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迁,枝繁叶茂——湖北应山、当阳徐氏迁宁纪略

移  民  记  忆  .

殊途同迁,枝繁叶茂

——湖北应山、当阳徐氏迁宁纪略

王宁生

微信版第684期

01
湖北应山徐氏迁宁记
清同治五年(1866)前后,湖北应山县人徐文秀 (应山徐氏第十一世)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老家徐家河徐家大院,一担箩筐迁徙到宣城水东镇。1916年,应山徐氏第十四世徐光荣等“光”字辈兄妹,又从水东迁到宁国河沥溪上水碓一帯,时年徐光荣12岁,妹妹徐光莲11岁,弟弟徐光裕仅5岁。

徐氏后代从祖辈口中得知,应山人下江南刚到宣城时,到处都是布满尘埃的危房,尸骨遍地。但他们“据室为家、插草为标、立界为山”,大量的荒田被开垦出来,日子越过越好。秋收之后,客民回原籍探亲,向亲友叙述江南地多、柴多的好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乡邻、亲友跟随而来,在此扎根生息。

1950年,徐光荣等为长眠于水东大石碑西侧的“文”“世”“德” 字辈三代先祖修墓立碑,并嘱咐子孙永远不要忘记“一担箩筐下江南”的列祖列宗,先辈们不怕艰苦、勇敢开拓的精神要代代相传。“文革”期间,曾有徐氏族人外调出差到过应山徐家河寻找祖籍地,但因1958年修建徐家河水库居民都迁走而作罢,从此徐家河水库成了宁国应山徐氏的永远乡恋。

2008年,宁国应山徐氏在湖北《楚天都市报》记者帮助下,与应山徐氏族亲建立了联系,并促成了宁国应山徐氏族亲于同年启动修谱工作。从修谱登记资料与分布宁国各地的徐氏祖辈墓碑碑记知悉,宁国徐姓人口,始于清同治五年(1866),延至民国初年间由湖北应山陆续迁入,开始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少部分人经商,现遍布各行各业。

光绪元年(1875),河沥溪三里亭支系始祖徐玉公(应山徐氏第九世)夫妇及玉公大弟、四弟共4人由应山马坪徐家大湾下江南,徐玉夫妇时年33岁,迁居宁国县一都河沥溪锅炉村(后改名三里亭)耕地务农。徐玉公夫妇生育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勤俭治家,重家训,传家风,教育子女守规矩讲道义,受尽了艰难困苦,一辈子辛苦积累钱财购买了几十亩田,世代居住,至今(2011年应山宁国徐氏宗谱修成时,下同)已传至第七代(即应山徐氏第十五世)。

清末,汪溪街道姚高包梅村支系始祖徐学祥(应山徐氏第10世)由应山迁居宁国姚高邓家湾,后移居包梅村,至今已传至第七代(应山徐氏第十六世)。

河沥溪蔬菜队畈村狮子山支系始祖徐文高(应山徐氏第11世)一担箩筐挑二子下江南,大儿子徐世金定住宁国河沥溪楚荣村(原畈村黄家大屋,今河沥溪蔬菜队),二儿子徐世福定住宁国狮子山(今河沥溪畈村徐家竹湾),至今已传至第七代(应山徐氏第十七世)。

同治年间,河沥溪徐家湾(蔬菜队)支系始祖“文”字辈四兄弟(应山徐氏第11世)由应山徐家大湾迁居宁国畈村桥西村夸园(今河沥溪街道畈村村桥西村),至今已传至第八代(即应山徐氏第十八世)。

光绪十五年(1889),汪溪新岭王村、六柏坞支系始祖徐有贵(应山徐氏第11世)由应山迁住宁国姚高包梅村,1948年移住汪溪箬坞口王村(今新岭王村)至今已传至第六代(应山徐氏第十六世)。

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路塔上支系始祖(应山徐氏第12世,名失考)由应山徐家大湾迁居宁国甲路塔上村,至今已传至第七代(即应山徐氏第十八世)。

尽管徐氏各支系散居各地,年代久远,但祖籍地和字派世系铭刻在心,代代相传。徐氏支系中“思文世德”“学文兆德”“长发其祥”等字辈反映了其世系延续脉络,畈村徐家湾、蔬菜楚荣村、上水碓支系字辈为:“思文世德光明正大传家庆经济承章广国华”,基本与应山(今广水市)徐氏长岭、平林支系字辈相同;汪溪新岭王村、六柏坞支系字辈为:“有炳长发其祥绵祖德惟崇大体振家声”,与应山徐氏马坪杨树湾支系字辈几乎一样。

根据宁国徐氏修谱资料统计,宁国应山徐氏族人已传至第二十世(即应山徐氏第二十世),共23个支系1453人,分布在河沥溪街道畈村、平兴村,汪溪街道姚高村,梅林镇沙埠村、中溪镇、甲路镇甲路村塔上与南极乡龙川村等地。

02
湖北当阳徐氏迁宁记

宁国湖北徐姓移民,另有非应山朱村、虹龙徐氏一支,该支系祖籍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筷子巷,后迁入湖北东湖、当阳、宜都三县交界处的徐家湾堰黑土坡,今属湖北当阳市王店镇.。

清同治六年(1867),徐氏朱村、虹龙支系始祖湖北徐氏第九世徐子学携长子万山、三子万斌从湖北老家下江南,迁移定居于宁国南乡二十二都大塘坞口,就是今天的霞西镇虹龙村朱村高桥头,徐子学时年已66岁,万山、万斌分别为37、30岁。至今已传至第九代(即湖北徐氏第十七世)。

据对该支系的世代传承年表及繁衍世系的考证推算,该支系与应山徐氏始祖徐辉公五兄弟同籍同年代迁徙而各奔一方,后裔又同一年代被当时的移民垦荒政策吸引,各自一方“下江南”迁居宁国,该支系字辈联为:“慔福廷尔士启清天子万年春国太(泰)民(明)君安书礼传家兴”。至2011年,该支系已传至第九代(即湖北徐氏第十七世),共421人。与宁国应山徐氏一样都是族兴人旺,可谓是同出一根、枝繁叶茂。

(本文选自宣城市政协编《宣城移民》一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