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摇曳的风铃
《身边科学》杂志2008年10月刊发了pplong的博文“研究性学习高考试题赏析一例”
在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课。课堂的主题是制作能够叮当作响的风铃,几个教学的细节引起了我的思考。
细节一:教学环境的创设
走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室的上方悬挂的各种各样的风铃。微风吹来,这些风铃摇曳起来,姿态多样,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学生在课前,每人制作了一个纸风铃,材料不同,姿态各异。教师提供了铁架台,把这些风铃选挂在同学围坐的桌上,琳琅满目。
上课之前,全班同学集体歌唱《风铃》的歌曲,为教学的引入做了很好的铺垫。
感受:除了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主要的因素之外,课堂教学环境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环境创设的好,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所要探讨的问题情景之中,从中发现值得探索的话题,展开研究。
我们现在很多教师对教学环境的创设不够重视,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学校里没有可供教师布置教学环境的专用教室,不同的教师都在同一个班级中上课,每节课都要变换教学环境,教师根本来不及准备。要创设教学环境,可能要从现有的教学模式上做文章。在一些生源负担比较轻,教室比较空闲的学校,可以尝试让一个专题的教学有一个固定的教室;其它的学校也可以从个别学科做起,不断探索实践的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学科文化的建设。
细节二:我发现……
怎样让制作出来的风铃发出叮当作响的声音?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材料,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我对孩子们的探索过程很感兴趣,就走到学生们中间,观察他们是如何探索的。
有的孩子在风铃的下面挂了一个物体,来回摇动,希望风铃能够发出响声;有的学生在对所给的物品进行挑选;有的学生上去就选择了一堆比较好悬挂的物体,将他们一一挂在风铃上……。我走到一个小女孩的身边时,她又像自言自语又像和我说话似的讲了这样的一句话:“我发现要挂两个物体才能够让风铃发出响声来。”然后,就选了两个物体,将它们悬挂在风铃上,看看能够发出响声。看来她通过对别人的观察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感受:学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顿悟,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体验所得到的结果,学生记忆的最牢,而且持续探索的欲望强烈,对创造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前一段时间读书的过程中,曾经谈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群小孩子在玩沙。一个外国小朋友玩的很有耐心,他用小铲把沙装进漏斗,从笨拙到熟练,但是发现沙总也装不满。疑惑地观察了一阵漏斗之后,尝试用手指堵住漏斗底部的漏口,终于装满了一漏斗的沙子。在把漏斗里的沙子往瓶子里倒的时候,又发现从手指移开漏口到对准瓶口,沙已经漏的差不多了,加快速度也会漏去很多。多次的尝试之后,他突然意识到,把漏口直接对准瓶口,很快就装满了一瓶的沙子。小家伙非常开心,他的母亲也拍手表示鼓励。
另外一个中国的小朋友也在玩同样的内容。他一开始也是忙着拿起漏斗往里面装沙子,也同样是发现了沙子进漏斗之后都流了出来,所不同的是旁边的母亲一看沙子都漏光了,就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然后再灌沙子。孩子很快就装满了一瓶沙,但玩了一会之后就爬出沙坑找别的事去了,因为这个玩沙的过程被简化的没有什么意思了。
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总想给孩子铺平一条平坦的道路,让他不费力气地前行。但事实上很多知识和经验就是在这种曲曲折折、不断失败之中获得的。在玩沙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沙子、漏斗、瓶子各自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可以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在多次试误中感受成功。孩子玩的时间越长、经历的内容越多、他的体验就会越丰富。你帮孩子省略了这一探索的过程,就是剥夺了他体验、认识事物的环节,对孩子来说,最关键的环节让家长替着做掉了,剩下的事情是多么的无聊啊。
现在我们的教学,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让孩子们自主探究的活动设计的还是很多的,学生们学的也是很快乐的。但是到了初中和高中,绝大多数的学习活动都被教师简化成一系列应该记住的结论,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基本上没有感悟和体验的时空。为什么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兴趣,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很多老师抱怨说,现在的课时太少,讲都讲不完,再让学生体验,教学任务肯定完不成。其实老师不懂得体验的东西掌握的最牢,看上去初次学习花费的时间多了一些,但后面需要复习、巩固的时间就能节省很多。
细节三:发言者
因为这个小女孩的一段话,使我在课堂上非常关注她后续的学习。
学生探究之后,有一个教学环节是交流和分享。老师问怎样才能让风铃发出叮当的响声之后,很多学生踊跃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这个小女孩并没有举手,老师也没有关注这些不举手的孩子。
思考: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的孩子,往往可以获得很多表现自己的机会。那些不大举手或者举手不踊跃的孩子,往往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从老师的角度看,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就要关注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不能将眼光紧盯着那些举手的孩子,不能专门挑选那些能说会道的孩子,来保证教学秩序的井然。我在另外一节课中,看到一个孩子拼命举手,而老师似乎很不想让他发言,回来老师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了,就让这个孩子站起来说一下,这是我们才发现,这个孩子的口语表达很成问题,但他发言很能抓住要点,发言之后还特意回头和我微笑一下,对自己的表现给予了肯定。
从学生的角度看,喜欢举手发言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对这一问题有清晰认识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是不会、或者对这个问题没有认识。那个小女孩的话语告诉我们,她已经完全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留意他们的一言一行,从中发现问题,感受他们的创造力,并用恰当的方式让他们表达出来。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学额比较大的班级,难度很大。不过我认为,首先是教师要用心,用心的教师,总能从课堂中感受到很多微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