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死之交——刘醒龙《如果来日方长》读者见面会在济南举行
7月17日,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间,由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举办的刘醒龙《如果来日方长》读者见面会在济南举行。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出席活动。
“第七十六天过去,接下来的日子不再是第七十七天!”“一个人要何等坚忍,才能使自己面对玉石俱焚的现实而幸免于身心俱碎?”“武汉'封城’之初,曾举倾国之力才搜寻到的一万件防护服,最优先供给使用的是哪些人?”著名作家刘醒龙用亲身经历和处于一线的在场感受,写出二十万字的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抒写那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武汉抗疫过程。作家以理性客观的视角,详细描述亲人、朋友、同事、邻居,以及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城中人,与疫情决一死战的具体细节,用大量事实和实际行动表现了武汉人民在抗击疫情中的“拼命”精神,使人理解为何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为何是“英雄的人民”!书中既有个人日常平凡小事的描绘,也围绕着疫情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深度反思,既有未成年儿童在疫情之下令人动容的不一般表现,也有本地抗疫主力军鲜为人知的罕见手笔,具有相当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文学形式客观地讲述了这场灾难对武汉人心灵、生命带来的巨大破坏和震撼,真实可信地铭刻了一个又一个普通的武汉人在非常时期的生活与感想,饱含深情地记录了武汉人民的特殊经历中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以及国家、社会、医护人员、志愿者和患者等在抗击疫情的表现所带来的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抗疫决策与担当,以及中国人民在抗疫战斗中的艰难历程与宝贵经验,用文学的特殊魅力有说服力地彰显伟大抗疫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刘醒龙是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疫情期间身患复杂的眼疾,但他以惊人坚毅与胆识执着地写下亲历疫情的全过程。与一般采写抗疫故事的作品不同,刘醒龙从头到尾身在武汉,与全家三代人共住一个屋檐下,他写作的身份不是一名作家,而是一位在抗疫战场上,没有任何退路、只有挺身而出的一千一百万普通武汉人中的这一个。也只有这样的写作,才能做到不同于对武汉日日夜夜的描写,而是更加深入地表现出武汉的分分秒秒。特别在疫情暴发初期令人闻之失色的那些经历,使得《如果来日方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映武汉抗疫的扛鼎力作。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武汉城内城外的重重艰难,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改变。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全世界的民心向背,值得人类好好反思借鉴。在作品中,作家对诸多事件的思考评论是理性而深沉的,也充满包容情怀。书中密实的细节,丰富的感受力,温厚的情怀,深刻的洞察,中肯的见解,使得这部作品内容充实并富于感染力。作为长篇散文而能如此一气呵成并始终激情饱满,实属难得。
黄发有谈到,本书的书名《如果来日方长》既有一种悲壮色彩,更含有对未来的强烈希望,表达了武汉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作品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写到了人们的心里头,让人感同身受。他认为这部作品是一段特殊的历史见证,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李遇春评价说,这部作品是刘醒龙四十多年创作生涯中突如其来的书,看似没有经过创作酝酿,读来让人感觉就是普通人记录自己的经历感受,而这部书又是刘醒龙的呕心沥血之作,因为作家在作品中投入了灵魂和血肉。写作上采用史学家的实证手法,资料的真实和观点的客观可以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作品把家国情怀与人间温情有机融合,饱含思想性与感染力。刘醒龙与现场读者分享了感人至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感受,讲到“疫情是一面很特殊的镜子,照出来的人间百态,没有一样是特殊的”,这场经历让人意识到要有健康的身体,个人的自身进步,以及文明程度的提升。他在会场播放了同名的歌曲,让现场观众异常感动。
点击封面即可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