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疤疾是由疟原虫经雅性按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俗称打摆子。患者一时高烧焚身,一时如坠冰窟,呈周期性发作。疟疾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全世界约有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人患上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
17世纪发现秘鲁的金鸡纳树皮可以治疗疟疾。1693年法国传教士洪若翰曾用此药治愈了康熙大帝的疟疾。1820年法国人佩尔蒂埃首先制得纯品,起名为奎宁。并长期作为对付疟疾的特效药物。但奎宁对早期疟疾效果不佳,并且长期使用产生了耐药性。
1961年爆发了越南战争,美国先后投入兵力达65万人,中国为了支援越南投入兵力也有17万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量土兵感染疟疾非战斗减员。
1967年5月23日,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直接指示下,一个由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使命,代号为523,任务指向正是从中草药中寻找防治疟疾的新药。523项目初步筛选出百余种药方,然后分为若干个课题组进行专项研究。其中,早期最寄子希望的是中药常山,但它有严重的呕吐反应。
1969年,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的身份加入523项目, 专门负责青蒿抗疟的研究。青蒿记载于我国古代中药典籍之中,民间常用热水煎煮青蒿来抗疟,但水煎剂疗效不可靠,初筛有效率为68%,复筛却只有12%~40%,为此,屠呦呦遍翻医书,发现东晋名医葛洪所著的《附后备急方》中有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里用了一个“绞”字,是冷榨,而不是热煎。是不是水煎剂温度过高?破坏了有效成分呢?1971年10月4日,在第191次实验中,屠呦呦提出用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高达100%,同时屠呦呦还不顾安危,以身试药,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是具有突破性的关键一步,随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工作,确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1977年《科学通报》第3期142页,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的论文作者为集体署名。青高素结构研究协作组,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研制成功。当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青高索是一种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研究中屠呦呦又发明了青蒿素的升级版,双氢青蒿素,进一步改造获得了水溶性更好,生物利用度更高的蒿甲醚,青蒿琥酯等一大类抗疟药物,这是中国中药研究的巨大丰碑。2015年12月7日下午,85岁高龄的屠呦呦老师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中文主题演讲,演讲过程中有一个细节,由于麦克风的线比较短,主持人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JanAndersson单膝跪地,一手扶着屠老,一手为她拿着话筒, 整整30多分钟,直至演讲完毕。这种敬业精神,这种对科学的尊重,对老人的尊敬,感人至深。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父亲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这里的“呦呦”是指小鹿鸣叫的声音。“蒿”即指青蒿,也就是冥冥之中,从她出生那天起,屠呦呦便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2019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活动,屠呦呦与发现镭的物理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帮助人类理解宇宙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一道,入选“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之列。她入选的三大理由是,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东西。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29日,在国庆70周年之际,屠呦呦荣获共和国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