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召见了这个诸暨人,褒奖他为官清廉,并委以重任
这件事发生在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当时清朝的皇帝虽然是爱新觉罗·载湉,但实际掌权者却是慈禧太后。这一年的九月初一,一个名叫陈遹声的诸暨人,突然接到诏令,前去接受慈禧太后的召见。
这一年,陈遹声61岁,他在官场已经打拼了整整二十年。在慈禧太后(陈遹声在诗中一律称其为孝钦皇后)召见之前,陈遹声已先后为官翰林院编修、松江府太守、政务处(隶属于内阁)道员。从56岁任道员以来,他一直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地工作,具体是协助军机大臣钱良(宝臣)负责政务、练兵、税务等诸多日常事务。
正当陈遹声在官场上遭遇同僚猜忌、权奸排挤、心生辞官念头之际,慈禧太后的这一次召见,将陈遹声从官场的困境中解救了出来。也正是这一次召见,陈遹声得以在自己的仕途生涯上,书写了最辉煌的一页。
慈禧召见陈遹声,时在九月朔(初一)。那一天的那一刻,陈遹声在完成臣子进见慈禧太后的那套三跪六拜的繁琐礼仪之后,终于亲耳聆听了慈禧的金玉良言。朝堂上鸦雀无声,陈遹声跪伏在地,老佛爷嘴里缓缓飘出来的话语,一字不漏地钻进了自己的耳朵。老佛爷最关键性的话语是这样说的:
“汝守松江,办事妥洽,声名甚好。东川地方繁富,兼有交涉,甚欲得一清廉之吏以资抚辑,汝好好去做!”
(孝钦皇后慈禧)
天降大任。皇恩浩荡。陈遹声表面上表现得十分镇定,但内心却是感恩戴德不已。回到家里,他舒缓呼吸,平静心跳,当即写下了《召对纪恩》的诗:
“香烟拂拂御炉轻,咫尺天颜凛圣明。温谕不惮重奖励,微臣有甚好声名。玺书自昔褒黄霸,宣室何曾弃贾生。惭愧清廉无远略,东川可似旧茸城。”
一二句写陈遹声在皇宫的亲眼目睹:见到了香炉,嗅到了异香,看清了孝钦皇后的真容,感受了孝钦皇后的威严。三四句写慈禧对自己的器重,他说孝钦皇后对自己的褒奖出乎意料,自己哪有什么政绩和名声啊。五六句写皇恩浩荡,他说加官封爵的好运原本属于黄霸这样的循吏,想不到朝廷从来没有抛弃像贾谊这样的读书人(陈遹声以贾谊自比)。七八句写对自己履新的担忧,他说自己被孝钦皇后誉为“清廉”,并被委以“川东兵备道”的重任,惭愧自己并没有治理一方的远略,不知道即将赴任的东川,跟自己曾经治理的松江是否一样。
顺便说一下,“川东兵备道”是朝廷四品官员,与明朝枫桥骆问礼所任的“湖广按察司分巡武昌道兼管兵备副使”是同一级别,故陈遹声后来在《初十日重过见大亭有感》一诗中也说:“公(骆问礼)至按察司副使,与今各道同级。”言下之意,陈遹声与骆问礼做了同级别的官,都是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部)级领导干部。
兵备道的任命,改变了陈遹声的形象,提升了陈遹声的威望,同僚们对他的态度立马有了180度的大转弯。陈遹声《村居诗》中记录了这种官场积久有之的怪现状:
“辛壬服阙北入觐,召直周庐参庶政。是时朝议方纷纭,长白尚书操戎政。谈兵往往至夜分,朝草章奏夕上进。同寮疑忌奸权恨,请改官制撼宸听。慈宫镇静群喙息,老臣(谓仁和相国)心折女中圣。”
一二句写自己为父守孝满三年后回朝廷任职之事。辛壬,是1901年和1902年。服阙,指守孝结束(陈遹声父卒于1898年9月)。入觐,是入朝进见天子,这里指1902年被朝廷“召”回、且升职为政务处道员一事。直周庐,指在皇宫周围所设警卫庐舍里值守。参庶政,即参与各种政务、练兵、税务等事务。三四句写当时清末朝廷纷乱的形势。五六句写自己的为官情形:日夜讨论练兵事务,一天到晚起草奏疏。七八句写自己在官场的处境——同僚疑忌他,奸权痛恨他,但陈遹声并不在意,依然大胆提出了改革官制的建议,结果他的建议让皇帝大为震惊。九十句写自己的命运转机:自己最终得到了慈禧的赏识,慈禧不仅没有听信关于陈遹声的负面评论,反而明察秋毫,认为陈遹声是个清廉的循吏,并委以川东兵备道的重任。慈禧一召见,任命书一下,众人的议论顿时平息。当时朝廷的老臣如仁和相国,从陈遹声的任用上,就十分佩服慈禧太后,说她不愧是女中尧舜。
慈禧召见,慈禧褒奖,慈禧重托,成为陈遹声一生的荣耀,让他铭记终生,至死都不敢遗忘,并甘愿为晚清朝廷肝脑涂地而在所不惜。事实证明,此后三年(1907—1909,实际在任时间为两年),陈遹声在川东兵备道任上,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治理铁腕,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其突出政绩是两个方面:一是平盗,二是治矿。《清史稿·陈遹声传》的一半篇幅写的就是这两件事,而陈遹声自己也曾用长篇叙事诗的形式记录了这两件事。
特别是治理开矿一事,当时的事态已发展到百姓造反岌岌可危的地步。陈遹声力挽狂澜,他既要粉碎奸民与洋人的勾结,又要废除既定的不平等协议,还涉及到与英国领事馆的多次谈判。最后,他以回收洋人的开矿机械、赔付一定的损失而收回了矿产开采权,保全了四川全省矿产的完全无缺,四川百姓为之感恩戴德。陈遹声在1909年所作的《留别川东官民四首》中,记录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江北至合州,煤矿延绵数百里,奸民私售于洋商李德乐,外部(清朝外务部)与之订约,采煤有年矣。洋商日要求由江北龙王洞至石牛沟蔓及江合一带煤山;制府复檄商民,筹款三十二万金,为代筑运煤铁路,并催余与之订约。东川矿产,尽归洋人,势将延及川北、川南,百姓汹汹,几酿大变。余查知石牛沟并非条约中应由之路。时次珊尚书莅蜀,余屡牍申明,并持商约公理,日与英领事辩争,久而理屈,渐就范围,始议以二十万金将其龙王洞开矿机械、房产尽行买归自办,从此全蜀矿产可期完全无缺。官蜀三年,可对商民者惟此耳。”
在长篇叙事诗《记江北矿事》中,对于赔付洋人款项一事,陈遹声也有记录:“以八万金买其机器,以十二万金买其地及房产,赔亏只万金耳。”也就是说,陈遹声靠着自己的清廉自守,靠着自己的运筹谋划,通过据理力争,以最小的代价,击败了奸商与洋人,排解了四川矿产资源羊入虎口的危险境地。
川东江北的绅士和商人,有感于陈遹声的政绩,特意将他平息奸商勒索矿产的始末提炼成文字,在石牛沟这个地方,勒巨石以示纪念,而且还特意塑了陈遹声的雕像。这件事在陈遹声《再集临江楼》中有记载:“江北绅商勒矿事始末于石牛沟,并镌余像。”
(当年采矿留下的铁轨遗址)
后来,回忆治矿一事,陈遹声仍心存欣慰。在他离开川东之际,乃至在家安度晚年时,始终念念不忘这件事关百姓利益、事关国家尊严的事情。如:
“喧阗车马溢城阛,置酒张筵送我还。祖帐门东铜马庙,勒崖江北石牛山。”(《再集临江楼》节选)这里记录的,是陈遹声解甲归田时,官民夹道相送、依依不舍的场面。川民在铜马庙设帐饯行,又在石牛沟勒石塑像,这是陈遹声“政去人声后”的真实写照。
“我性本鲠直,铮铁无曲钩。谈笑却盟约,口舌靖戈矛。犒金才逾万,输资不待鸠。遂令三川矿,完全无缺瓯。忠信行蛮貊,大道洵可由。”(《记江北矿事》节选)这里记录的,是陈遹声大义凛然、舌战洋人、据理力争、捍卫矿产的形象。他在洋人面前丝毫没有卑躬屈膝,缘于对朝廷的忠诚,对百姓的热爱。
“折冲壇坫御外侮,千里矿产折价赎。一纸檄抵百万金,商民颜欢邻使服。何须磨石颂浯溪,大书纪事石牛谷。”(《村居》节选)这里记录的,是陈遹声在谈判桌上的机智沉着、不卑不亢的形象。他是化解矛盾的高手,他以折价的方式,从洋人手里赎回千里矿产,让洋商心服,让川民感恩,并最终获得了川民勒石纪功的回报。
陈遹声平息四川矿产纠纷,为朝廷解除一个后顾之忧,慈禧太后在病床上听闻了来自四川的这个捷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她欣慰当初确实没有看错人。遗憾的是,慈禧太后已无暇顾及下诏嘉奖远在四川的陈遹声,因为她于1908年11月15日在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了。
得到慈禧太后病逝的消息后,远在四川的陈遹声仰天叹息。他连作两诗,以抒发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孝钦皇后的痛悼之情。此诗题为《孝钦皇后挽辞二首》,诗曰:
“王业忧凌替,天心有废兴。山河忙里定,尧舜女中称。遗诏扶冲帝,伤心望穆陵。群臣须后命,凭几册金縢。”
“玉玺终归汉,金銮昔驻秦。哀书颁大夏,乐奏罢临春。艰难恢先业,清廉愧小臣。(丙午召见,蒙“清廉”之褒)明年思麦饭,挥泪锦江滨。”
(陈遹声像)
1909年,陈遹声64岁,此年5月,他解甲归田,出三峡,归故里,开始安度晚年。但是,此后陈遹声在畸园(带山草堂)回首人生往事时,每当涉及“丙午(1906)”这个时间节点,他总是习惯性地在诗中加注,重复记载自己受孝钦皇后召见的这件陈年旧事。如:
“大丧相继甫旬日,远臣闻之长太息。丙午九月觐慈颜,广额丰颐儿腴泽。”(《村居诗》组诗之一)诗中的“大丧相继”,是指光绪皇帝(卒于1908年11月14日)与慈禧太后(卒于1908年11月15日)前后一天去世之事。陈遹声得知消息后,除了发出哀痛的叹息,又想到了1906年慈禧太后召见自己的那件事,他念念不忘慈禧太后那张慈祥的面孔,那面孔看上去是那么的“广额丰颐”(旧时以为有厚福的脸相)。
“东华一梦醒茫茫,荆棘铜驼触目伤。纂史只堪署梼杌,罢官便已见沧桑。辛壬大事成私记,丙午慈谕未敢忘。(丙午九月蒙召见,慈颜温和,以循吏更相勉,并说余守松江事甚悉。)不似亭林行脚健,麻衣万里拜君王。”(《再题旅壁》,见《病榻集》)陈遹声处于清亡之际,而慈禧的召见与重任,使得他对清廷的维护更加忠诚,对于清朝的灭亡更加痛心,故陈遹声的“遗民”心态十分强烈(他编遗民诗,便是这种意识的反应)。他之所以说“辛壬大事成私记”,是因为他私底下不肯苛同辛亥革命。虽然改朝换代了,但他内心深处对慈禧的“慈谕”始终不敢忘记。
综合上述陈遹声的诗歌和诗注,我们可以了解到陈遹声当时为官的一个真实面貌。慈禧之所以看重陈遹声,有两个因素:一是陈遹声为官清廉。慈禧褒奖他“清廉”,是根据陈遹声在松江太守任上的政绩所作出的客观评判。二是陈遹声是忠于朝廷、忠于百姓的“循吏”。慈禧委他以川东道的重任,是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看中的正是他的为官品质,所以用“循吏”勉励陈遹声,而陈遹声在四川的所作所为,也确实向慈禧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虽然朝廷似乎欠了陈遹声一个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