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辽国的盟约,要搞搞新意思

天圣九年(1031年)六月,辽国皇帝耶律隆绪死了。

耶律隆绪临死之时,遗诏太子宗真继位,他嘱咐宗真说,一定要信守同宋的盟约,不得毁约。宗真含泪受命。

宗真即位后,改元景福,尊耶律隆绪为圣宗。

七月,派遣使臣到宋报丧,宋廷派遣龙图阁待制孔道辅前往契丹庆贺、吊丧。宋、辽两国之间的关系仍然很好。

宋真宗皇帝去世,赵祯即位之时,契丹主也派使臣到汴梁祝贺、吊祭。两国真正体现了一种兄弟之邦的友谊。数十年来,宋、辽之间没有发生战祸。

但是,在此期间曾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尽管最终没有导致两国开战,但两国间的角力,倒是很有趣味,不得不提。

宗真逐渐长大了,人大了,心理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父皇临终时的遗嘱似乎也淡忘了。

庆历初年,他见国内无事,人口日增,国内的经济状况也不怎么好,而宋又在西边同西夏的元昊打得不可开交,他突然萌发了一种敲诈一下宋想法,夺取宋廷瓦桥关以南十县的土地。

契丹主宗真的动议,在群臣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以南院枢密使萧惠为首,他认为,大宋同西夏征战多年,已经是兵疲民敝,正是进攻宋的好机会。

另一种以北院枢密使萧李穆为首,他坚决反对南侵。他认为,契丹与宋订立盟约,两国多年互不开兵,现在突然兴兵伐宋,这是违背盟约。再说,即使开战,胜负也难料。

宗真不顾萧李穆等人的反对,决定采取行动,在宋那里捞一把。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他派遣南院宣慰使萧特末、翰林学士刘六符出使宋,要求宋归还关南的土地,并质问宋兴兵伐夏及在沿边以疏浚河道为名,征调大批民工,实际上是增加戍兵的理由。

契丹使臣来到汴梁后,宰相吕夷简奏请赵祯,命富弼为接待使,与中使官到郊外迎接契丹使臣。

萧特末等人推说身体有病,不肯下车行拜见之礼。

富弼见契丹使臣如此傲慢,非常愤怒,他说他也曾出使北方,当时也是卧病车中,听到契丹国主的命令,立即抱病下车行拜见之礼。想不到契丹使臣竟然如此狂妄,我朝天子派中使到这里来迎接你们,你们竟然托病不见,到底是没有见过世面,才作出有辱君命的事情。

萧特末自知失礼,连忙下车行拜见之礼。

富弼便将他们迎到驿馆,双方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谈话。萧特末见富弼襟怀坦白,便对富弼说明了来意。

并对富弼说,契丹主的要求,宋可从便从,不可从,可另外想办法,或增赔款,或许婚姻;只要搪塞得住,两国便可相安无事。

富弼把这次谈话的内容奏明了赵祯。

赵祯闻奏,立即传召宰相吕夷简,商量如何回答契丹使臣提出的要求。

吕夷简认为,西夏战祸未平,契丹乘机求地,明显是敲竹杠。割地肯定不行,但我们正在与西夏打仗,如果再与契丹开兵,很难同时应付两个战场。

来使萧特末透露,割地不成,可以和亲或给一笔钱也可,不如就从这两件事中选择一项来满足契丹人的要求。

赵祯也有这个意思,但他还没想好,派谁出使契丹。

吕夷简建议派富弼去,他说,富弼去年曾出使契丹,再次前往,可就是熟手,派他去,料想不至于有辱君命。

赵祯也觉得富弼去比较合适,便命富弼出使契丹,商谈解决契丹人提出的要求。

赵祯的诏令下达之后,文武百官都为富弼担忧,认为富弼此去,一定是凶多吉少。集贤院校理欧阳修引用唐颜真卿出使李希烈故事,奏请赵祯不要派富弼出这趟差。

唐颜真卿出使李希烈故事,指的是唐朝德宗年间,李希烈举兵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劝说李希烈投降,李希烈不但不听,反而还缢杀了颜真卿。

欧阳修的奏章被吕夷简扣压了,并没有送到赵祯的御案上。

一时间,群臣议论纷纷,都说吕夷简与富弼有嫌隙,举存富弼出使契丹,纯属陷害。

谁知富弼奉诏后,没有半点犹豫,欣然答应前往。

他知道此去定是凶多吉少,陛辞时对赵祯说,自古以来,主忧臣辱,臣此次出使契丹,并没有打算活着回来,此去谈判,除了增加钱帛外,绝不答应契丹人的其他要求。

赵祯闻言,也不禁动容,面授富弼为枢密直学士。赵祯此时除了升富弼的官职外,似乎没有其他办法来抚慰眼前这位忠臣。

富弼却说,国家有急事,臣子理当不辞劳苦,如果先受爵禄,倒好像是奔官爵去的。赵祯见富弼固辞拒受,也就没有再坚持,说了一些勉励的话。富弼便陛辞而去。

富弼出使契丹,还在路途行走的时候,契丹主又导演了一场好戏。他在两国边境的幽州、蓟州屯兵数十万,声言要发兵南下。

契丹人并不是真的要出兵攻打宋,而是虚张声势,增加他们的谈判筹码,意思是说,宋廷如果不能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他们随时都可以出兵南下。

契丹屯兵边境的情报很快传到了汴梁,赵祯马上将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开会,商讨对策。有人建议在洛阳筑城,吕夷简却说,与其在洛阳筑城,不如在大名建都,这样可以耀威河北,表现出一种御驾亲征的态势,对契丹人是一种威慑。

赵祯采纳了吕夷简的建议,改大名府为北京。并命王德用判定州,兼朔方三路都部署。王德用到任后,日夜操练兵马,并大张旗鼓地举行阅兵仪式。

宋的这些行动,很大程度上也是做给契丹人看的,意思是说,你契丹人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宋军也不是吃素的,只要你敢来,我们一定会好好招待。

宋、辽双方在暗暗较劲,比的是实力,比的是底气。

契丹主宗真得知宋军在北京操练兵马,有御驾亲征之意,有些不放心,派人到北京打探消息。契丹的探子潜入北京,见王德用部下人强马壮,军威雄壮,连忙返回契丹向宗真作了汇报。

契丹主宗真听了探子的报告,心中颇感不安。看来,宋廷君臣并没有被自己放出去的风声吓住。恰在此时,出使南朝的使臣回来了,并带来了南朝皇帝派来的使臣。

富弼抵达契丹,立即拜见了契丹主宗真,他毫不客气地质问,宋、辽两国自缔盟以来,父子继好,已经有四十余年,怎么突然要求南朝割地呢?

宗真认为,南朝关闭雁门关,增塘水,修城墙,招集民兵,是违约行为。北朝的大臣们都建议出兵南下,但他不想用兵,便派使臣前往南朝询问原因,并索关南故地,如果索地不得,他就要考虑出兵了。

富弼解释说,关闭雁门关,是为了防御西夏;增塘水,在南北通好以前就开始了的,现在不过是继续以往工作;城墙倒塌了,进行正常的维修,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招民兵,是因为老兵退伍回家种田去了,有人走了,空下来的位子必须有人补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算是违约。

宗真不顾富弼的解释,仍然坚持要南朝割还关南的土地。否则,他就依大臣们的建议,发兵南下,以武力解决问题。

富弼立即说契丹主是忘恩负义之人。当年澶渊一役,南朝占绝对优势,将士们力主将战争进行到底,南朝先帝如果听从将士们之言,恐怕北朝的将士没有多少能够活着回去了。但是,南朝先帝并没有这样做,为了南、北朝的百姓,同意了萧太后的请求,息兵谈判,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如今,北朝欲毁约再战,想是北朝的臣子,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就不管主子的祸福了。

宗真不理解富弼的意思。问北朝的臣子为什么不管主子的祸福。

富弼解释说,晋高祖欺天叛君,末帝昏乱,土地狭小,上下离叛,所以北朝进攻中原。然而,得到金币尽归臣下私有,国家耗费了无数的粮饷兵械,弄得府库一空。现在的南朝,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

说到这里,他反问道:“北朝想出兵南下,有必胜的把握吗?”

宗真犹豫再三,觉得富弼说得有理,但还是不甘心,认为关南的土地,本来就是他们的故土,应该归还给他们。

富弼说,晋把卢龙的地方送与契丹,周世宗复取关南的土地,这都是先代的事情,与本朝不相干的。如果都要求归还故地,那么幽、蓟实际上是南朝前代的土地,也要还给南朝。

宗真被问得无话可说,但也没有放弃要求。首次会谈,没有取得统一意见,但也没有翻脸。

第二天,宗真邀富弼一同去打猎,他坐在马上对富弼说:“我朝如果收回故地,与南朝和好的日子就可以持久,不然,今日纵然和好了,这个仗总有一天还是要打起来的。”

富弼说,北朝定要得地,当然是以得地为荣了。北朝既以得地为荣,那么南朝也必以失地为辱。他反问道:“南朝与北朝相约为兄弟之国,既然是兄弟之国,可使一荣一辱吗?”

宗真默然无语。富弼见宗真的语气不再那么强硬,进一步说,他出发时,皇上对他说,为祖宗守国,不敢以尺地与人。北朝想得到的,不过是钱财罢了,朕不忍两朝的百姓罹难兵祸,所以委曲求全,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钱币,取代土地。如果北朝定要索取关南十县,那就是欲以此为借口,有意毁约。澶渊盟誓,天地共鉴,北朝若执意毁约,挑起兵端,曲不在南朝。

宗真答应考虑一下再说。

打猎之后,刘六符找到富弼,说宗真听了他的荣辱论,很有感悟。土地的事,可以暂时搁置不谈,但许婚的要求,请南朝考虑。

富弼说,对于北朝来说,增加常年赔款肯定要比许婚好,因为许婚,一来容易产生嫌隙,二来我朝公主出嫁,送嫁妆不过是区区十万缗,还是一次性的。如果增加常年赔款,北朝可享无穷的利益。

刘六符将富弼的意见转告给宗真。宗真即召见富弼,命他还国取了誓约来。他再从这两件事中择定一件。

富弼返回汴梁,将与契丹主谈判的情况向赵祯作了汇报。

赵祯同意和亲与增款两事,由契丹主任选一件进行谈判。

并命富弼带上增款、和亲两项草拟的盟约再往契丹进行谈判,务求和议成功。

然后召见吕夷简,口授了和约的内容,叮嘱他办好后交由富弼。

富弼带上国书和随从人员再往契丹,临出发时,觉得有一件什么事没有做,心里总感到不踏实,但又想不起来是什么事。走到乐寿时,突然想起,他身为使者,竟然还没有看一眼国书,虽然国书的内容是皇上当着他的面口授的,但起草国书的人会不会出错呢?万一里面的内容与皇上的口授有出入,不仅他们这些人的性命不保,和谈也一定要失败。

他把自己的担心对副使张茂实说了,并取出国书两人同看。

富弼惊讶地发现,国书所写的,果然与皇上的口授有出入。他即命大家停止前进,就地休息,他自己立即返回京城。

富弼抵京时,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也顾不得这些,立即敲宫门求见。

赵祯得知富弼突然返回,知道一定有大事,立即召见。

富弼进宫后,说吕夷简有意陷害他,故意使国书的内容与陛下的口传不同,呈上国书请赵祯过目,并愤愤地说,自己死了事小,和谈不成,岂不是误了国家大事?

赵祯见国书的内容果然与自己的口授不同,立即召见晏殊,问是怎么回事。

晏殊与吕夷简的关系非常密切,连忙说,这不关吕宰相的事,可能是抄录的人写错了。

富弼当即指责晏殊是个奸臣,帮助吕夷简欺蒙皇上,并强烈要求赵祯追究责任。

按理说,篡改国书内容,有可能使宋、辽之间的谈判破裂,挑起两国的战争。吕夷简为了陷害他人,竟然弃国家利益于不顾,这可是灭九族的大罪。

谁知赵祯并没有追究下去的意思,劝说富弼以出使契丹谈判之事为重,暂时不要提追究谁的责任这件事。

富弼见赵祯要息事宁人,也不好再坚持,只得带上重新写好的国书出了京城。率领使团重新上路,谈判。

富弼到达契丹后,不提和亲,只就增加赔款之事提出与契丹主谈判。

宗真似乎是有意刁难,说南朝增加常年赔款,应将“赔款”改为“献款”。

富弼当然不同意,他说,两国相约,本来是南朝为兄,北朝为弟,没有兄献与弟的道理。

宗真却说,称“献”不可,那就改为“纳”。富弼还是不同意。

宗真仍坚持他的意见,说赔款既然可以增加,为何区区一个字就不可改呢?并威胁富弼说,如果为了一个字而引发了战争,到时可不要后悔。

富弼不卑不亢地说,宋廷为了不使南北的百姓生灵涂炭,才委曲求全地答应增加常年赔款,并不是害怕北朝,万一因此而引发战争,那就要看道理在哪一方。

宗真劝富弼不要太固执,说古时就有这样的先例。

富弼声色俱厉地说:“古时唯有唐高祖借兵突厥,当日赠遗粟帛,或称做献纳,但是后来颉利被唐太宗李世民活捉了,除此之外,哪里还有这个例呢?”

宗真知道富弼不会屈服,说他派人到汴梁去南朝皇帝商谈,于是留下增款誓约,派北院枢密副使耶律仁先和刘六符,持盟约与富弼一同赴汴梁,就献、纳二字进行谈判。

富弼回京之后,先求见赵祯,说为献、纳二个字双方争执不下,并说契丹主不过乘宋与西夏交战之机,乘机敲竹杠,想搞几个钱罢了。请赵祯不要答应契丹的无理要求。赵祯也同意富弼的意见。

后来,晏殊从中调解,竟然同意了契丹人的要求,同意将“赔”改用“纳”字。宋、辽两国再签订一新和约:宋每年向契丹增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契丹人敲竹杠,如愿以偿,宋廷拿钱买和平,保得宋、辽边境平安无事。

其实,契丹主宗真上无萧太后燕燕的雄才大略,下无耶律休哥的将才,富弼只是一个文人,据理力争,便煽灭了宗真的嚣张气焰,何必还要费那么多的钱财,低声下气地与他们讲和,其至连献、纳两个带有羞辱性的措辞也不能幸免。宋朝君臣的懦弱、宋朝国势的衰落,也就可见一斑了。

和议达成之后,赵祯再次命富弼为枢密直学士。

富弼恳切地说,增加赔款,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因为本朝正在征讨元昊,无暇与契丹人打仗,所以才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是有愧于朝廷,使朝廷被契丹人勒索了一大笔钱,有损国格,不敢受赏。

过了不久,赵祯又授富弼为枢密副使,富弼仍然固辞不受,并且上表,奏请赵祯卧薪尝胆,不忘修政。

赵祯赞叹富弼的忠心,改授他为资政殿学士。这也算是对有功之臣的一个交待。

(0)

相关推荐

  • 苏轼很有趣的一首诗,每一句都是劝慰之言,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公元1089年(宋哲宗元祐四年),时年54岁的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弟弟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八月份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在苏辙的心目中认为辽国属于卑事小国,出任使用臣受 ...

  • 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北宋.金联合攻打辽的盟约 .因为双方使节都由海上往返谈判,故名. 公元1115年(辽天祚帝天庆五年.金太祖收国元年.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朝.随后屡败辽兵.宋徽宗等认为辽有必 ...

  •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191

    第十一章 议和,议和 191节外生枝 庆历二年正月,赵祯得到一个消息:辽国屯兵边境,并派出使臣到宋朝进行外交交涉,声言要取回关南故地. 辽国摆出这种姿态,傻子都知道用意何在. 军事讹诈. 此时,辽国的 ...

  •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193

    193重熙增币 富弼回到京师后,赵祯听了非常高兴.无论联姻和增加岁币,都在他的可承受心理范围之内. 根据富弼带来的消息,赵祯决定趁热打铁,赶紧把和辽国议和事敲定下来.于是,在富弼的建议下,宋朝迅速炮制 ...

  • 寇准威胁宋朝使者,仅用一句话,为宋朝省了七十万岁币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对于割地赔款.和亲纳贡,在大多情况下会被人诟病,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就算是汉唐也曾多次用和亲来维系和平,面对困境,适当地妥协,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公元1004年 ...

  • 北宋历史【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国二十五年战争后缔结盟约

    北宋历史【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国二十五年战争后缔结盟约

  • 北宋与辽国、西夏三足鼎立,为什么没有被称为后三国时代?

    宋朝文化空前繁荣,有宋词,有程朱理学,唐宋八大家占了六家: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天下,从宋朝开国到灭亡未曾杀过一个士大夫:宋朝有无数忠臣义士,有杨家将,有包公案,历史上宋朝与汉朝.唐朝和明朝并列,宋朝更是 ...

  • 瓦桥关之战:北宋与辽国军事差距的最直观体现

    公元980年,北宋与辽国的首次大规模战争仍在持续.尽管前者在剑指幽州的高粱河战役中收获惨败,却在稍后的满城和雁门关两地挽回颜面.辽景宗耶律贤有鉴于此,决定在当年秋季亲御驾亲征,以便充分展示本国的强大武 ...

  • 瓦桥关之战:北宋与辽国军事差距的最直观体现

    点击加载图片 公元980年,北宋与辽国的首次大规模战争仍在持续.尽管前者在剑指幽州的高粱河战役中收获惨败,却在稍后的满城和雁门关两地挽回颜面.辽景宗耶律贤有鉴于此,决定在当年秋季亲御驾亲征,以便充分展 ...

  • 北宋对辽国和西夏的经济绞杀战

    北宋军事孱弱,屡战屡败,饱受辽国和西夏的欺凌,不得不靠缴纳"岁币"来换取苟且偷安.事实果真如此吗,反正很多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 如果这些史料能够穿越回去,落到辽国或者西夏人手中,他 ...

  • 北宋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到底是丧权辱国?还是平等和约?

    北宋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之所以被后世许多人视为丧权辱国,奇耻大辱. 并不在于根据条件规定,宋朝付给辽国的那点岁币钱款,区区30万银钱绢帛,相对于宋朝当时的岁入,确实九牛一毛,也不在于此战具体过程和战果 ...

  • 弹丸小国西夏为什么能多次击败北宋和辽国?

    文/江南晚来客 西夏是党项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王国政权,西夏的存在时间是公元1038年到公元1227年,享国一百八十九年. 西夏虽然存在时间较长,但是西夏的国土面积无疑是比较小的,跟当时其他几个并存 ...

  • 澶渊之盟后,辽国为何再也不进攻北宋,不是不想而是被北宋拖垮了

    1004年,辽国太后和皇帝亲率大军进攻北宋,在寇准的建议下北宋皇帝宋真宗亲征,最后两国打了个平手.1005年,辽国和北宋签订和约,由于是在澶渊郡签订的,所以叫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订之后,两国百年间几乎 ...

  • 西夏为何能抵御北宋百年?一幅地图揭开答案|回鹘|宋夏|契丹|辽国

    北宋时代,宋辽夏各政权并立,相互间的恩恩怨怨也多.但要论北宋最想灭掉的国家,却还不是占据燕云十六州的"弟弟"辽国,而是非西夏莫属. 公元十一世纪,西夏王朝一举占据河西走廊一带的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