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银柱||《万世德传》第四章 倾身民生 孝子贤行
《万世德传》第四章 倾身民生 孝子贤行
文/卢银柱
(一)遵父训当好官
万世德25岁中进士,初出茅庐,授官南阳知县,可谓春风得意。原准备将父母接到任所府上,让双亲颐养天年,以恪尽孝行。但老大人慈父万岩却考虑儿子刚过弱冠年龄就高中进士,去千里之外的异地他乡做官,自己不便跟随,于是在锦帛上写下了密语,让儿子照办:“好好为民众办事,要多在实际工作当中尝试,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不要干那些缺仁少义的事情,要日夜孜孜不倦、尽心竭力地从政,少张扬自己的成绩,多关心民众的疾苦,尊敬老者,多向长者请教。裁处公事时,要了解透彻,要像在清澈平缓的泉水中舀水一样平稳缓慢,分清轻重缓急进行处理,保持中庸,做到公正妥当。”
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儿子年少有负众望,再三要求儿子随身携带锦帛,念念不忘。万世德年青志大,深知父亲寄语背后的忧虑,毕竟父亲当过县丞,知道从政为官的艰难,于是他尊崇父亲的训导慎独谨行。
隆庆五年(1571)初夏,万世德告别父母,告别伯叔长者以及子侄晚辈,告别邻里乡亲,带上随从侍卫,不远千里,南下中原大地去上任了。他们从关城出发,顺着西南官路过楼沟堡,出塔子会口进入三岔堡,往东折过神池堡,南下阳方口、宁武关、忻州、阳曲、太原府,然后折而向晋东南方向,经过榆次、太谷、榆社、武乡、襄垣、长治、晋城,进入河南焦作,又经过武陟,到达郑州府。在中原名城郑州府逗留一天之后,向西南580里、接近河南边界的南阳县出发了。一路上,广袤的中原辽阔无垠,良田千顷,各色庄稼绿波翻滚,万世德尽情领略着这中原大地的美好风光,心情大悦。总经半月余,万世德一行到达南阳府南阳县。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春秋时楚国在这里设宛邑,称为宛,是楚国冶铁中心。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曾在这里扣马谏王,秦、楚丹阳之战亦发生在这里。秦朝时这里设南阳郡治宛城。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商圣” 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等历史名人,在不同时期诞育于此。三国时期,南阳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刘备“三顾茅庐”之处。
明朝时南阳县隶属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又设南阳卫于南阳县城,隶属河南都指挥司,上属五军都督府之中军都督府。南阳卫下辖左、中、右、前、后五个千户所。永乐六年(1408)为唐王藩地。前代至明朝,南阳既是通都大邑,又是军事要地。
万世德来此重地,急欲一效前贤,施展抱负。
(二)正气化导
当时的南阳县,地当中原要道,地域宽广,人口密集,商业贸易繁盛,人员南来北往,交道频繁。但在此地广人稠的地方,产生了一种陋习嚣张、民风强悍、豪强横行霸道的习气。特别是恶霸与猾吏、奸佞轻狂之徒妄图掌控南阳县衙门,先前任职的县官常常被这些人欺侮。万世德上任之后,这些狂徒欺负他年青,常寻衅滋事,刁难不已。
衙门里那些资历长且又年高的老衙役,见了年青的万世德不是很尊重,讥讽挖苦,取笑不停:“你乳毛未干,社会上的事懂得个啥,这是办案子,又不是玩尿泥泥!”但万世德临辱不怒,脸色不变,不愠不火,以机智妙语、豁达态度应对他们的无礼;以文雅浩气,回敬他们的调笑取闹。这些人一旦被万世德感化,理屈词穷,觉得失态时马上见风使舵,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歉意。万世德对待这些人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有礼又有节地训教他们。他尽管刚到衙门,但镇定自如,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处理一切事务。“邑多大猾,舞文告讦,诸老皆以公年少,每以疑事难公,而公钩稽得情,洞于款綮[],莫不惊叹折服。”
但一些衙门人员仍然不甘心,还在试探万世德。一日,万世德在县衙门公堂首次审理民事纠纷案,正在调查问询当中,一位叫周阔的麻脸大汉,是县衙年久的老皂吏,被人称为“刺头”,此人一惯爱逞强耍横,发泄情绪,他见万世德年青又满脸稚气的样子,认为好玩,要羞辱他,出他的洋相,于是前来扰乱,闯入公堂,寻衅滋事,他大声吼道:
“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子,见过虱子放过个屁,还是蛤蟆耕过个地?你还办案子,你懂个啥?我在县衙干事比你年龄也大,你快走一边玩去吧!”此人说话时,满脸横肉一抽一抽地,凶神恶煞般地吓人。
面对周阔的无理取闹,以及高声怒吼,首先把当事人下了一跳,以为这个大汉前来大闹公堂,要暴打这位英俊的年青知县。
面对横逆之来,万世德神态自若,面不改色,一敲惊堂木,和而不弱地指着对方的鼻子道:
“大胆!咆哮公堂,干扰公务,你可知罪吗?你欺侮本官年青,对你奈何不得?难道大明法律也奈何不得你?难道你想以身试法?”万世德声音洪亮高亢,句句入理,周阔被逼问的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念你初犯,否则,二十大板叫你皮开肉绽,定不饶恕!”万世德又义正辞严地指责道。
周阔受到斥责,暗暗惊叹:“这位年青的县老爷这么厉害,精通律令,叫人无反驳的余地。”周阔原想羞辱万世德一番,结果适得其反,碰了一鼻子灰,顿觉脸上无光,心想“不能就此了结,以后还的找机会难为这小子”,于是二话没说,慌忙退出了公堂。公堂上的人原先满脸惊惧的神色一下子平静下来,觉得这位年青的县老爷可敬可畏。
又一次,万世德在上厕所当中,快要进门的时候,因为里边有人躲着看不见,他一直放开脚步往里走着……原来上次闹公堂的周阔就在里边,他已早早地看清万世德在来路上,心想这一次我非得报复你一下。于是,他装作没有看清外边人的样子,在万世德将要进门的时候狠劲的往身上撞去,万世德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撞了一个趔趄,定睛一看,又是这位五大三粗的汉子周阔,心想此人还想闹事,继续欺侮本官,如不教训一下这个老小子,岂能在此地任职?于是,万世德丹田运气憋足劲,照准周阔一个“黑虎掏心”拳打过去。周阔“啊”地一声,当胸重重地挨了一拳,轰然倒地。
在他翻起身来准备溜走的一瞬间,万世德照准他后腰部,又重重的一脚踢上去,只见周阔背朝上面朝下一个狗啃泥倒在了地下,碰的鼻青脸肿,满身尘土,半天爬不起来。当他回过神来,无地自容,羞愧难忍,心想这位清瘦的县老爷太厉害、太难对付了!还是赶快求饶吧!否则,还的挨打。他哪里知道,年青的知县还有武功在身。于是,他磕头如捣蒜地说道:“对不起,万大人!小的无知,有意难为老爷!请老爷开恩,以后小的再也不敢了!”
万世德看着他那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心里十分好笑,大喝一声“滚!”至后,周阔见了万世德,满脸堆笑,低头作揖,再也老实不过了!
又过了几日,一个叫梁翰的县丞,依仗县衙门的老资格,一贯刁恨,衙役们对他都很惧怕,原来离任的知县也每每对他惧怕三分,他现在见万世德年青似娃娃状,觉得如想办法把他撵走,自己凭资历正好升任知县。于是,他玩弄文字,曲解法律,背地里上书南阳知府,诬告万世德年青不懂事,办理案子不力,引起民怨。又指责万世德的“过失”,说他“不务正业”在县衙内悠闲自得,经常弹琴作乐,并指责像这个懵懂的“娃娃”怎能治理好一个县份?请求将他降职使用。
原来万世德多才多艺,琴棋书法,样样皆通,亦引起猾吏的嫉恨。南阳知府接状后,看到梁翰这篇状词说理精严,论证充分,心中思忖,像这样的人怎能治理好一个县邑,难道朝廷在选用官员时不考虑本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就随便用在一个通都大邑?但转念一想,先不要听一面之词,派人到治内访查一下老百姓对新任知县的看法再说。
派去的差吏,没多久很快返回府衙回复:“南阳知县万世德,莅任三月余,口碑很好,百姓说起,赞不绝口,称他虽然年青,但办事老练,澄清了多年积压的冤案十起,而且经他手新办的案子百姓心服口服,没有一点怨言。”知府大人听后,满腔狐疑顿时烟消云散。觉得梁翰是在有意捣乱,更感万世德年青有为,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原来万世德能在这样重要的地方任职,曾经接受过“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朝廷重臣张居正的考核,相当于现在的“面试”。张当时见万世德年纪轻轻,仪表不俗,遂当面考察,看他的才能究竟如何。他大到治国方略,小到具体治理一个县邑的举措,都一一询问。万世德对答如流,识见新颖超群。久历吏事、胸有雅量的张居正,宽阔的脸盘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亦认为万世德堪当重任,遂推荐与吏部,建议到重要的地方任职。
就这样,年青的万世德,担当起了一个治理大县的重任。不久,知府派遣属吏给县丞梁翰送去一份警告书,内容是要他以后不要诬告好官,好好配合新任知县治理县域。介于此次初犯不予追究,否则定不饶恕。
这些衙门猾吏们很快发现找错了欺侮对象。万世德机智过人,迅速识别了他们的企图与目的,以较为简短的话语戳穿他们的欺瞒情状。“南阳当中州孔道,俗嚣务繁,豪右习椎埋,猾胥舞三尺。复少,先生心易之。尝以事难公,诸所擘画,迎刃立辨。下以隐情面谩,片言折之,洞于观火。群下惊顾吐舌,目为神君,相戒无欺也。”[] 万世德洞若观火,虽然猾吏在暗中做乱,玩弄阴谋诡计,将案子预先策划得复杂难断,但到了万世德手里,每事都能迎刃而解,且又能识破阴谋,辨别隐情。
再说上次梁翰接到“警告书”后,满脸不快,心中不服。心想,不能就此了却此事,还的刁难万世德一下。过了一段时间,按分工本来是他办理的一桩案子,非常棘手,南阳知府勒令限期破案。但他却将此案推给万世德,以为像他这样经验不足的人根本审理不清,由此可以将他挤走。
万世德接案后,反复研究内情,问询调查,根据线索,推理判断,觉得疑点很多,是一起冤假错案。于是,他微服私访,深入民间调查了解案情,终于弄清了事实的真相,根据法律很快审理好了此案,使当事人与衙门吏员心服口服。至此,县丞等吏员再也不敢刁难万世德了,觉得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能人。
万世德明察秋毫,处理难事像在夜间观火那样清晰,下属惊叹,认识到了他的厉害,自后不敢轻举妄动,相互约束,把万公当作神人一样看待,再不敢慢待。公“一切治办,治行卓然,以父赠公讳。”又“性豪举,遇事迎刃解,猾吏皆惊服。”
(三)惩恶扬善
万世德生于峰峦叠嶂的古关要塞地区,养成了像山峰一样傲骨崚嶒的性格。在任职知县以来,深感南阳是个积重难返的地区,特别是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遗留不决的一桩大案要案,即县内官庄有一绰号叫王霸道的恶霸无赖,依仗其兄是湖广按察使的地位,与地方乡绅相互勾结,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把周围的百姓煎逼的叫苦不迭,又聚众勒索,稍有不从,便大打出手,致死人命。对此,民众义愤填膺,要求官府严惩王霸道。但官庄等地乡亲几经越级上访告状,都无济于事!百姓怨声载道,人心难平。王的后台有朝廷权臣庇护,省级有兄长的势力范围,县内又有王霸道黑社会势力的打手成群,府衙与县衙慑于自上而下的权势压力,一拖再拖,不敢秉公办理此案。
万世德上任五个月以来,连续接到诉状,深知老百姓寄希望于他这位新任知县。其他县的衙门同僚与本衙门吏员得到这个消息,都为万知县担忧起来,认为这是一起非常棘手、异常难办的案件。万世德就是不信这个邪,对众吏员说:“我万某虽然不才,但我发誓一定要替众百姓除掉这个恶霸!”说话间他双拳紧握,满脸正气,眉宇间露出一股英气。
万世德在县内不管走到哪里调查此案案情,对照状词,百姓都是众口一词,愤怒地诉说王的恶行。王霸道见状也暗中托人送来一笔丰厚的银钱,请求网开一面。万世德怒发冲冠,恼恨王的恶行,严辞拒绝。心想,叫我徇情枉法,一点门也没有。他说道:“当官不能为百姓做主,要这个官有啥用?还不如回家种地去!不管任何人犯法,都要接受法律的惩处,这样一方才能稳定平安。”
万世德下决心要为百姓除去此害,保一方平安。于是,他亲自带领捕快于一个夜晚秘密进到官庄,在王霸道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其抓获,然后整理卷宗,一面上报刑部,一面选定日子召开公审大会。心想我看这次谁还敢救你!公审大会后,将王霸道就地斩首,然后张贴告示,将王的首级挂在在城门楼上示众三日。万世德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终于将为害多年的南阳一霸除掉。南阳人终于扬眉吐气,额手称庆。事后,老百姓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去县衙送去一块扭彩的“包公再世”牌匾,并且整整放了一天鞭炮。
(四)禁烟禁赌
万世德在南阳县赌博、抽大烟风气有所蔓延时,撰写了禁赌、禁烟的布告到处张贴,并制定了相应的禁止措施。一次,县衙捕快抓回一个满脸黑气的贩吸鸦片的大汉。可当他看到知县是个年青后生时,便起了傲慢心,不但拒不交代抽大烟、贩鸦片的罪行,还态度蛮横,侃侃而谈,把没理的说成有理的,好似衙门抓错了他。
审问好长时间毫无进展,大概又僵持了一个小时后,大汉慢慢从嚷嚷声中变得疲倦沉默起来。万世德马上转变策略,进行“攻心战术”:“你为什么要抽大烟,还要贩卖鸦片?老婆一定远离你而去了吧?家庭父母与孩子生活过的很窘迫吧?”
当万知县说到家庭的时候,这个面目可憎的的嫌疑人突然嘴角抽动,露出了失态的表情。原来,大汉曾经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贤惠温顺,几个儿女活泼可爱。他本是一个勤劳的农民,原经营的十几亩土地产粮富足有余,又牛马成群。自从染上毒瘾后,家里积蓄的钱财很快就败光了,日子过得一天紧似一天,在众乡亲多次劝说下,发誓戒毒。自控失败后,他又干起了以贩养吸的勾当,最后妻子与他分道扬镳,还带走了儿女。
在万世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开导下,这个黑脸汉子突然流下眼泪,哭了起来。这叫万世德始料不及,趁着火候继续鼓励他增进信心,并给他举了过去办案中碰到的“投案自首、改过自新”的例子。这时,大汉的心理防线彻底垮掉,毫无保留地交代了一切犯罪事实。
从此,衙门属吏对万世德的办案水平刮目相看。
(五)整顿吏治
如前所述,长期形成的衙门恶习,一下子难以杜绝,有些不法吏员借助衙门庇护,仍寻衅滋事,刁难百姓,索要财物,败坏着政界风气。万世德深知这一恶习的危害,他找问题,挖根源,在走访老百姓中了解到官员属吏违法乱纪的情况。又从整顿吏治、“严肃刑威”入手,整肃了衙门作风,惩办了衙门与基层的不法胥吏。发令限期解决衙门吏员不择手段索取私利、危害群众以及不尽职责、为所欲为的问题。
对百姓反映的久治不愈、社会秩序差的“顽症”问题,他不怕得罪恶势力,敢动真碰硬,绳之以法。万世德严格要求所有吏员要严守大明法律,相互约束监督,杜绝违法乱纪的行为。具体在衙门胥吏与地方豪绅勾结的关系网里,区别罪行,予以打击,该杀的杀,该抓的抓,该关的关,该罚的罚。对欺上瞒下、徇私舞弊、徇情枉法的人事,亦给予甄究处罚。经过惩处,南阳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拉开了鼓舞民心、淳化社会风气的序幕。
对衙门内所存在的软懒散、不负责任、推靠拖沓的官老爷作风,万世德勒令其限期改正。对衙门内新暴露出来的问题,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对违反程序办案、对百姓申诉和举报不闻不问、置若罔闻等行为,则给予问责。尤其对性质严重恶劣的人,决不宽恕原宥。此外,还建立规范管理衙门的长效监管律条,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屡犯不改的吏员与职役,坚决依照律法严肃处理。
万世德又经过到处张贴“净化社会风气”布告,明确是非善恶、赏罚标准,言出法随,在较短时间内使得南阳社会安定,风气好转,广大百姓对生活充满信心。
之后,万世德决心继续整顿吏治,从自身做起,以廉洁奉公的清官条例来严格要求约束自己和下属,决心开创出风清气正的新局面。他夙兴夜寐,勤于政务,深入民间,调查研究,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他体恤民情,及时地处理了大量棘手难办的案子与矛盾,深得民众信赖;他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至后来无论部属官吏,还是普通老百姓,有话都敢向他叙说,他亦为之分忧。他掌握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原则,下属隐情、民间疾苦都了如指掌,这样处理事务就能有的放矢,达到准确无误。他不贪不占,绝不收不义之财,对部下严加管束,对违章者严惩不贷。赢得属下佩服,百姓拥戴,“猾吏皆惊服,所至弊绝风清”。
(六)改善民生
万世德在任上,要求每位吏员清正廉洁,关心民瘼,访问民间疾苦,不扰民不害民,真心实意地为民众办事。他要求吏员做到,自己首先做到。
他亲自深入山庄窝铺体察民情,访贫问苦。查灾情,查生活,查生产,查土地,查贫富,丈量土地,定税定赋,征求百姓意见。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万世德权衡利弊,综合平衡,制定了管理南阳地方的方略。然后张榜公布,晓谕当地百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条:
其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保证连年丰收。其二、利用南阳中州要道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商业、交通运输业,动员老百姓人人出主意想办法寻找出路,改善生活状况。其三、修缮庙宇寺院,完善祀典,利用宗教,教化民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诚心正意,做一个守法奉公的百姓。
万世德又丈量土地、查核税赋,减轻了人民负担,尤其堵塞了商业大户偷税漏税的弊端,使得县财政收入稳步上升。南阳地理条件优越,加之万世德正确引导,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万世德当时还按照朝廷的方针、策略,在南阳广设广积仓、大仓、义仓,在乡下设社仓。义仓即官府动员民众自愿捐献粮食设立的公共粮仓,遇灾荒年景时开仓赈济,保全万民。这是一种动员富户搞慈善事业的方便途径。万世德按照上边的方针,惩治在管理粮仓当中的腐败现象,绝不形同虚设,而是将赈灾救济落实到实处,尤其对特困户及时救济,让他们渡过难关。万世德把南阳这个通衢大邑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很快富裕起来,人人为生存生活忙碌,犯罪率自然减少,社会治安也相应地好起来了。他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受到老百姓拥戴,被上司看重。
前面提到,南阳为中原要道,陋习嚣张,豪强横行,奸佞轻狂之徒常常寻衅滋事,除本邑人口多外,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员亦多,社会治安自然是一大难题了。万世德上任时便发现这一问题,在其他工作多头并进的同时,他又想尽一切办法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当时的南阳重地,在自然灾害来临时,豪强恶霸占山为王,强盗土匪打家劫舍,偷鸡摸狗,还造成冤狱官司。对于这些,万世德在保证民众基本生活的同时,整顿强化地方武装。他首先施行乡兵、民兵编伍,再开展军事训练。军事工作是万世德的强项,他亲临实地指导,地方武装战斗力大为提高。然后,他竭尽全力地处理南阳的历史遗留问题,首先劝谕那些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强人弃恶从善,回归田亩。对接受招抚者既往不咎,对负隅顽抗、顽固不化的死硬分子,就动用地方武装给予沉重打击。对首恶者从重惩处,协从者让其回乡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其次,万世德实行“联保法”,让都甲里邻联合保卫,各负其责,防患于未然,将犯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各基层组织保证一方平安不出事,稍有事,首先由基层处理解决。如遇棘手难办之事解决不了,由以万世德为首的县衙官府前去解决。凡经万公之手的案件,很快会迎刃而解。对冤狱案件,万世德发动所有领薪俸的官员,调查了解,逐一解决。他说,是不是冤案,民间百姓自然清楚。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天地间有杆秤,秤砣是老百姓。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你做的好事坏事,有人在称量着。他认为,深入民间充分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处理要案的最好办法。
万世德毎遇烦难之事都能一一克服,他是怎样化难为简的呢?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豪强贫弱之分,他首先调查民情,发展生产,将收容的豪强类人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以及各类闲散人员,遣入农村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样社会上寻衅滋事者少之又少,出现了稳定祥和的局面。又用联保法、慈善法使大户富豪对贫弱者广发善心,施舍救助。这样做好事的人多,做恶事的人少了。在处理公务的同时,万世德很清楚,让乡里接受儒家文化对治理地方的重要性,于是他组织地方绅士座谈,宣扬儒家学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思想,敦促他们带领老百姓步入正途,并且要求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身体力行。这样,自然对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催助作用。
一次,河南巡抚听说南阳知县万世德有政声,亲自去考察。当他们一行到了南阳县衙,却空无一人,于是让属下出去寻找,最后在南阳新店村田间找到了万世德,找寻的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个像普通农民一样在田间和老百姓共同劳动的人就是万世德,说明来意后,万世德才飞马奔回县衙,觐见巡抚大人。巡抚见此情景,忍俊不禁,心想这哪像知县的样子。但后经了解,万世德不仅自己以普通人员身份深入民间,而且让手下人及下层官吏也这样深入民间,深入田间地头,在第一时间为民众解决疑难问题。此事深受河南巡抚的赏识。
万世德在南阳披星戴月,勤于公务,余暇时间常同有才华的文人俊士饮酒写诗作文,考证古今。他的诗作、文章日益精到,声名也越传越远。
在南阳任上的第二年即隆庆六年(1572)春末,万世德突然接到千里家书,说父亲万岩去世,让他火速赶回偏关,料理后事。听到父亲病故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给了他当头一棒……他泪流满面,为未能及时地给老父亲求医救治而万分悲痛!于是,他马上向南阳府、河南布政司、朝廷吏部上了返乡“丁父忧”的辞官呈子,然后收拾行李物品,交代衙门事宜后,急切地离开南阳,走在遥远的返乡山西偏关的行程中。
(一)祭祀表孝心
隆庆六年初夏,北方的气候正处于不冷不热很适宜的的季节,偏关城平营街万府大宅却沉浸在异常的悲哀之中。这是关城首屈一指的乡宦贵绅之家,主人万世德之父万岩先生仙世,享年69岁。万家正在隆重地大办丧事。
尽管偏关一带山岭连绵,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交通闭塞,是个偏僻荒凉的山野地方,然而关城五进大院的万氏府第,却是富丽堂皇,威严的高墙,白蓝色彩粉饰,有百余间房屋及部分楼房,红色耀眼的大门门额新挂有金边蓝底的“进士及第”横长牌匾,与原来“将门之家”“忠武世家”牌匾并列一起,标志着万氏文武兼备之显贵门第。大门旁一对石狮双眼圆睁威视远方,象征着万氏家族不平凡的社会地位。昔日,这个府第里欢乐融融,笑声四起,其时却笼罩在一片悲哀声中。黑、白色的素帐交汇挂立在一起,身着纯白色孝服的男女老幼孝子贤孙进进出出,泪洗面容,声音凄惋。似乎青龙山在低垂,偏关河在呜咽,整个关城也沉浸在悲痛之中。
夜幕降临,天色微黑,大门口两边写有“奠”字的白色灯笼亮起来了。院子里各个角落也逐渐点燃放有素油的灯笼。万府的中堂门敞开着,外边搭建着一座白黑蓝黄色相交着的牌楼式彩棚,两边绸缎扭彩,上方各色彩纸结成花卉,中间绿色松枝映衬,更显得庄严肃穆。花卉中间四个白底黑色大字“大雅云亡”格外醒目,引起人们的哀思之情。中堂东西两边各有七间厢房,执事的管家与办事的人们进出忙碌着。其时,彩棚里边的客厅正中摆放着一副黄色的绘有青松翠柏、五福捧寿等图案的寿材,里边安寝着经过整容修面头带瓜帽、身着绘有黄色“卐”字的蓝色绸缎的万岩先生。入殓时,家人将珠宝放于他口中含着,继而按“入殓”礼仪将其安放在寿木中。灵堂内摆放的多盏素油灯忽明忽暗地闪烁着。棺木上方是一块白色挽帐,上面有一行黑色的行楷大字:“诰赠七品知县万公岩府君千古”。万岩先生卒后为“七品知县”,是因其子万世德时为南阳知县,朝廷以此给予万岩的赠官。后万世德官升二品“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卒后朝廷赠从一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故父万岩、祖万亿亦以万世德的官位得到二品“都察院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从一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朝廷恩荫赠官。古代官制,给活着的人授官为“封”,给去世的人授官称“赠”。古代“光宗耀祖”就是此道理,如果家门中出上一个好儿郎成为朝廷命官,其父、祖也可按其官职品位受到朝廷恩封或者恩赠。
灵堂左右竖长的挽帐联对书有:“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灵桌上万岩画像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前边摆着香炉,香烟袅袅,绕向空中……香炉前供着三盘12个白面大馍,以及各种水果、肉食荤菜、素食等食品。驻偏关兵备副使蔡可贤、驻偏关西路管粮厅潞安府通判刘东鲁等官员悼念送的挽帐,摆放在显眼位置,分别是:“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一生行好事,千古流芳名”。周围还摆放着万岩生前好友、亲朋故旧所送的悼牌、挽帐等。
万世德晓行夜宿,经过2800里的路程,用了13天的时间赶回了家乡偏关。一进门闯入中堂哭拜在父亲的灵前:“父亲大人!不孝子伯修回来了,您怎么走得这样匆匆忙忙,连儿最后一面也未能见上!”万世德十几天来强压在心中的悲痛顿时涌出,哭的死去活来,亲朋好友极力劝阻也无济于事。待后万世德情绪稍有舒缓,转过身来回房间拜见他的妈妈陈母大人,母亲在失去相依为命的丈夫后,满面愁苦,一脸凄惨的样子。当她看到日思夜念的儿子,心情略显宽慰。自丈夫去世以来,陈氏一直郁郁寡欢,此刻见到世德,母子二人少不了痛悼亲人的离世。拜见母亲后,万世德想到父亲生前对他的谆谆教诲,其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又回到灵堂一连几天昼夜不停地痛哭慈父大人,觉得生他养他的父亲在他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走了,永远地走了,真是子欲孝而亲不待啊……
此后,万世德不顾鞍马劳顿操持起父亲的丧事。他思父忆父,满怀悲情,饱含孝心,研墨运笔,写下祭奠父亲的挽联:
呕心教儿二十年,为乡梓贡生,县衙佐丞;
中原哭父三千里,其南阳呜咽,卧岗垂泪。
万世德此时出于全部孝子纯心,祭联深情并茂,一挥而就。万世德回来了,亡父就要入土为安了。在出殡前一天,按照偏关习俗,为告别亡者送行前的一次烧纸祭奠,亦为接待亲朋好友宾客前来吊唁的一次隆重活动。请来的白衣殿12名僧人进入灵堂,分站两列诵经超度;孝子万世德、万世明跪在灵前不住地烧纸,亲朋好友按长幼次序在灵前敬香、奠酒、跪拜磕头,对亡者祭悼。其时香烟弥漫,纸灰升腾,经声佛号悦耳,祭祀毕又鼓乐齐鸣,哀声阵阵。
次日为吉日,出殡。大孝子万世德、万世明与伯叔族兄、三亲六友将父亲安排在位于城东北一里处的将台梁祖茔。万世德因过分哀伤导致身体受损,其胸瘦削如鸡骨一样地支持着身体,人们称颂他的至纯孝道是完美无缺的德行。他又派族中二位老仆人南行4000里,远去今江苏太仓县请求原朝中大司寇(刑部尚书)、大文学家王世贞(别号弇州山人)为父亲万岩撰写碑铭墓志文章,追忆父亲功德品行,悼慰亡魂于九泉之下。
后三年母亲去世后一并立墓碑、志铭纪念,好似初唐时为献陵(唐高祖李渊墓)陪墓--右监门中郎将齐士员墓造像、立名碑那样隆重。据屠隆《万公传》 载:
寻闻尊公讣,痛不及祷医,含殓。哀毁鸡骨,人称纯孝。乞志铭弇州,若中郎之所为碑,有道也者,而差慰泉下矣。
王世贞在墓志铭中写道,万岩虽为文士,但兼有军事谋略,并且纵横驰骋有武将技艺。又忆及他当年在山西任按察使为乡试同考官时发现文明即万世德,答卷立意高深,深感惊异,介绍给饶御史仁侃,饶也赏识之。
始余按察山西,与场事得一卷异之。以示御史今中丞饶公,饶公曰:“是国器也,其取进士若反掌”。既启而知其为文明也……既手辑公之遗诗词三卷而藏之,复衔哀次事状,凡数千言,走二苍头蹩蹩冰雪四千里,而以志铭请。呜呼!余不识公,以公之子而识公,可也。铭曰:惟万之先,繇(由)武功兢,诗书业就,与介胄并。父老而丞,子少而令。丞生有涯,令贵未竟。姑安若宫,有贲来命。
文中的“丞”,指县丞,即万世德之父万岩。
(二)结庐守墓
古代“丁忧”,“丁”,指遭逢;忧,指“家艰”“家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是古代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遇父母去世,则无论在任多高职位,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三年,此为 “丁忧”。
古礼三月而葬,然后初哭,行“虞礼”“卒哭”。“虞礼”,指士人安葬父母后返回殡堂而举行的安魂礼;三次虞祭后行“卒哭”礼,指百日祭后停止无时之哭,变为朝夕一哭。行“卒哭”礼与献食举哀,于家室中堂灵牌位前;卒哭十一次为“阳礼”,而妇人不参与,将亡父母“神主”迎入祠堂,行祭祀礼。丧后七个月举行“谭”礼,意为安然平静;13个月至15个月举行“小祥”“大祥”礼。
遭逢居丧时,儿女们会忧伤,会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规定“守制”,这显然比单纯“人丁忧伤”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其子女在三年间不做官、不婚取、不赴宴、不应考。《礼记·王制》:“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当然,凡事都有特例,举凡碰到国家重大事宜离不开守孝的官员,其家事与国事发生冲突,要家礼服从国事,孝子可出来为国继续效力。这样以特殊原因必须回去做官的,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叫“夺情”,即为国家夺去了孝子的悲哀之情起用,这样好似忠孝两全的变通。武将则不解除官职,只给假百天,因战事不可一日无将,称“墨绖从戎”。丁忧期限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万世德与弟万世明在丁忧期间,按照国家礼制,一门心思为父亲守孝报恩。万世明,字少泽,曾任山东临清州同知。他们在关城东北将台梁祖茔父墓前搭了个小棚子,“晓苫枕砖”,即睡木板床铺草席,头枕砖块,吃粗茶淡饭。期间,他们夫妻分居,吃、住、睡都在父母的坟前,不宴饮、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不外游,停止一切娱乐和应酬,不进行婚嫁庆典等喜事。万世德想到自己出生的三年内,时时刻刻离不开父母的照料,发愿要在父母晚年内尽到孝心。他认为,今父亲大人不在了,做子女的要时刻想念他,也应还报三年,报答他的大恩大德,至少要在坟前守孝,以此作为对父母孝心的表现。儿女是否孝顺?亦是对其是否发自良心的考验。万世德是儒学之士,他深知孟子讲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理,如果连养育自己亲生的父母也不尽孝道,甚至是忤逆对待,一旦国家用在权力岗位上,他怎么会诚心实意地勤政爱民呢?只有在家庭中为孝子,用在国家才是忠臣。这是华夏民族历朝历代、千家万户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祭祀父、祖、先祖的原因所在。这不但是孝道的延续,更是人性本善的维护。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大,如果连父母的恩情都忘了,就连禽兽也不如,那何谈忠君爱国、服务黎民苍生呢?孝、忠本来为一体。
但也有的官员对权位的贪恋看重,特别是那些官运亨通、得志昌盛、如日中天的官场政客,突然遭遇“家忧”,要在较长的三年里离开已经娴熟的官场,怕时过境迁失去大好的前途与机遇,不愿解去官职,故隐瞒不报父或母之丧事。但最终结果是“纸里包不住火”,往往被揭发弹劾,导致官场生涯的彻底结束。有的官员对父母亡故不葬,或居丧不安心“守制”到处游走,或歌舞纳妾,饮酒作乐,这都是“丁忧”的不端不孝行为,最后受到朝廷刑律的惩罚,为人所不齿。品行优秀“丁忧”守制孝德显著者,则受到朝廷嘉奖,甚至超拔重用。明清的丁忧制度,不仅成为约束监督官员道德的标准,而且上升到法律范围的惩处。每位官员有无人伦德行?或“孝德”是否亏损?最终通过“丁忧守制”这一标准来衡量。
丁忧期间,万世德在将台梁父亲墓前棚子里,将父亲万岩生前所撰诗词集结为三卷,又为父亲整理撰写出行状,共数千言。如前王世贞在《万岩墓志铭》中所述。丁忧,对守孝官员来说是难得的静养心性的时光,一方面培育孝顺父母之心,另一方面可以拒绝各种应酬与娱乐活动,安心学习传统文化。期间,万世德继续钻研经史子集、天文历法、地理五诀,对《老子》《庄子》及李白、杜甫的诗作,唐宋文学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的文章名篇亦情有独钟,学习纯熟,背诵如流。
万世德在未考取进士前因偏关文献稀少,还是沾了父亲读书学文存书的光,当年父亲在枣强大县任县丞时又购置了一部分,保证了他考中进士学习的基本书籍。这次万世德在中州名城南阳任职,业余时间与才俊仕宦遨游书海“考订今古”时,又借到与购置了较多的书籍。加之他天资聪颖禀赋强,读书过目不忘,拓宽了知识领域,更超过了他当年考中进士的水平,其下笔立就,辞藻丰富,语出惊人。守孝与至后任职期间,他写出了具有唐诗风格的“塞上”“塞下”诸多诗篇,以及议论精严的理学文章、文学性强的散文名篇。其中有一部分流传下来,有一部分失传。
至后,万世德的诗、赋、文章不仅是边塞生活、海防戍守、经理朝鲜政事战事的直接反映,而且是政治家治国思想的体现。万世德所生活的明朝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后来倭寇的进犯,战乱频仍,边境不宁,都在他的思想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也在他的文章中得到深刻地反映,其忧国忧民、忠君报国的思想可见一斑。
万世德除学习文学外,为了自己能更好地报效国家,还对《孙子兵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在反复体会孙武军事思想时,懂得了《孙子兵法》对战争规律的科学总结与对战略战术所作的精辟论断,从而丰富了他的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理念,使他在后来平西征东、领兵挂印、驰骋疆场中取得胜利打下牢固基础,亦为他成为定国之臣奠定了基础。
万历三年(1575)春,万世德“服阕”期满。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丁忧”三年,期满除孝服称“服阕”。然后,礼部给吏部转文,说明河南省南阳县原知县万世德返乡偏头关“丁父艰”期满,请按吏部条例复官。吏部查找空缺,其时正好北直元城知县、山东聊城人王汝训由于政绩出众,被朝廷擢拔为刑部主事,留有空缺,万世德即被补为元城知县。王汝训,后改任兵部主事,与万世德同年,累官至浙江巡抚、刑部尚书。
(一)心系民众
万世德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冀南大名府元城县,王汝训移交一切手续后,与万世德彻夜长谈。二人自幼都是饱读诗书的儒学生员,从政后,孔孟“忠君爱民”的思想理念,不仅深深地灌输脑海,而且化为了实际行动。他们大到治国方略,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都表示:一定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系民众,为了百姓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万世德满怀深情地说:“王兄,您在这里,治行得力,为民众办好事,办实事,惠及千家万户,深得民心,博得拥戴,政绩卓然,被上级官员所看重,擢拔入朝。我要向您学习,把您治理地方的好传统继续发扬下去,不负朝廷的重托,尽力报效国家!”
万世德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使王汝训深受感动。他饱含深情、热泪盈眶地说:“世德,我的挚友,你的一番豪言壮语对我是最好的激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国家献策,为民族出力,干一番事业,建一番功业!更要光宗耀祖,不负平生所学,不枉为人一场。”
万世德也两眼泪汪,不住点头称是。二人均是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人物,他们在家庭是孝子贤孙,为国家是忠臣良将。后来他们果然不负众望,治行风采,政绩卓异,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同为匡扶社稷、定国安邦的朝廷重臣名臣。
元城县是万世德第二次任知县的地方,也是万世德在最基层的县份大展宏图、大显身手,干出不平凡业绩并深受民众拥戴的地方。
元城县的历史沿革: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置魏郡(治所在今大名县东北),并建元城县,县境属魏郡,即魏州。明朝,元城县治与大名县、大名府治同城同廓,即今河北大名城区。县地理位置东与山东冠县、莘县毗邻,南与大名相连,西与魏县交界,西北与广平县为邻,北与馆陶县接壤。明朝大名府辖元城县、魏县、大名县等。民国三年,元成县并入今河北大名县。
明元城县人、辽东苑马寺卿吴道明所撰《元城侯邱泽万公碑记》:
元风朴陋,褊鄙冲罢,穷苦民不知其上久矣。载在郡乘、传之口碑仅华、曹二公,固未有祠也。上下千有余载,凡今在其间欤,而心存百姓、加志穷民者不知其有几,而民之所祠者止于如是,则继此者不益难乎?惟我万公,功德之隆,迥出寻常,是以得民之深,民乐得而祠也。
碑文中说:元城民风质朴无华,条件艰苦,民众安居朴陋,规制狭隘,人文凋敝,虽处冀、鲁、豫三省冲要处,却为边远穷困地方。其千余年来记载县志中、传之口碑中只有华、曹二公的惠民德政,但没有建祠庙供奉。只有世德万公,为民办好事、实事,元城百姓深受其惠,交口赞誉。其泽被社稷、功荫大众、迥乎寻常的功德,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故民众乐意为万公建生祠而常年奉祀。
(二)削除奸弊
元城在明代隶属大名府,与该府同治一城,为畿辅大邑、交通冲藩、人烟稠密的繁要地带,故奸弊丛生,特别是里甲长鱼肉乡民、胥吏夤缘内外为奸,豪强欺行霸市,横行乡里。本来乡村农民常年累月的辛劳,收入低微,这样再受到刁痞恶霸的侵害,无异于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万世德一上任,就微服私访,从城市到乡村,逐一查访,体察民苦,了解民情,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按部就班,依次处理积攒的弊习陋规,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他首先从“里甲供应渔肉小民”的奸弊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说到“里甲”制度,为明代的社会基层组织,城市中的里又称坊,近城者则称厢,每里民户为110户。洪武三年(1370)开始在江南个别地区实行,十四年推行于全国城乡。一里之中多推丁粮较多的十户为里长,其余百户分为十甲,甲设甲首。里长对上级官府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本里民户丁产的消长变化,监督民户生产事宜,调理里内民事刑事纠纷,并以丁粮和财产多寡为序,按赋役黄册排年应役。甲长对里长负责,落实里长布置的工作任务,管理好一甲内十户人家的事务。里甲正役主要项目是:
一、征收税粮。税粮包括夏税和秋粮,分别在夏秋两季依地亩由里甲负责催收。若里甲有逃亡人户,税粮照征,由里甲赔纳。
二、办运上贡物料。历代沿袭,各地方以其物产上贡。明朝天子玉食、军国所需等物料皆责之里甲,科派民间。如遇派纳的物料非本地所产,里甲民户必须出银购买供办。
三、支应官府的公用,一些地方衙门中的皂隶、禁子、库子、斗级等均出自里甲,官员们的生活用具,学校生员的用项,乡官的年例礼物、夫役,地方上的乡饮酒礼费用,送生员赴考的路费,为进士和节妇建立牌坊,馈送过往官员,支应驿夫铺陈酒食,甚至刑场上杀人用的木桩石灰,也由民人备办。
里甲长在执行第三条“支应官府公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弊端,里长、甲长额外索取,以一科十,中饱私囊,比比皆是。更由于里长“放富差贫”,导致徭役严重不均。当时的元城县里甲长,尤其在县衙门发放赈灾物资以及一切摊派当中,趁机克扣,敛取多收,鱼肉百姓,甚至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民众受其宰割,苦不堪言。访查得实后,万世德首出安民告示:
肃清地方弊端布告
为申严奸弊丛生乱象之禁,以安百姓,以靖地方。照得劳苦百姓,肩挑背背,辛苦备至,收入微薄。雇工佣子,更是挨骂受辱,屡事艰辛,屡遭磨折,所得无几。再加有等豪强恶霸,仗势横行,为害乡里,鱼肉百姓,科敛索取,虚立名目,巧取豪夺,百姓苦不堪言。为正其风俗,整顿吏治,铲除不法,特约法三章:
其一、有等不肖里甲长,不择手段科敛、鱼肉乡民者,一经告发查实,轻者撤职,罚其劳役;重者杖责,甚至关其牢狱,依法惩办。
其二、有等胥吏,夤缘攀附,拉拢关系,投机钻营,徇私舞弊,欺男霸女,横行乡里者,一经举报核准,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轻饶。
其三、有等无赖歹徒,在街衢闹市欺行霸市,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破坏经济秩序,一经联名上告,经由本县核准,捉拿关押,或发配边远村庄,从事劳作,与农人一起耕耘田间,并限制活动。有等里甲地保,一同徇隐,不据实首告拿获,一经发现者,定将痛罚痛处,决不宽贷!
至于生员学子为四民之首,宜奉公守法自重,言行举止,堪称楷模。作奸犯科之徒,不顾身家性命,荡检逾闲,一旦暴露,身败名裂。本县亦崇文重道,不为自暴自弃者姑息迁就也。各宜遵行,视为条例。
特示
元城知县 万世德
告示一出,万民欢欣,以为云开雾散,雨过天晴。部分民众主动揭发里甲长克扣挪用救灾物资发不到百姓手中,甚至据为己有,还揭露了部分里甲长在摊派费用时,加大筹码,从中渔利。万世德在微服私访时访知:不法之徒夤缘攀附,内外勾结,假公济私,贪污腐败;商贸市场中的不法之徒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祸害百姓;闹市刁民欺侮良善,欺侮乡民,扰乱社会秩序,以及其它弊端。
万世德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该罢的罢,该抓的抓,该杀的杀,治乱用重典,虽刑法严峻,但只对不法分子,从来没有牵涉到无辜百姓。经过一个时期的整顿,元城社会秩序明显好转,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然后,万公抽出部分公用资金,带领衙门官吏下到乡村慰问贫困百姓,抚恤孤苦老人,还修葺文庙,兴办县学、社学,定期到学校听教师的讲课,检查生员作业,听取生员思想汇报。他多次在朔、望日内,讲述《明洪武帝颁行卧碑》条例内容,以及明嘉靖帝《钦颁敬一箴序碑》内容,灌输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君爱国的思想。万公赋性聪明,侃侃而讲,见解深刻,师生洗耳恭听,俯首称是,心服口服,认为此年青的县老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一位真正的名儒大吏。
万公勤政爱民,每天处理千头万绪的事务到深夜才睡觉休息。他多才多艺,在繁忙的政务当中,利用余暇空闲,拉二胡,弹琵琶,作乐府杂曲歌辞《大道曲》。其作为,乡民感念,传颂不已。《元城侯邱泽万公碑记》载:
元附邑冲扰,奸弊丛生。公下车悉次第处分,良法种种可继。始罢里甲供应渔肉小民,始革胥役夤缘内外为奸,始平物价不得勒削白望,始禁市衢乡民欺害善良。性若至和,而不畏强御;法虽至严,未伤及无辜。恤孤则亲问疾苦,劝学则朔、望讲课。事如不已,每至夜分不息政。稍有暇,即鸣琴以自娱。此则,乡民之所以称而感念者如此。
万公在短期内削奸弊,平物价,惩恶霸,恤孤贫,兴学校,善政难以悉数。
(三)治理河患
万世德在元城县施行德政,口碑很好,深得民心。他气量深宏,性格宽和,喜怒不形于色,但是他和而不弱,不畏强暴,所制定地方法令规章制度,惩治了豪强恶霸,维护了无辜平民的利益。接着,他又在任上办了两件深得人心、有益民众的大事:一、治理了为害一方的漳河、卫河,二、革新了“马政”制度。据《元城侯邱泽万公碑记》载:
愚独以为,公之有功于民而祠者,又莫大于马政、治河二役,何者?漳、卫二河迁徙无常,元、魏、大名,世受其害。公始建干河、支河之议,分疏四派,而三县之民拯溺矣。
元城县在明朝为朝廷直辖地区的县份,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坐落于华北大平原南端,属黄河冲积平原黑龙港流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最高仅为49米。漳河、卫河、马颊河三条河流横贯全境,全县地势平坦,适合种植花生、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
境内漳河,分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支。清漳东源发源于太行山区山西昔阳县漳漕村山麓,东南流至左权县(古为辽县)下交漳村与清漳西源河相汇,长104公里;西源,古称潦水、潦阳水、西漳水,发源于和顺县八赋岭人头山下,南流入左权县西北至东南经全境,在粟城乡下交漳村与东源河汇合,长101公里。东、西两源汇流后称清漳河,因流域内植被较多,河水较清而得名。又南流麻田镇进入黎城县,在东北端进入河北涉县,流至西南边界的合漳村汇浊漳河,东流磁县、临漳、魏县、元城、大名等县,在馆陶县与大名县的交界处并入卫河。
漳河在观台(今河北磁县观台镇)以上段,两岸地势陡峭,河谷狭窄,水流曲折迂回,其间,有赤壁、候壁、天桥段等处天然跌障。河道出观台后进入丘陵地区,至馆陶县徐万仓处与卫河汇流后入卫运河。漳河是一条游荡型河道,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从明朝初期至后来的民国年间,“迁徙无常”,较大改道有50次之多,决口次数则数不胜数。元、魏、大名三县,“世受其害”。每当山洪暴发,漳、卫河溢涨,无故改道,冲毁农田,冲毁房屋,泛滥成灾,民众苦不堪言。
卫河,春秋时因卫地得名,是由古代的白沟、永济渠、御河演变而来,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安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馆陶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再流经山东临清入南运河,至天津入海河。以卫河为界,卫西为漳河冲积扇的边缘,土质粘重。卫东是由黄河冲积物形成的,土质以沙为主。元城县因系河流冲积平原,所以大平小不平,地貌复杂。但平原是构成元城地貌的主体,占总面积的90%以上。
万世德了解到民众所言世受漳河、卫河泛滥之害的详情后,决心根治河患,造福民众。他带领县衙官员与地方乡绅以及懂水利的人士,亲自到漳河、卫河周围勘察地形,了解河害泛滥的规律,寻求治理的良策。
最后,万世德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决定在北部馆陶县与元城县交界处的漳河、卫河结合部的上游,与其它季节性河流的汇合处再挖一条主干流,即由两条以上大小不等的河流以不同形式汇合,构成一个主河道体系,为此河道体系中级别最高的河流。
方案确定后,万世德动员全县民众开挖、浚疏主河道。参与者有专门长期做工的人员,又有农闲时投工的大量劳力。为保障工程顺利完成,万世德贴出告示,晓谕县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衙门人员义务投工。全民总动员,改造漳卫河,变害河为利河。
在万公亲自倡导督促指挥下,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昼夜奋战,成功地建成了上游主干流。然后又指挥民众顺势建成不同方向分流水派与泄洪的四条支流,即将主干流的水分四脉朝四个方向缓缓流去。这样既缓解了漳、卫河交界处的压力,又变害河为利河,浇园灌田。
经过治理,每当遇山洪甚至是特大山洪河水暴涨的时候,滚滚洪流通过这四条支流河驯服地分解出去,不至于像以前一样河水乱溢而改道造成危害。平素春夏两季,四条支河在县境内均匀地分布,灌溉良田,使得元城粮丰菜收。万世德整治河患举措,不仅使得元城一县受益,还使魏县、大名的民众也从灾害中走了出来,史称“三县之民拯溺矣”。万世德心系民众,德政施行,动员元城百姓完成了一件利益民生的重大工程,做了一件世代称颂的大好事,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
(四)肃清马政腐败
万世德赢得元城人民爱戴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减轻人民负担、治理元城县“马政”当中的弊端。国家马政,关系到军国大计而为历朝历代所重视,马与军事相联,马的数量是国家富强的象征,因而亦为朱明王朝所高度重视。明朝的马政制度有着严密的运行体制,负责马政事务的机构有太仆寺、行太仆寺以及苑马寺,且总于兵部。当然,皇室之马由御马监负责,太仆寺与兵部也不得过问。马政事务十分繁多,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也十分复杂,俵马制度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俵马制度正式确立于正统十四年(1449),主要是指明政府将官马散于民间牧养并定期验收马驹及原有马匹,同时对检验合格的马匹进行印俵以备操练。俵马制度主要是解决明政府战马所需,减少政府在购买马匹、饲养马匹等马政事务方面的开销。
官马,按明政府制度散养于民间后,民户若不能按官方的规定缴纳数量及质量均符合条件的马匹,就要依例买补或赔偿。民养官马是俵马制度的一部分,明政府对民户所养的马匹定期勘验,如有倒失、瘦损情况,民户要赔补,并且定期缴纳规定数量的马驹。明初规定种马每匹每年产驹一匹,洪熙元年(1425)改为种马每匹两年产驹一匹,未能如期如数上缴者依例受罚。马户承担养马责任后不能尽力于农业生产,若有马匹折损,马户则要承担巨大的赔补压力。除此之外,“法司赃罚官马,其良马多为豪权减价买去,老病者乃寄养于民,至倒死亦要追赔……”[]马户在毫不知情时负担愈加加重,为了尽量避免马匹折损,马户除精心饲养之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兽医知识以备不时之急。明朝,马户“马死至破产鬻子以偿”[]的事情时有发生。除此之外,马户还时常因缺少草料而烦恼。因灾荒之年歉收而缺少草料时,马户需要自行解决或向官府借草料。最要害的原因是,牧马草场被豪强恶霸所占据,百姓无处放养官马,即使是自己的驴、骡也无处放养。在沉重不堪的负担之下,马户进行了反抗甚至发生了拒养官马的事件。当时,散养于元城县民间的马匹也存在类似问题。
据《元城侯邱泽万公碑记》载:“征马起俵,脱有疾患倒死者,赔偿类多倾家。公始建均值、均补之法,而株累之民保全矣。”文中“征马起俵”,是国家将征集的马匹散发给民户生产、喂养,过一定时期后再由民户将马解送指定地点,由官府验收。俵养,俵,指分给,把官马分派给民户饲养。万世德任职元城县时,因遭受荒年灾歉,原来的牧草绿坡变为荒山秃坡,被分配给的官马无放养处,加之粮食歉收,料豆不足,马匹瘦弱,验收不过关;或有患病倒死者,按照当时的制度由养马民户赔偿,本来受灾受患的民众已经苦累不堪,再叫民户包赔,无疑是雪上加霜,许多民户因为赔偿而倾家荡产。碑记称其为养马户受其株累,即株连牵累,为害甚深。
万世德深入民间,根据群众的诉说,以及自己的调查研究,认为上述养马户株连牵累的赔偿,是导致民众贫困的一个致命原因。万世德作为一方的父母官,在朝廷尚未有新政策改变此种状况的形势下,暗下决心,要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割除这一弊端。万世德首先号召全县农民大力开垦荒地,广种苜蓿,拓宽放牧基地。于是,全县农民马上行动起来,填沟造田,掏挖荒坡,经过一个时期的奋战,开垦土地三万亩,种上了苜蓿。后来使牧养不足的马户得到充足的草坡、苜蓿田,喂养马匹,把营养不良瘦弱的马匹喂养得膘肥体壮。
然后,万世德又在元城首先设立了管理与鉴别、验收马匹的机构,并制定了一整套管理马政的规章制度,要求管理人员公正无私、客观准确地鉴别验收民间马匹,如有徇私舞弊者,定当严惩,决不宽宥!他反复酝酿思索论证,创建了“均值、均补之法”。在保证制度的前提下,将马匹验收的精确率,提高到最高限度,一旦民间有正常的疾病马匹倒死,经马政机构管理人员确认,按照“均值、均补之法”赔偿,即精确估算马匹价值,由县财政赔补一半,养马户负担一半。万公为民着想的举动,惠及一方,使民众深受感动,深得其利。《万公碑记》认为:“此诚法以义起,一方永赖者也。”
《万公碑记》又载:
使非切于爱民,讵至于此哉?凡此皆吾亲罹其害,而首被其泽者。愚不佞,承乏辽左,乡耆两督为记,直书所闻所见以归。公名世德,忠节世家,以胄子登辛未(隆庆五年,1571)进士,邱泽,其别号云。
此段意为,万公德政口碑,元城年高德劭的长者,几次督促邑人、辽东苑马寺卿吴道明,为万公撰写功德碑,以传千秋。元城民众又为万公建生祠,塑像,设立功德碑,长年奉祀,香火不断。
作者简介
卢银柱,山西偏关县人,1957年3月生,大专文化,原系偏关县志办公室资深编辑,现为偏关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忻州长城学会偏关分会副会长。至今编史修志、撰写文史30余年,著作:志书有《偏关县志》(合编)《偏关县军事志》《水泉村志》(合编);党史资料有《偏清支队战斗史》《中共偏关县组织史资料·第二卷》;文史资料有《忻州晋商史料·偏关卷》《偏关民俗文化·庙会时节》《偏关县南下北进干部资料集》;古籍古碑整理有《偏关志增订本》《三关志校注》(以上二书为中华书局出版)《偏关古碑文集校注》(北京燕山出版社),人物传记有《万世德传》(三晋出版社)。在《万里长城》《长城博物馆》《山西长城》等刊发表长城研究文章多篇。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