之,恰恰与其雄强一路的风格形成对应。由于运笔节奏感强,线条圆润厚重之中又不失苍茫斑驳之感。《毛公鼎》线条形状婉转流畅,粗细基本均匀,提按变化不大,基本以二分笔运用为主,线质刚柔相济,富有张力。如将《散氏盘》和《毛公鼎》作一对比,即可窥见一斑。在潇洒的风姿下,能找到圆厚含蓄,随势屈曲的特点。它将线质的粗旷与含蓄、线构的欹侧与稳妥等对比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实有其名。如此,被誉为“金文中的草书”信然!

3.字法字构

“字的结构,又称布白,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空白处一般包括字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空白要分布适当,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中国书法艺术这种空间美在篆书中有不同的表现,《毛公鼎》结体精严,取平正之势为主,纵横有序,其字构内空间圆转委婉,疏密基本均匀,“计白当黑”,例如“周” 、 “唯”字,《散氏盘》内空间呈不规则形状并且线条对空间分割不甚均匀,转折处方圆兼备。如“东”、“西”、“道”等。与《毛公鼎》相比,《散氏盘》应该属于动感较强的一类,在潇洒率意的整体风格下,它为我们诉说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首先是它的体势,从前期的竖直体势变成扁圆状态,《散氏盘》字形欹正、大小、方圆并举,横向取势,体势开张与其线条方向性所构成的字构外空间呈放射状密不可分。将《散氏盘》与《毛公鼎》中同一个字“我”、进行比较,在字形上前者呈扁方,线条向四周伸展,字构外空间开张,极富动感;后者线条方向含蓄内敛,字形以竖长为最,整体给人稳重典雅之美。再如,“宫”字和“宝”字,前者在欹侧之余求变化,后者则在稳定之中求灵动。下边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做一下判断,《毛公鼎》铭文中字的外空间有相向或相背者,使得字的取势有一种收中有放,放中有敛,收放自如之美。宗白华说:“向背,左右之势也。向内者,向也;向外者,背也。”那么“外”字应为向外者,“出”字则为向内者,因此,字的内、外空间变化在《毛公鼎》中是相当丰富的,这也加强了我们对汉字构成的空间认识。

4.关于章法

在传统的书法技法中,章法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像笔法、字法那样仅仅作为形式元素而客观存在,它直接指向视觉形式本身,直接将艺术作品的美传达给观众,它更关注的是整体的综合效果。宗白华先生关于“章法美”曾有过这样的论断:“中国古代商周青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的章法美,令人相信传说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神庙的形式的秘密。”生动而形象的阐释了青铜器铭文在契刻或浇铸时表现出来的古老民族的淳朴和自然之美,还带有一些神秘感。《散氏盘》和《毛公鼎》在章法上也各具特色,《散氏盘》章法朴拙茂密,大开大合,字形豪放率意,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毛公鼎》在布势上,它不像《散氏盘》较紧密,有错落感,而是强调一种字与字的间距感,给人以静谧安详之美。以鼎布势,纵横有序,在其宏伟的整体视觉效果中显现出其庄重威严同时又不乏其高贵的气势。被人称为金文中的庙堂之作。

金文是篆书系统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在线条上他们表现的非常饱满而风韵,优美的曲线不仅表现在体态上,更鲜活的存在于对单个的线条、结体、章法美的诠释上。以上我们列举的《散氏盘》和《毛公鼎》其线条所展示的特点是一个综合的特点,因为它们的风貌是综合的结果。在金文“四大国宝”中还有两件作品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那就是《大盂鼎》和《虢季子白盘》,从整体风格看,《大盂鼎》朴茂、浑厚、古朴自然,有一定的装饰性。《虢季子白盘》空灵秀润、轻松随意、神采外耀。在用笔上,二者均以中锋为主,圆笔圆意,前者起、收笔有尖圆、爽快之劲,在提按轻重的处理上主要表现在其块面式的点画上,如“王”字的末笔,非常粗重。还有捺画的收尾处,多为重按后中锋提出。这些点画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点画的丰富性,而且还使作品增添了许多装饰的美感。后者,用笔沉着稳健,线条折挫屈曲,动中寓静,气韵生动,节奏有序,结体端庄而爽朗。笔调的清新、秀润、悠远和静态线条中所包含的流动美感与章法的疏朗、空灵,使该作更加轻松随意、神采飞扬。通过对这两件作品技法、风格上的对比,亦可将其归为金文壮美与优美风格的范畴。当我们站在现代立场上审视那个朝代时,一件件国宝级的书法精品向我们展示了西周先民审美意识的觉醒,证实了在那个时代壮美与优美风格的共存。我们知道,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制作过程本身为饱满的线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具体而言,金文所展示给我们的自然之美远胜于制作之美,在笔画、结字、章法等方面我们所作的比较,应该是基于它们的审美价值而展开的。

虢季子白盘

西周虢季子白盘简介

"虢季子白盘"为西周晚期青铜器。虢季子白盘铭文为长方形,长130.2厘米,宽82.7厘米,高41.3厘米,为传世体积最大的西周时代青铜器。在中国书法史上,西周时期出现了几个著名的"盘子"铭文,如《虢季子白盘铭文》、《墙盘铭文》、《散氏盘铭文》等。其中《虢季子白盘铭文》的价值较高。

西周宣王时,虢季子白曾率“天师”伐“太原之戎”,得胜以后,在周庙受到周夷王的嘉奖。为了纪念这一盛事,特为铸造了此盘。据传,此盘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为西周著名重器。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八行字。长篇铭文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书法代表作经过辗转流传,解放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虢季子白盘》器形宏大,纹饰精致,铭文很长,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军事的重要史料。铭文书法的艺术性十分突出。铭文字形较大,结构严谨,笔画圆润遒丽,布局和谐,体势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已开《石鼓文》、《秦公簋》的先路,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之精品。

传世铜器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虢季子白盘铭文

“隹①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寳盤② 。不③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聝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⑤周庙宣榭,爰飨⑥。王曰:“白父,孔显又⑦光。”王赐乘马,是用左⑧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⑨(钺),用政⑩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虢季子白盘铭文

① 隹,即“唯”。

② 乍寳盤,即“作宝盘”。

③“不”通“丕”,《说文解字》中:“丕,大也。“

④“加”通“嘉”。

⑤各,“各”典籍作“格”,《字汇》:“格,感通也。”《说文解字注笺》:“格,训为至,而感格之义生焉。”

⑥飨,即“乡”。

⑦“又”通“有”。

⑧“左”通“佐”,佐证。

⑨戉,即“钺”。

⑩政,即“征”。

虢季子白盘释文

在十二年正月初吉期间的丁亥日,虢季子白制作了宝盘。显赫的子白,在军事行动中勇武有为,经营着天下四方。进击征伐玁狁,到达洛水之北。斩了五百个敌人的首级,抓获俘虏五十人,成为全军的先驱。威武的子白,割下敌人左耳献给了王,王非常赞赏子白的威仪。王来到成周太庙的宣榭,大宴群臣。王说:“白父,你的功劳显赫,无比荣耀。”王赐给子白配有四马的战车,以此来辅佐君王。赐给朱红色的弓箭,颜色非常鲜明。赐给大钺,用来征伐蛮夷。(子白作器以使)子子孙孙万年永远地使用。

【图片附释文】

释文(文字排列已经打乱,不成文):佳(唯)十又二年正月初 白乍(作)宝盘。不(丕)显子 经维四方。搏伐玁 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 馘于王。

初吉丁亥,虢季子子白,壮武于戎工,狁,于洛之阳。折 以先行桓桓。白义(仪)。王各(格)周庙宣

聝于王孔加子榭,爰乡(飨)。王曰:"白"王乘马,是用左(佐) 王赐用戉(钺),用政(征)蛮

父,孔显又(有)光。王;赐赐用弓,彤矢其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虢季子白盘特点

青铜铭文不仅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也为古玩肆所侧重。因为铭文字数越多,价钱就越高,有铭器的价格甚至要出无铭器数倍,因此,仿制铭文是作伪的重要内容。伪铭约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真器伪铭。据传咸丰年间西安有位知县好古铜,对带铭文的铜器高价收买,对无铭之器一概不收。因此,古董商们便投其所好,在无铭真器上添刻铭文,自是此风盛行。当时的匠人“凤眼张”即是此中高手。另一种是伪器真铭。即把残破器剩余的铭文部分嵌入伪器内。此种器虽修饰严密,但若比较地子、锈色及铜质,便可分晓真伪。除以上两类外,还有伪器伪铭,这里不再赘言。

虢季子白盘是青铜器中的瑰宝,其流传极富传奇色彩。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后县令以数钱据为己有。几经动荡,此盘被刘铭传觅得,极为珍惜。在其后几十年内,凯觎此盘者不乏其人,刘氏后人将盘重埋地下,远避他乡。解放后,刘肃将此盘掘出献给国家。自此,虢季子白盘才得以重放异彩,供世人欣赏。

虢季子白盘形状

虢季子白盘,长:1302mm;宽:827mm;高:413mm;重:215.5kg。通体呈椭方形,具四边、圆角。周身满饰窃曲纹及大波曲纹;每边饰兽首衔环二,共八兽首。内底铸有铭文111字,篇幅工整,结字优美。虢季子白盘收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历史价值,都举世无双,堪称国之重宝 。

虢季子白盘价值

虢季子白盘盘底铭文其语句以四字为主,且修饰用韵,文辞优美,行文与《诗》全似,是一篇铸在青铜器上的诗。其书法颇具新意,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这派圆转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此篇铭文中“薄伐狁”、“折首”、"执讯"及"是以先行"等句,可与《诗》之《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篇所记史实相互征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3]

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却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某种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单独性。线条讲究清丽流畅的感觉,而字形却注重疏密避让的追求,有些钱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造型的精练与细密,也使大家惊讶于西周金文中这样清丽秀逸的格调。

虢季子白盘流程过程

虢季子白盘原本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为时任眉县县令的徐燮所得,徐卸任返籍时将虢盘带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国时期,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虢盘又易手成了护王的珍藏。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初夏,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这日,官军拿下了常州城,刘就住进了护王府内。时至午夜,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万籁俱寂当中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之声,声音不大但极有穿透力。

刘顿生好奇之心,当下秉烛往寻。转到屋后见有马厩,声音即由此传出。细审视,始知是马笼头上的铁环碰了马槽所发出的声响,但这声响非同一般。刘铭传蹲下细看,见此马槽硕大,槽壁在烛光中发着深沉的幽光;伸手一试,重不可举;轻叩之,发声清远玄妙。刘心中有数,此马槽绝非寻常之马槽。次日一早,刘铭传命马夫将马槽刷洗干净。见其外壁四边各饰两个兽首衔环;整个外壁满布纹饰;内底具长铭,通篇工整严谨。刘知是宝物,旋即命人押运送回合肥老家的刘老圩村,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

刘铭传得到虢季子白盘,却给他一家四代带了极大的麻烦。军阀,日寇、国民党官吏纷纷索取。刘家人不得不把盘埋于深土,举家出逸。

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才将盘挖出,献给国家。

1949年1月合肥解放,人民政权的潜山乡乡政府到刘老圩内借住办公。对“换了人间”的新社会,刘肃曾一家还在观望中:虢季子白盘要藏到什么时候?盘会被共产党收去吗?

虢盘确实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笔者查得最早是在1949年8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具呈华北人民政府(当时北京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主管),请求中央查明“虢季子白盘”下落。文化部文物局经与皖北行署函商调查,回复政务院谓虢盘有可能仍在刘铭传老家后人手中。

1949年12月的一天,皖北行署文教处处长兼皖北区政协秘书长戴岳向区政协副秘书长郭崇毅出示了一份政务院直接发给“皖北曾宋”的电报,大意是“闻你区刘铭传家有虢季子白盘,望速查找并动员献送北京”。戴岳说这已是政务院的第三份来电了,要求郭崇毅根据此电报精神速去肥西刘老圩,晓以乡情,劝刘肃曾将国宝献给国家,政府会妥善安置他们一家的。当时安徽省委、省政府尚未成立,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行署主任宋日昌应是江淮地区的最高领导了。自幼即生活在刘老圩一带的郭崇毅挟“最高指示”,当晚即往乡下赶去。

与此同时,肥西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和皖北行署的意见,也派员到官亭区潜山乡督办虢盘献交事宜。经过郭崇毅和肥西方面耐心细致的宣传开导,又免掉他一时难以交齐的4000斤公粮,刘肃曾终于打消了顾虑,自愿将虢盘捐献给国家,并说出藏盘地点。吴桂长乡长连夜组织武装看护,翌晨挖出虢盘后当即由陆春阳副乡长解送上派河肥西县政府。皖北行署接报迅速驰电政务院,还以刘家捐献文物有功,奖给大米5000斤,同时赠拓片留念。

1950年1月19日,刘铭传曾孙刘肃曾随虢季子白盘到合肥。虢盘先在明教寺公开展出,引起省城轰动。随后,刘肃曾护盘进京,文化部特拟制《褒奖状》:

安徽合肥县刘肃曾先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其家藏历史名物周代铜器虢季子白盘一件、铜鼓一件,献交人民政府,供学术界研究及广大人民观览,化私为公,殊堪嘉尚,特此褒扬。此状。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部长 沈雁冰

副部长 周 扬 丁燮林

1950年2月28日

1950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文化部在北海公园团城承先殿举办虢季子白盘特展,董必武、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等前往参观,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当天向刘肃曾先生颁发褒奖状,表彰其献出祖传西周青铜重器虢季子白盘的爱国之举。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随后在北京饭店宴请刘肃曾,称赞“国宝归国,诚堪荣幸”,席间展纸挥毫赠诗一首:

虢盘献公家,归诸天下有。

独乐易众乐,宝传永不朽。

省却常操心,为之几折首。

卓卓刘君名,传颂妇孺口。

可贺孰逾此?寿君一杯酒。

当年年底,经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提议,虢盘又参加了在故宫举行的“伟大的祖国”展览,“在临时搭好的台座上任人抚摸”。虢盘图案1954年还上了中国邮票(特9),成为“国家名片”。如今,这尊新中国成立后得以重光的国宝保存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网友席先生发来图片咨询: 什么字 何意?

窃以为:“积微成大,陟遐自迩”

【解释:】 陟:登高。遐:远。迩近。这两句大意是:积累小的才会形成大的,攀登远山须从近处起步。 这两句话说明事物积小成大即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的规律。小和大,远和近,都是量的规定性,有小才能成大,有近才能到远,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会凡事不分大小,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0)

相关推荐

  • 大篆到小篆的演变

    孟云飞 孙秀明/文 与甲骨文最为近亲的大篆书体,最有代表性的如<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墙盘>等,其镌刻在钟鼎彝器之上,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六篇 隶书 二 汉隶二

    衡方碑 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碑23行,行36字,隶书.碑阴存题名二列,字甚漫漶.碑额阳文隶书"汉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六篇 隶书 二 汉隶一

    汉隶八大名碑指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彪碑.张迁碑.曹全碑.华山庙碑.衡方碑. <史晨碑> 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五篇 秦篆

    秦篆(小篆) 秦朝书法--秦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四篇

    石鼓文(大篆.籀文)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二篇 甲骨文

    [甲骨的传说] 关于甲骨的发现过程,有一种说法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天,我国清末著名金石学家.任国子监祭酒的山东人王懿荣患病,按医生诊断后所开的处方,派人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药店达仁堂 ...

  •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一篇 文字的产生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 ...

  • 顾绍骅编辑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第五篇 辽金西夏元的绘画概况 下

    顾绍骅编辑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第五篇  辽金西夏元的绘画概况 下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其父柯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 ...

  •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第二篇秦汉绘画、魏晋南北朝绘画

    先秦绘画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 ...

  • 公司治理学(第四版)第三篇

    第三篇 外部治理 第七章 公司控制权市场:趋于理性 学习目的 关键词 第一节 公司控制权市场概述 第二节 收购交易的市场评估 第三节 反收购 小结 复习思考题 自测自评 案例讨论题 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