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厚荣:《音配像纪事》(20)唐韵笙剧目配像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并组织人员在天津试录了7出戏,1994年开始批量录制,并委托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到2002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共将355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二期工程则录制了105 部戏。在此期间,共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了这项功在千秋的盛举。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唐韵笙剧目配像
2004年8月13日晚6点15分,我接到李主席的电话。他说:“厚荣,我在辽宁。我们音配像第一期只录唐韵笙先生一个戏,因为找不到他的录音。他们省领导跟我说,唐韵笙录音这里很多。你找他们省长或秘书联系,要些带子,配几出。”
唐韵笙先生兼工文武老生,戏剧界向有“南麒(麒麟童,即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关外唐(唐韵笙)”的说法,可见他在戏剧界的地位与影响。他不但戏演得好,而且会编会导,还当过团长,是菊坛的奇才、全才。说来也巧,他还是我们天津老乡:宝坻人。可惜,现在很难找到他的录音。听到李主席这么一说,我特别高兴。当晚我就找到辽宁统战部请他们找省长秘书,第二天他们就帮我找到了省长秘书、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潘立国同志。我直接和他通了电话,他态度很好,答应尽力寻找。可是找了一个多月,就是找不到。
我理解李主席要为唐先生配像的初衷,可我怕单靠省政府找不到,不好向李主席交代。凡是李主席交办的事,我都尽最大力量努力完成。因此,在潘立国答应寻找的过程当中,我就找到唐先生的内侄、天津京剧院的赵万鹏先生。他早年跟唐先生学过戏,又是唐先生的至亲,10年前他还送给我介绍唐先生艺术成就的书——《唐韵笙舞台艺术》,他应该比较了解情况。
赵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今年也已年近八旬,退休以后,和一个儿子住在烟台。我给赵先生打电话。他虽然摔伤腰刚好不久,但对音配像还是特别支持。他说,就他知道,唐先生现在存世的录音确实很少。但他手头还有唐先生的《古城会》和《灞桥挑袍》两个颇能体现唐先生艺术风格的折子戏录音。我如获至宝,马上派刘同达和经平去烟台,与赵先生一起听录音,看能否使用。同时我要赵先生与他表妹(唐先生女儿)、写《唐韵笙舞台艺术》一书的作者唐玉薇女士联系,看看她那里能否找得到。唐玉薇女士写这本书是花了很多心血和下了很多辛苦的,以致感动马少波同志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说:“生女当如唐玉薇。”我想这当然是寻找录音的重要渠道。
我还通过天津电台的王联生同志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辽宁电台,通过天津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长董永祥找辽宁的文化音像部门,加上省政府,我是五管齐下。可是一个月下来,除了王联生在中央电台也找到了赵万鹏先生已经提供的两出戏录音以外,仍一无所获。我再次给潘立国同志打电话,提出派人过去协助他们寻找,他客气地拒绝了。
2004年10月,李瑞环主席到天津,我只好如实汇报。
“那他们跟我瞎吹。”李主席淡淡地说。
我们只好把仅仅找到的那两出戏的录音配了像,算是对李主席交办的这件事有所交代。我想唐先生的在天之灵如果有知,多少也会感到一丝欣慰。
李主席尽心了。我们也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