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老化该咋办?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过食微比控制活性污泥的状态,说白了,也就是给每个微生物分配多少吃掉有机物的任务,这是一个技术活儿,就好比一个国家的人口控制,搞不好就会出现问题,如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活性污泥法中的微生物世界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污泥老化。
在山少爷系列文章前面几期讲污泥上浮、飘泥等问题时,其原因都有污泥老化这个因素;反过来看,这些现象都可以作为污泥老化的判断依据。当然,实际应用中需要多方面分析,有以下几点:
a、沉降比实验
污泥发生老化后,在污泥沉降比实验中表现为污泥无机化程度高、凝聚性较差、污泥絮团松散变大、污泥颜色变深变暗、液面有细小浮渣、沉降速率变快等。
知道了这些判断依据,要避免按图索骥。可以这样理解,这是污泥老化在沉降比中的直观表现,可以发现这和所有生命体的衰老是一样的,和人的衰老也一样,总体表现为没有生机、死气沉沉。
事实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简单看看沉降过程就能判断个差不多。因为,活性污泥是一团生命体,运维跟我们很多朋友养的的宠物一样,相处的时间久了,很容易就能知道对方出了什么问题。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沉降比这样的实验要经常做,而且要充分地在过程中把握污泥的特性,时间久了就成为“老医生”了。
b、镜检观察
活性污泥老化后,其中的生物组成也会发生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后生动物会大量繁殖。据此可以通过镜检观察后生动物是否大量繁殖来判断污泥老化。
老化的污泥,镜检会发现很多老化迹象的原后生动物,如磷壳虫、表壳虫、线虫等。
c、判断食微比
污泥老化多发生在低负荷情况下,特别是食微比低于0.05时,出现活性污泥老化的几率很大。
具体导致污泥老化的原因很多,但是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逻辑——泥多食少。前面我们知道了微生物的增殖规律,当食微比过低时,微生物的增殖就会进入内源呼吸期,整体就会表现为污泥老化。
具体的原因有排泥不及时、污泥龄过长,进水长期处于低负荷状态,过度曝气,等等。
系统运行过程中,有些因素难免会出现波动,比如进水水质、温度等,而生化系统是需要平衡的,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就要就要对其他参数做响应的调整,比如进水有机物浓度降低,就要相应的的降低污泥浓度。
知道了原因也就可以对症下药了。比如,污泥龄过长就要增加排泥量,进水负荷降低就要降低污泥浓度或者投加碳源,曝气过度就要减小曝气到合理范围(2~3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