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每天忙忙碌碌都是为了这个,心就......
名利之辩
西风瘦
国人谈及名利,便生羞恶之心,鄙视之心 。以为追名逐利,是小人之为,非君子之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为名利所动。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谓“无己”,就是不要自己的躯体,让自己的精神,遨游于天地之间,以尽无穷之境,这就是忘我精神。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之气,妙合而成。人生来自自然,人死归于自然,所谓视死如归,生与死,只不过是一个形态变化。庄子连生死都置之度外,还用名利吗?庄子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境界,这实在是虚静无为的空想主义。人活着能离开躯体,让精神活在世上?
司马迁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帝游金山寺,面对浩浩汤汤的长江,川流不息的船帆。问法磐法师,“每天江面上,来来往往有多少条船啊?”法师答道“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法磐的眼里,也就是说在佛的眼里,人的一生辛辛苦苦,劳劳累累,只为名利二字。可谓人无名无以为人,人无利无以养身。
有人养了一只小猪,小心侍候。每天放在山上,让它开心玩乐,晚上细心清理猪圈,让它清静休息,好吃好喝地侍候,希望它长快些。有一天,小猪觉得今天的饭食不好吃,就绝食了。主人换了又换,小猪还是不吃,最后把食槽都推翻了。
主人生气的用鞭子抽它,小猪委屈地躲在墙角。晚上小猪托梦于主人,“主人啊,你为什么要打我,你本来就是要侍候我的,我是用一身的肉体,换来一生的幸福。我能不尽情享乐吗?”主人问:“我为什么要侍候你?”小猪说:“你是为名利呀,把我养得又白又胖,你就得名了;得到我一身的肉,你就得利了。你是用一生的劳累,换取一身的肉体。为了自己的一身肉体,你能不辛苦劳累吗?”
主人哑然。醒来主人细细地想,是啊,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呀?整天起早摸黑,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就是为了一身肉体吗?要是这样,我还不如一只猪呢。是的,从生命的本质来说,人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来于自然,归于自然。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活着就要追名逐利,名,让你活得高尚;利,让你活得健康。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们都把人性推向极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是要喝奶,你能说人性恶吗?他是为利,有利才能生存;婴儿的第一声笑,是有人抱着,有人陪他玩,你能说人性善吗?他是为名,为了得到大人的赞誉。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好坏之分,只有欲,欲是人的本性,人的天性。就像老虎饿了就扑食,饱了就休息,高兴就跳跃,痛苦就流泪。你能说老虎的捕杀,是恶吗?老虎的护犊,是善吗?
都不是,是欲,是一切生命的本能,是生存的需要,是自然,是天性。一位法师向众僧绘声绘色地讲佛教的“八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饮酒、不邪淫、不妄语、不眠高广华丽之床、不装扮打扮观听歌舞、不食非时食。讲得汗流浃背,最后强调说:要做到这“八戒”,首先要做到无欲,做到无欲,便生慈悲之心、为善之心、羞恶之心、博爱之心,才能普度众生,修成正果。
一个小僧问道:“师傅,您有欲吗?”师傅答道“我无欲啊。”小僧又问,“那您要求我们做到“八戒”,不是您的欲吗?”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佛家、圣人、名人,都强调人有欲,但都追求人要无欲,以为“欲”为百恶之源,把无欲作为人生修炼的终极目标。人真的能无欲吗?不能!
何谓“人欲” ,即追名逐利,逐利,就是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解决温饱问题,这是生命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试想一下,没有“利”,人能托身于世上吗?所以“逐利”,就是发展经济,让自己的生活,从贫穷走向“小康”,从“小康”走向“大同”。
“逐利”是人生的第一要素,是整个生命过程的基础。有了“逐利”,才能“追名”。“追名”,就是修德,就是要修身养性,对社会要遵守“仁、义、礼、智、信”,对他人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忠、信、仁、爱”是君子之美德,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人生七十虽能随意而为,但也要懂礼法,守规矩。所以“追名”,就是精神建设,使自己的人生更完美、更真实、更独立。王阳明从小就立志,要做个圣人,并为此矢志不渝。阳明“格竹”,悟出“知行合一”,龙场“悟道”,懂得,“心即理,心外无物”,从而达到“致良知”,成为半个圣人。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为国分忧,为民请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有“欲” ,但不能“贪欲”。佛教把贪、嗔、痴谓之三毒,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又称三不善根。何谓“贪”,《俱舍论》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通俗的说,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产生无厌足的追求、占有的欲望,这便失去了人的本真。
所以,人要主宰“名利”,不要被“名利”所役使,不能成为“名利”的奴仆。贪得无厌,会使人迷失方向,庄子说“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小的诱惑让人迷失方向,大的诱惑使人丧失本性。人如果丧失了本性,就不能称之为人,就如同禽兽。所以人在“名利”面前,要学会权衡,要学会取舍,懂得知足者常乐。何谓“权衡”,权衡即称的原理,称砣,叫“权”,称杆,叫“衡”。使用称的时候,无论你前面挂多重的物品,称砣都能在称杆上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点。并随物品的轻重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动态平衡,顺势而为的平衡,也是“中庸之道”。
所以,人在纷繁复杂社会中,对于“名利”,要权衡利与弊、得与失、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生与死、高尚与卑下、贤与不肖......从中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为名利所淹没,适度适时,与时俱进,在花花绿绿的世界里,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作出最佳的决择。
其实,人的一生,是一次生死的穿越。始于生,终于死,是一条不归路。期间有多少名与利的诱惑,有多少成与败的考验,有多少生与死的决择。文天祥身处南宋末年的战乱中,国家即将衰亡,自己身陷囹圄。面对元世祖高官厚禄的利诱,他宁死不屈,毅然决然的选择忠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美名;司马迁虽身处清明盛世汉武帝时代,却因被人诬陷,下狱受刑,受尽折磨凌辱。他本可以选择死亡,可他知道,有比生死名节更重要的事情做,那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为此他只能忍辱负重的活着,决不轻生。让中华民族的煌煌历史,得以薪火相传。故曰:利以养身,名能传世,精神不死,光照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