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系列介绍之十八

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系列介绍之十八                    ---省级非遗项目木偶戏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科   灵宝市非遗保护中心)

木偶戏简介

灵宝木偶戏又叫调戏儿,是灵宝木偶和灵宝道情的结合。三千多年前,老子在函谷关著《道德经》,被道徒们视为经典,后人将其经文用吟唱的形式广为流传,该形式为后来的道情戏奠定了基础。其后,有人结合木偶戏来演唱经文,发展成了木偶道情戏。清代后期,灵宝木偶、皮影和道情在当地广泛流传,三者实现了有机结合。20世纪7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发展到近3000个班团,年均演出近2万场次。2009年,灵宝木偶戏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灵宝木偶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艺术语言丰富,尤其突出的是使用黄河流域豫、陕、晋三省的民间方言,音乐唱腔多以道情、蒲剧和眉户为主,伴奏曲目多样,代表剧目有《烈女传》、《打登州》、《还魂带》等本戏,还有《八郎捎书》、《三娘教子》等折子戏。其唱腔有32个板式,伴奏乐器丰富多样,板胡、二胡、小锣、鼓应有尽有,既有各类文戏,又有善于表现激烈打斗场面的武戏,让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木偶戏以其灵巧的操纵技术、美妙的的音乐唱腔、丰富多彩的剧目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逢年过节,木偶戏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独领风骚。近年来,随着文化娱乐活动的多元化,灵宝木偶戏和其它地方剧种一样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如对民间技艺重视不够、演艺人才青黄不接、市场萎缩、观众锐减等众多原因,加上灵宝木偶戏在众多戏曲艺术中属于小剧种,其传播范围和受众人数非常有限,缺乏有益于传承和发展木偶戏的财政资源和较坚实的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束缚了灵宝木偶戏的发展。

“四五人千军万马,六七步穿州越国。”“两竿青竹歌前贤,方丈舞台砺后人。”灵宝木偶戏和其他地方特色戏剧一样,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期待着人们去挖掘和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