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的到来,蝉声也将跟着而来,让我们先来聊一聊“蝉文化”

在夏天,蚊子和蝉你最讨厌哪一个呢?

眨眼之间,我们从春天来到了夏天,天气越来越热,而再过不久,蝉也将随之而来。

蝉的到来,会给我们带来快乐,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

特别是,在农村,那一声声蝉叫令人深夜难以入眠。

但是,你知道吗?

蝉,在我国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从“玉蝉”到“蝉诗”,从“高洁”的象征到“悲情” “哀情”的意象表达,我国的蝉文化丰富而又多彩。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具体的聊一聊我国的蝉文化。

溯源

首先,蝉,在很久很久之前便已经有了。

根据考古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了玉蝉的出现,比如中国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都曾出土过玉蝉的配饰。

除了玉蝉,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也有蝉纹的出现。

而这一切有很大原因都源于图腾崇拜。

在先民的眼中,蝉是不死的象征。夏王朝第一代王“启”,他的母亲所属的部落其图腾便是“蝉”。

因而,至今有许多人说夏王朝国号的由来便与蝉分不开。

好了,溯源至此,我们就要开始步入正题,聊一聊玉蝉。

玉蝉文化

首先,玉器在我国的历史上可谓是历史悠久。

《说文解字》中曾记载:“玉,石之美者”。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而蝉在古人的眼中则是高洁,纯洁的象征。

“蝉,蜕于浊秽,以淳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史记》

而除此之外,与玉一样,蝉也有五德,分别是文、清、廉、俭、信。

所以玉与蝉是完美结合。用玉刻出的蝉既有高洁之意,又有清雅之风。

古代的玉蝉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挂在腰间作为装饰品,名为佩蝉;而第二种则是镶嵌在帽子中间用来正冠,名为冠蝉,而第三种则是放在死者口中,作为葬玉,称为琀蝉

在这里,我们重点来讲一下琀蝉。

首先,先聊一聊葬玉。

在很久之前,先民们在死者口中放置食物,称为“含物”,而口中含玉,便称之为玉晗。后来到了夏商周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口晗”也有相应的礼制,但是当时并没有明确规定玉蝉作为口晗的规定器型,直到汉朝时期,蝉形玉器才成为了口晗的规定器型。

那么,为什么到了汉朝时期玉蝉成为了公认的口晗葬玉呢?

首先,这与蝉高洁的象征意义有关,最重要的是,蝉代表了“重生”。

“盖蝉之幼虫,入土变蛹,出土后乃变为蝉,即如死者之灵魂,脱离死去之尸体,又开始其新生命,于是蝉遂为代表复活之符号矣”。

而当时,人人都向往着长生不老,灵魂不灭,仅仅是口中含玉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幻想,所以他们选择了琀蝉,希望自己死后也能够向蝉一样破土而出,重获新生。

总结一下吧,玉蝉虽然说只是一件物品,但是它却象征着高洁,同时,它也富有生命色彩。

而随着汉朝的结束,玉蝉逐渐没落了下来,但是蝉诗却不断兴起,而蝉的文化内涵也不断地被丰富着。

蝉诗

以蝉入诗,最早是在《诗经》当中,只不过在诗经中,诗句大多是用来描述习性的。如“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这里的蜩指的就是蝉。

当然,在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也提到了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里的蟪蛄就是指的蝉,在这里庄子用蝉来说明时间生命的短暂。

而到了汉朝之后,蝉诗开始大批量的出现,蝉完成了由物到情的转变。

首先就是曹植的《蝉赋》

实淡泊而寡欲兮 , 独怡乐而长吟 。声曦峨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在赋中,曹植先是写出了蝉的与世无争,蝉的独自快乐以及蝉的正直坚贞,而后来,蝉在曹植的笔下命运又是那么悲惨。

不难看出,曹植文中的蝉就是指的自己。

至此,蝉不再是之前那种单纯高洁的象征了,而开始带有悲的色彩,成为了文人们感情的一种载体。

再之后,便是西晋文学家陆云的《寒蝉赋》,也是在这篇赋中,蝉的五德被完整地提取出来了。

蝉的五德我们在上文提到了一下,我们在这里具体的讲一讲。

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

在这里,文是指文化涵养,清是指清白高洁,廉是指廉洁,俭是指俭礼,而信则是诚信。

而这五德恰恰正是君子也该拥有的。

当时间来到大唐,蝉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首先初唐时期,最著名的蝉诗便是虞世南的《蝉》。

“ 垂绥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后人评价这首诗,蝉亦人,人亦蝉,蝉人难分。

蝉垂下触角来吸吮着清澈的露水,声响从树枝间传出,蝉的声音传得远的原因是因为身处高处,而不是凭借着秋风。

可见,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蝉的形体、声音以及习性来暗示自己品行高洁。

而进入到中唐时期,国家动乱不安,民不聊生,于是,这时候的蝉诗多以表达悲情为主。

比如元稹的《始闻夏蝉》:“响悲遇衰齿,节谢属离群”,诗人借蝉鸣来抒发自己内心难遇知音的哀叹。

再比如白居易的《早蝉》: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诗人听到的是蝉声,但想到的却是思乡的愁苦。

最后,当时间来到晚唐,李商隐诗中的蝉像极了自己的一生。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在这首诗中,诗人前半段写蝉的境遇,后半段写自己,诗人虽然潦倒终身,仕途不顺,但是欠缺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高洁清廉。

至此,蝉文化在唐诗中彻底形成。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写蝉诗时,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的赞美蝉,在赞美蝉的过程中,来表达自己的品性,另外一种则是将蝉与自己相关联,蝉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蝉,通过写蝉的遭遇来暗示自己的遭遇。

总的来说,蝉诗中的蝉用来承载诗人的感情,感情有悲有喜,就在这悲喜之间,蝉的文化内涵不断扩大。

总结

蝉,明明只是一个普通的虫子,为何能发展成为独有的“蝉文化”?

其原因便在于,蝉的身上太多古代文人的影子。

高洁的品性,文、清、廉、俭、信的坚守以及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是古代文人的写照。

从一开始的玉蝉,再到后来的蝉诗,从最初的的高洁象征,到后来的感情载体,一代又一代文人将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感悟融入了进去,最终,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蝉文化现象。

参考资料:《蝉文化》、《蝉诗与蝉文化》、《简论先秦到汉代玉蝉形制的流变及汉代蝉的文化含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