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茶园开门三件事——看座沏茶、卖吃食、扔手巾把儿

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顺益兴四合院”,每日更新四合院信息、新鲜资讯,北京政策等……记得关注!

相声大师侯宝林说的《关公战秦琼》,里面有一段说北京老茶园的情况:

里边有什么带座的,找人的,沏茶灌水的,卖饽饽点心、瓜果梨桃的,还有卖戏报的,最讨厌的就是那扔手巾把儿的……那玩意儿也是技术,你别看扔那么老高,上面什么东西都碰不着,有时候楼上楼下离得近了也扔……扔的这主来个“张飞骗马”,上去了!接的那主呢,来个“苏秦背剑”,有时候弄散了,还来个“天女散花”……

这虽然是抖包袱,但老茶园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为什么上茶园看戏?

老北京这块地儿,四九城的人,都有个爱看戏的习惯。老茶园是清乾隆年间才有的,这以前人们又是怎么看戏的呢?清朝皇帝都爱看戏,特别是乾隆皇帝那可是个顶级大戏迷,什么雅部花部,他全爱看。逢年过节唱戏他看,宫里的太后、娘娘、嫔妃生日唱戏他也看。

他的寿辰所谓万寿,更得唱给他看,甚至他吃饭睡觉前也要看……在什么地方看戏?皇宫里修了大大小小的戏楼,大的有畅音阁、阅是楼,畅音阁楼高20多米,上下三层,总面积快700平方米了,唱什么戏都有富余!其他各个后宫苑里,差不多都有个小戏台,任务就是吃饭时唱戏伴宴用。真是享尽了人间的福分。

王公贵胄的府里也都有戏楼,一品大员的家里都有戏台,《红楼梦》里的荣宁二府不都是家里养着戏班子,经常在家里的戏台上唱戏吗?康熙年间,文学翘楚李渔,在燕都的黄米胡同,为他的老板兵部尚书贾汉复修建的住宅“半亩园”也有小戏台。再往下说,北京前门外、宣武门外的会馆里像最早的正乙祠(票号会馆)也有讲究的戏台,同仁们开个会、吃个饭,逢年过节也都在里面唱戏和听戏。

那广大的老百姓要看戏怎么办呢?一般是大街上搭个台,就开锣唱戏,您就站在台底下看吧!乾隆母亲过寿、乾隆皇帝庆80大寿,都是从神武门起,到西直门高粱桥止,沿路搭起多个戏台,戏班子就在上面唱戏给老百姓看。

清代《万寿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别的让老百姓看戏的地方吗?还是有的,那就是在饭馆里。清乾隆年间进士戴璐写的《藤阴杂记》载:

京师戏馆惟太平园。四宜园最久。其次则查家楼、月明楼,此康熙末年酒园也。查楼木榜尚存,改名广和。余皆改名,大约在前门左右。庆乐、中和似其故址。

这资料极为珍贵之处,在于写明了是康熙末年。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北京的这几个大酒园也是演戏的戏馆。同时说明康熙末年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戏曲艺术也丰富多彩起來,人民有余钱去酒园吃饭,并成为看戏的场所。

这里提到的月明楼酒园,是很有点名气的,这还是由于文艺作品的传播。有一部评书叫《康熙私访月明楼》,说这是康熙皇帝擒拿黑恶势力四霸天的场所。从评书的描述上看好像是前门外肉市的广和楼。这是艺术创造,现实版的月明楼坐落在宣武门外的永光寺街。这个酒楼存在的年头很长。

《藤阴杂记》成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书中已经提到庆乐、中和两个老茶园,说明当时茶园也已经成为了听戏的场所。为什么听戏的主儿从酒园挪到茶园去了呢?茶园里毕竟没有酒园里吆五喝六划拳行令的恶劣环境,看戏要比在酒楼里舒服得多。而且,这时的戏曲已经成熟了许多,乾隆后期,随着秦腔魏长生和三庆徽班的相继进京献艺,戏曲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人们到茶园也慢慢变成以看戏为目的了。

进门先选座儿 看戏不买票

以前人们来茶园,主要是为了喝茶会友聊天说事。一首《都门竹枝词》写道:“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可见茶园开始是北京市民休闲的地方。从茶园的布置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一进茶园对着门就看见有个舞台,由4个柱子支起来,前三面都可以观演,后面则是大墙,挖俩洞作为上场门和下场门。台底下观众席,中间部分的条桌和舞台是垂直放置。

观众要看戏,得扭着脖子瞧,说明来这儿主要是喝茶,看戏是顺带。以喝茶为主的这部分座位称为池座;不是垂直摆放对着舞台的,叫做两廊,虽然便于看戏,有意思的是这个座位,花的座钱反倒便宜,一楼最后面就没有桌子了,只有一排高凳。因为当时茶园的设计不科学。园子地面不像现在剧场是前低后高,而就是一块平地。用高凳就是以求视线不被前排观众遮挡。这个位置到后来还有个名儿叫“背大墙的”。花的钱最少,给伙计点小费就可以坐了。可一度还专门有人抢,为什么呢?这个座方便给台上叫好。

戏台,《清国胜景并风俗写真帖》

当时进北京茶园看戏是不买票的,只给茶资和小费。程序是这样的,一进茶园门有带座儿的,给您领到座位上,也就是板凳上。再给您一个蓝布面儿的棉垫子,免硌。然后,就给您沏上一壶茶,几个客人几个碗,茶叶都是普通的香片,嫌不好您也可以自带茶叶。怎么证明是沏了您带的茶叶呢?把包您茶叶的纸,或用茶壶盖儿扣在茶壶上,或把茶叶纸卷起来塞在壶嘴上,证明是您的好茶叶。您不必掏钱买戏票,因为也没有票。只跟您要茶钱,这个时候可不要,得等到戏唱到中轴子了,茶房才到座上来收钱。

不过这个时候他随手递过来一个小黄纸条,也就有两个火柴盒那么大,上面盖着用木头戳子刻的剧目的名字,很拙劣的,尽是错别字,但也能看出唱的什么戏。这可不白给,要您一个大铜子儿。茶钱要多少呢?开始的时候,乾隆年间茶资很便宜,最好的地方也就是池座的前排吧?要您十个大铜子,另外加两个铜子的小费。两廊的茶钱,那就是几个铜子。

当然以后随着大清朝国力的削弱,物价不稳,生活费用与日俱增,茶资也越来越高了。

茶园奇观——扔手巾把儿

再说茶园楼上三面是用木板隔开的包厢,内放方桌木凳,每桌四至六人不等。这是比较高级的待遇了,茶资和小费都要高一些,总要百文以上吧。但开始茶园内的座钱差别不是很大,因为顾客对面而坐,主要是为了喝茶聊天,介绍生意、说媒拉纤等,后来随着戏曲的蓬勃发展,茶园内最好的座位便是与舞台距离最近的座位了。同治三年的《都门杂咏》有一首诗记道:“入门齐嚷这边瞧,空座随凭自己挑。最是桌头容易卖,绝无人贴也粘条。”

可见当时的观众已经很多了。为何桌头抢手?因为出入自由又不在当中间儿挨挤,所以最受欢迎。尽管当时没有人预订(桌上贴条),茶房也做手脚,预先贴上条留给自己熟人来坐。接着卖吃食的就过来了。

那时茶园都是日场戏,早上十一点起,场面(乐队)就敲开了,金鼓齐鸣,有个名儿叫“打通”,得打三次才正式开戏,从十二点一直要唱到晚上六点,时间忒长了,观众饿啊,所以卖小吃的就上来了。主要是瓜子花生小点心,还有包子和奶酪。楼上坐包厢的主儿财大气粗,饿了就让茶房到附近的饭馆叫来饭菜,一边儿看戏一边儿吃。早先还有拿水烟袋的在园子里溜达,您只要一看,他就会把挺老长的水烟袋的嘴儿伸过来让你吸,后来没了,改成脖子上挎个半拉盒子卖香烟的了。

再讲茶园内扔手巾把儿的事,这是清末民初茶园一景,不是老北京发明的,而是从天津传过来的。到了夏季,尤其是入伏以后,那时可没有当下解暑的电气化设备。园子小人又多,那是真叫热。观众再叫好鼓掌卖力气,浑身的汗。有聪明人想了个主意,一进园子门,大木盆里是热腾腾的白毛巾,伙计洗干净了,十条毛巾为一把,嘴里还吆喝:热手巾把儿啦!当然有人要,大夏天的热毛巾一擦那是很舒服的。

还有时拧的是凉毛巾,上面洒上点香水,擦汗也蛮爽。卫生不卫生?当时的人们也没有这个科学概念。楼底下的伙计,一把毛巾往楼上人扔,不管二层、三层有多高,一把扔上去,手巾把多高而不散;楼上的伙计一手把手巾把儿稳而准的接过去。只看见楼上楼下白花花的飞来飞去,还真是个技术活。

一进茶园,沏茶续水、小吃小卖、扔手巾把儿,这是茶园的三行。这三行人都懂戏。收茶资、卖东西、扔手巾把儿,绝对在压轴戏之前收摊儿,他们明白,不能把好戏给搅了,要是把轴子戏给搅了,这碗饭就别吃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明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观众再也不允许这三行在剧场内窜来窜去的了。茶园都发展成剧场了,这三行儿也随之“寿终正寝”了。

整理编辑:顺益兴四合院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0)

相关推荐

  • 五台石咀 二月十九赶会啦!

     五台县民风淳朴,素有赶庙会的传统,盛传五台有"四大会.八小会.七十二个乜乜会",大多都是因百姓敬神祈求风调雨顺而形成.届时过会的村镇搭戏台,唱大戏,杀猪宰羊作食,邀亲呼朋来赶会 ...

  • 揭秘历史:见证兴衰的三大皇家戏楼

         在清代,看戏是皇宫中的主要娱乐.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从而也培养了许多皇帝戏迷,比如咸丰皇帝 ...

  • 戏曲是如何成为清代娱乐方式的?从《红楼梦》中戏曲谈到康熙戏瘾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从贾宝玉非常厌恶的"热闹戏"入手,跟大家一起探寻到了戏曲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花雅之争". 这次事件,让一直独占鳌头的古老戏曲剧种昆曲的地位 ...

  • 中国最大的古戏台

    中国清代有三大戏楼驰名中外,它们是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 德和园是颐和园内专为 ...

  • 虹饮山房,乾隆六次幸临的民间行宫——苏州2日(4)

    ★旅游地点:苏州木渎古镇之虹饮山房 上次来虹饮山房的时候,适逢有一部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所以左侧的花园都被围住未能参观.这次来了,自然要好好逛一逛这座乾隆六下江南六度幸临的园林. 相对于严家花园来说,虹 ...

  • 颐和园的德和园、佛香阁和文昌院

    [1]走进新建宫门就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2]十七孔桥. [3]玉带桥和玉泉山塔. [4]万寿山佛香阁. [5]沿着昆明湖匆匆穿过文昌阁直奔德和园,文昌院就在文昌阁旁边我们没有先进去,根据我们自己 ...

  • 清宫过年之好戏连台

    听戏看戏,可以说是清代皇家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一项活动了,虽说演戏.看戏也必须要保持着皇家礼制,但这项活动多少也表现了清帝王与民同乐的一面.加上清代皇帝大都是戏曲爱好者,过年期间帝后的听戏活动尤其频繁. ...

  • 苏州木渎古镇

    文/邵勇敏 木渎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山塘街188号,木渎别名渎川,雅称香溪,处于苏州古城西部的太湖之滨,东距苏州12公里.距吴县新区10公里,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 ...

  • 梨园忆往 老北京茶园开门三件事——看座沏茶、卖吃食、扔手巾把儿  张永和

    北京晚报 | 2021年07月23日 . 相声大师侯宝林说的<关公战秦琼>,里面有一段说北京老茶园的情况: 里边有什么带座的,找人的,沏茶灌水的,卖饽饽点心.瓜果梨桃的,还有卖戏报的,最讨 ...

  • 量子咨询分享:网点人事,新年开门三件事

    图:网络 文:量子资讯 量子 资讯 今日分享:网点人事,新年开门三件事 2020.1.18 前言 在快递行业网点公司,最头疼的是缺人,尤其是缺"派件员与操作工,客服,财务". 阿里 ...

  • 经营者开门三件事

    关键词:经营者.培人.选人.换人 你的企业是这样的吗:问题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变了花样地层出不穷,每天面临铺天盖地的问题. 产品质量问题,用户不断投诉:部门之间隔离墙太高,对待问题推诿扯皮,不能主动向 ...

  • 车展花絮之开门三件事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做生意,事情自然很多.这不,广州车展摊上事了,摊上了三件事:福特天价.范爷自拍.周董没来. 车展头天下午,瞧瞧这严阵以待的架势,就是要粗事的节奏噢~~~ 当宣布长安福特携全 ...

  • “人没出息,一看就知”:没出息的人,多半喜欢这三件事,很准

    "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清代金缨 这是一句很简单的话,却给我们讲透了智者和愚者的差别.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能够让天下间,有智慧的人,感到困惑的,不是聪明而是愚笨. 怎么 ...

  • 婚姻最重要的三件事,看完这个故事你就懂了

    大家好,今天是2021年的第五十九个老长安. 前两天又有人问我,爱情对婚姻来说重不重要. 重要,太重要了. 但爱情毕竟是个很难具体描述的东西,所以对一段婚姻来说,最重要的,是三件事. - 听首歌,搭配 ...

  • “人没本事, 一看便知”: 没本事的人, 多半喜欢这三件事, 很准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这是古人留下的一句俗语.虽然这句话听起来不好听,但是却为我们揭示出一个道理. 当我们打人.骂人的时候,对手一定是我们的敌人,因为跟他们之间有仇恨,我们才 ...

  • “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人过六十,看清三件事,晚年更幸福

    人生最难以接受的,就是接受自己已然衰老的现实,特别是自己觉得自己还没有老去的时候,但是身份证上的年龄却告诉你,你已经是步入到了老年时期,那么在这个时候 ,如何的面对和调节心态,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六 ...

  • 越王勾践人设崩塌?卧薪尝胆动机不纯,易中天:从三件事就能看清

    <百家讲坛>让很多民间学者登上了大雅之堂,也让观众们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从这档节目开播之后,曾有很多为学者型的人物,成为了大众追捧的"明星". 以<品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