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为维护名誉杀死同伴 切腹其实源自华夏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切腹自杀是日本人独有的一种自戕习俗,起源于日本,但其实日本人连这个都是跟中国学的。

东周时期,卫懿公败于瞿人后被残杀。死后尸首不全,唯有肝脏还在。大臣弘演别国访问回来看到君主的残缺尸体,悲痛万分,于是切腹自杀,将自己的内脏取出,把主公的肝脏纳入腹中。用埋葬自己的方式来安葬卫懿公。弘演纳肝的事迹作为忠义典故被后世传诵。据此,中国古代典籍《吕氏春秋》或许是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切腹自杀的文献资料。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日本尚处于蛮荒原始的石器时代,所以,切腹自杀的方式是由中国传到了日本,并且影响了后来出现的武士阶层。此外,中国的《谢承后汉书》 《旧唐书》等典籍中均有切腹自杀事项的记载。

日本武士不是一开始就有切腹自杀的习俗,武士阶层也不是日本有史以来就存在的阶层。据史料记载,第一个切腹自杀的人是大盗藤原义(永祚元年989年)。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切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表示对官军的嘲笑与蔑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切腹自杀的武士是平安时期的武士源为朝。

武士对死的态度,向来被视为日本武士阶级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意识中最重要的部分。尤其《叶隐》中那句“所谓武士道,即死而已”的宣言,表明了作为武士,死是不可逃避的命运。武士身份特征规定了武士身份者必须保持自己的行为能获得自身或所属集团的认可,即名誉评价。实现和维护名誉,与武士身份同时存在;如果武士的行为被评价为耻辱,则意味着武士身份的资格丧失。

在战场上的生死瞬间,武士重名誉而轻生命。武士大将源义经在征战途中将弓箭掉进河里,部下都喊“丢掉吧”,源义经却冒着危险将弓箭捞上来。部下很不理解为何主君要冒生命危险打捞弓箭,源义经解释说: “如果敌人得到我的弓箭,就会用嘲笑的口吻说`看呀,这是源氏大将义经的弓箭'。所以为避免耻辱,难道不该冒险吗?”众部下闻之都非常感动。因为武士的盔甲和弓箭上都刻有名字,冒着被敌人杀死的危险也必须打捞自己的弓箭,真正目的是对自身和集团名誉极度珍惜。

作为武士就必须维护武士身份的名誉,否则其武士身份便会被否定。武士维护自身名誉的行为是急迫的,有时候显得不近情理。一名叫景正的武士在战场上被敌人的弓箭射中,仍然带伤作战,同伴想为他取下射进眼睛里的箭,便用脚踩他的脸要为他拔出箭,他却大怒拔出刀刺杀同伴。该武士大怒的原因在于,他认为自己的颜面被他人践踏便损伤了武士的尊严,损害了自身的名誉。名誉高于生命,宁可不被救助,也不能允许他人踩踏自己的颜面。在名誉与死之间,武士宁愿选择名誉而不逃避死亡。

“切腹”自杀是一种主动赴死的行为,是武士维护其作为武士身份名誉的极端手段。战国大名上杉谦信在领国内法律规定,武士如果犯有重罪将会被没收佩刀。而佩刀是其武士的身份象征,没收佩刀就等于宣布该人已不再拥有武士身份。来自武士集团对自身武士身份的否定,是最重大的耻辱的评价。因此,武士宁愿恳求主君将该刑罚换为允许自己切腹自杀。与生的耻辱比较,武士认为能够保留作为武士的名誉的死更有价值。武士对死的主动选择更符合传统的名誉评价标准。

“切腹”在战国时代后期以及江户时代,逐渐演化成为武士法律上的一种正式刑罚,因为幕藩体制既必须对行为不符合幕藩体制要求的武士身份者进行惩罚,又要最低限度地维护其作为武士身份的名誉,以维护作为“为政者”的武士集团的整体名誉。

“爱历史”一家专门用老照片讲述历史的网站,专注照片十余年。请记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