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乡乱弹
平乡乱弹 是冀南、鲁西北相邻地区流行一种戏曲腔调,与梆子腔、皮簧腔及浙江省之乱弹均不同,当地俗称“乱弹”,并定名为乱弹剧种。乱弹分东西两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平乡东马延乱弹具有西路乱弹的明显特点,他兼容了河北东西两路乱弹的特点。主要活动区域在冀南、豫北、晋东南、鲁西北一带。被专家誉为河北四大剧中之一。
明末清初,平乡县东马延村艺人谭文玉走南闯北,学的一身唱功和技巧,他自己又柔昆曲为一体,创立了东马延乱弹的雏形艺术。到清朝晚期,收谭新民为入室弟子,吴发甲(威县)吴发须(隆尧)为门外弟子。谭新民传谭代禄、谭代禄传谭奉元,延传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才有第五代谭东玉、谭保群、赵东贵、谭东贵。当时,乱弹班社众多,名伶辈出,极盛一时,东马延乱弹剧团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解放后,东马延乱弹多次参加省市戏曲汇演并获奖,排演了《石佛寺》、《临潼关》、《桃花洞》等多部大型古装戏。长期以来这个散发着地泥土芳香的地方剧种,对冀南一带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唱腔的主要板式有“一鼓头”、“二鼓头”、“慢板”、“流水板”等,偶尔也唱昆腔。其唱词是上下句结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
乱弹的伴奏乐器和伴奏特点独具特色,以唢呐为主的吹奏乐伴奏,红火热闹具有民间吹鼓乐风格,音繁节促。传统文场伴奏乐器为唢呐两支、七孔笛一支(七孔笛较曲笛细、比梆笛略粗、七个音孔)和小方笙两把。生角多用唢呐、笙伴奏,旦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文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武角多用唢呐、笙伴奏。
乱弹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表演古老浑朴、粗犷热烈,注重唱、做、念、打。
平乡乱弹至今已经传承六代。第一代:谭文玉;第二代有谭新民、吴发甲(威县)、吴发须(隆尧);第三代有谭代禄;第四代为谭奉元;第五代有谭东玉、谭东贵、谭朝文、董礼文、谭保群、谭二群、谭庆河、赵东贵等;至今第六代传承人有谭明刚、谭朝印、谭同朝、赵连军等人。
谭明刚(1964-)河北省平乡县河古庙镇东马延村人,自幼随爷爷谭东玉(乱弹第四代传人)、叔父谭保群学习乱弹,12岁就登台演出。出演丑角、小生、武生、武花脸、须生等。主要演出剧目有《白鹿苑》、《桃花洞》、《杨文广征南》、《盘肠战》、《李翠莲上吊》、《临潼山》、《大煤山》等几十部。
赵连军(1965-),河北省平乡县河古庙镇东马延村人,幼年随董礼文(乱弹第四代传人)、伯父赵东贵学习乱弹,10岁登台演出。出演以丑角、花脸为主。剧目有《白鹿苑》、《小煤山》、《鸡爪山》、《石佛寺》、《何珠配》等。
2013年,平乡乱弹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