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一瞧看一看,4个对仗工整的对联,让你眼前一亮
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历史上流传着大量好对联,值得后人细细品读。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对联的读书人。瞧一瞧看一看,顺便关注一下我,和我一起来欣赏4个对仗工整的对联,定能让你眼前一亮。
第1副对联: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
这个对联显然是自题自勉所用,而其作者乃是明朝末年著名学者刘宗周。
我们都知道,古代读书人推崇“修齐治平”,又推崇所谓“格物致知”,所以个人的修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副对联所谈论的,也正是修身的功夫。上联是说,无欲则刚,一个人如果做到节制欲望,那么就会心如止水,也就不会去犯罪了。
现代人常常说,有欲望才有动力,才能创造美好的世界。然而,不加节制的欲望,会使得人心浮躁,物欲横流,使得一些真善美缺失。
从这个角度而言,古人说“心似水”,对于现代人而言,也许是有着警示作用的。
下联则是说,做官的人要心存真气,刚正不阿,要敢于直言,自然就会有如同霜雪一样的刚正之气。
陆机的《文赋》说:“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所以此处“气如霜”是一种比较优美的表达。
我们看这个对联,也会感叹作者构思之妙。显然,上联是下联的基础,必须做到节制私心杂念,才能够刚正不阿,才能够勇于直言。
这样上下联开头的“无”和“有”除了在文字结构上的对仗外,还有了意境上的对比衬托,令人感受到无限魅力。
当然,“心似水”、“气如霜”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便如读者理解,又语带禅机,令人颇受启发。
第2副对联:马骨崚嶒,吃豆吃麸兼吃草;车声历碌,拉人拉马不拉钱。
清代嘉庆年间的进士王廷绍,他担任的闲散官职,没有什么油水,所以生活过得非常窘迫。
有趣的是,王廷绍家旁边就有一个马棚。有一天,王廷绍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对联,就写下来贴在了大门上。
上联是说,那些马瘦骨嶙峋,是因为吃的是豆、麸、草,小日子过得十分凄惨。
显然这是用马来比喻人。另外,崚嶒除了骨节瘦弱的意思,又有坚贞不屈的意思,暗喻王廷绍虽然穷,却是“君子固穷”,不改本色,依旧是一个刚正之士。
下联是说,门庭繁忙,只可惜那些人拉人拉马却并不拉钱,还是穷得叮当响。
这个对联风趣幽默,自嘲中带有豁达,豁达里有带有牢骚,整个对联对仗工整,趣味盎然,难怪让人眼前一亮。
过往行人看到这个对联,忍不住停下脚步,然后掩嘴而去。别人笑王廷绍生活惨兮兮,其实每个人生活里都或多或少有这样惨兮兮的片段呀。
当然,有些朋友会说,这个对联上联出现了马,下联也出现了马,不够工整啊。
但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说,古人写对联其实没有现代人的所谓条条框框,重复出现马也不影响这个对联的精妙。事实上,这里的马并非轻易可换,大家不妨自行体会。
第3副对联: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
这是晚清名臣陶澍为上海的豫园所题名联。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西南与上海城隍庙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
晚清时期,当地士绅重新修整了豫园,邀请陶澍为豫园题写了多个对联。
上联用《庄子》中庄子与惠子在“濠间”辩论“鱼之乐”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借以说明豫园是让人能够有所感悟的“乐境”。
下联则是用《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及与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论知音的典故,说明陶澍来到上海,深深被豫园的景色所吸引。
此联上下联分别运用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写出了豫园的魅力,而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构思也相当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第4副对联:好马不吃回头草;宫莺衔出上阳花。
这个对联是集句联,以雅对俗,妙趣横生。上联乃是民间的一句俗语,借以说明有志气的人立志以后,即使遭受挫折,也绝不走回头路。
而下联乃是出自唐代诗人雍陶的《天津桥望春》:“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全诗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愁,体现晚唐王朝没落之感。
仔细品读这个对联,我们会发现作者的飞扬才思,感受到绝妙的文字魅力,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博学与巧思。
大家还知道哪些精彩对联呢?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收藏和转发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