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肿了,脾虚!讲一张方子,补脾气,清胃火,消肿止痛,请学习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网络上,有不少读者对我表达鼓励之情。
比如下面这位朋友的留言,就让我感动。截图如下:
他说,他在几年的时间里,将我写过的医案故事抄写下来,足足好几大本子,受益匪浅。而且,他通过借鉴文中验方,很好地改善了自己的身体状态。
对此我想说,能有这样的读者,是文老师的福分。我要向他表示感谢和敬意。同时我也想说,我在医案里分享的验方,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试药。
文老师写的这些,终极的目的,是让您了解中医、学习中医,通过对完整的辨证立方过程的解读,还原中医,而不是隔着网络,给另一端的读者开方子。文老师,没这个水平和能力。
好了,闲言少叙,我现在再给你讲一个故事。
关于什么呢?就是嘴唇发肿。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30岁,医案记载姓牛。
她什么毛病呢?就是最近这20多天以来,下嘴唇总是发肿。为了治这个嘴唇肿,该患者用过肌内注射青霉素,用过内服五味消毒饮。结果,啥效果都没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她最后求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象濡滑而略数,舌质淡而苔薄黄。细问得知,平时少气懒言,不爱说话,不爱动弹,身体倦怠,食欲不振,胃里头乱七八糟地不舒服。
了解这些情况以后,医家给写了一张配伍。但见——
太子参30克,赤茯苓、炒白术、升麻各10克,生山药、炒麦芽各20克,生石膏25克(先煎),黄连、甘草各5克,大青叶15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患者用药3剂以后,嘴唇肿痛几乎消失,四肢有力,精神振奋。此后,原方再入3剂,诸证悉平,患者痊愈。
这个小故事,曾刊载于1988年的《辽宁中医杂志》。
这里头,包含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就是,脾虚化火。
你看啊,这个人,嘴唇肿胀。
中医讲,唇为脾所主。脾胃上的事儿,可以体现到嘴唇上来。
现在,患者嘴唇肿了,这是不是有热邪在往上攻啊?显然,这是脾胃之热上犯所致。
那好了,现在我们得研究,这个热邪缘何而起。
你看,此人脉滑濡,舌质淡,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这显然,是脾胃气虚的写照。对不对?
尽管患者有脉略数,苔薄黄的表现,但是总体看,他的基本问题,在于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怎么会让患者脾胃生火呢?这个理解起来不难:脾胃虚弱,则不能运化水谷。饮食停滞于中焦,郁久就会化火。这个火,是因为脾胃气虚而来,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形象地称为脾虚生火。患者脉略数、舌苔偏黄,嘴唇肿,其实都是这个火导致的。
你看,现在这个患者,就比较复杂了。既有虚的一面,也有热的一面。我们在应对的时候,就得抓住根本。根本是什么?是脾胃气虚。因此,我们重在补益脾气,兼而去火。
好了,我们看看当时医家开的方子——
太子参30克,赤茯苓、炒白术、升麻各10克,生山药、炒麦芽各20克,生石膏25克(先煎),黄连、甘草各5克,大青叶15克。
这配伍里,太子参、炒白术、生山药用于健脾益气。升麻用于升脾胃清阳之气。炒麦芽增加胃纳,醒脾胃。这是在解决患者虚的一面。
接下来,赤茯苓、生石膏、黄连、大青叶,用于清热去火,这是在解决热邪。
你看,这就是补虚和驱邪相结合。一套组合拳,解开患者中焦的这团乱麻。
我这么说,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
实际上,坦率地说,嘴唇肿痛,往往还是考虑心脾积热所致。尤其是一些爱吃肉、体内有火的人,或者说情绪急躁,经常焦虑的人,容易犯这个病。因为脾虚生火导致嘴唇肿痛的,有没有呢?也有,但不是主流。正因为不是主流,所以很多人才会轻视它,忽略它,从而一味去火攻伐,想不到适当地扶正。我这篇文字,就给大家提个醒吧。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扰,一定要去看中医,找到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文中所述的配伍,就当是一种借鉴,供你揣摩。平时自觉口唇爱上火,但同时又有脾虚诸证的人,应该对此上点心了。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跟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