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明心见性。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越来越多人开始装点居室

无论是书画,器物,珍玩

还是草木,池鱼,景观

有人是一间书房,卧室

有人是一个案头、茶室

空间内外,有大有小

大的可以是一方庭院

小的可以是一个阳台

有空间就有物质

那些物质的选择

便是一个人心性的体现

或是朴雅,淡雅,优雅

或是清丽,艳丽,明丽

所有器物的选择与搭配

都是一个人心性的呈现

它跟一个人的修养与审美有关

格物明心,心生欢喜

丰子恺先生以“人生三层楼”之喻
表明了对生命境界的理解
他把人生境界比作三层楼:
第一层物质生活;
第二层精神生活;
第三层灵魂生活。
而格物致知
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
也有三层境界:
第一,以物观物,可以安身,
第二,以物观人,可以安心,
第三,以物观天地,可以安神。

中国人是有自己的审美情趣的,这些情趣,在文人世界里,还保留着最初的那份记忆,我们可以从一切未受沾染的古书画中可以看出。书房中该有书,可以是往圣经典,可以是稗官野史;茶室中该有茶,可以是风炉蒲扇,可以是茶碾道具;案头上该有物,可以是篆刻闲章,可以是笔墨纸砚。一切的器物,都是以合适自然为主,合适了就对了,对了就可以悦己,而三两朋友来时,便可于雅室中谈笑清言。

这些情趣,在中国曾有三次,形成了至今人还在模仿追随的高潮。第一次是宋代,以帝王为首的审美情趣,影响了一大帮文人;第二次是晚明,以文人为首的审美情致,成为了当代人的生活指南,第三次是民国,以精英为首的审美情调,延续了前人的精致风雅。在前人的生活中,茶烟瓶炉,琴棋书画,珍器雅玩,一样不能少,有物,方可明心。

先人谓:『琴令人寂,杖令人轻,麈令人雅,竹令人冷,石令人隽……』清闲娱目之外,书房里一派诗意气韵,令人身心皆闲。『从心所欲不逾矩』,格物便是做人,心无拘役,但又不逾越规矩。在一定的法度之内明心见性,合乎规矩而垂范后世,这便是格物致知的最高境界。

室中琳琅多韵致,人间燕闲胜桃源。会心豁目,众妙皆备。临法帖名迹,归真有序,墨池凝香泽;赏拳石清供,玲珑烟云,肌骨参天地;品碧草修竹,清雅盈室,案上成幽野……虚庐清旷,坐尘释虑,雅物明真韵;丈室轩朗,冲淡潇洒,格物致真知。

『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器物本身并没有价值,但是当人赋予它生命的意义以后,它们便有了审美价值,器物也随人的思想高度而不列尘俗,书房也因此意趣无穷。很多人沉迷于物的价值,却没有升华到精神层面。格物致知,关照物的品格于自身,写意无穷;怡情于物,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流情无尽。格物能生发诗心,诗也强化了物的美感。物和物之间也不是简单的连在一起,而是一种心性的体现。

庄子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我们生活中不断地与物发生关系。无论是山泉清溪,有人行旅;无论是草木花卉,有人清供。茶是喝的,书是看的,诗是诵的,画是游的,器是造的,物是观的,所有的这些,构成了中国人的审美和哲学,也正是所有的这些,不断的丰富着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今天我们还在吟诵着那些唐诗宋词,还在欣赏着青绿山水,宋元笔墨,这些艺术中,有不少是先人观物所得,他们为我们一个广阔的天地,安放着我们的心神。生活之中有着这些艺术的滋养,心境不复荒芜。
生命情趣干枯之人,带着功利的眼光,便觉此为无用之事;生命情趣丰富之人,带着诗意的境界,深感此为人生一乐。以清心雅物为友,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格物乃人生的大智慧。在格物的路上,便恢复了人性的天真,情趣也变得审美化和艺术化。

格物,是一种生活趣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生命中除了安身立命的物质需求,还有安养生息的精神涵养。生命的另一层境界,是如何格物以达真知,让人生的每一个过程都闪耀着精粹之光,如春水初生般滋养自己。

抛弃世俗评判,焕发生命的光彩;『以无用之事,遣有生之涯』。欣赏艺术与真善之物,寻出风雅与诗意,在人生世相的高崖上,一览格物明心的胜境。

| 来源:网络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