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如何辨别真假?
珐琅器是13世纪由陆路传入中国,在明代就有大量的掐丝珐琅产品出现。而一种叫做铜胎画珐琅的器物,则是由欧洲传教士或商人在清朝康熙年间从海上带入中国的。康熙皇帝对这些从遥远的法兰西运来的精美鲜亮的铜胎画珐琅器物非常爱。他邀请法国的画珐琅艺人进入内廷造办处,并要求他们传授画珐琅的技艺。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于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时就携带一批画珐琅器物作为赠礼。由于康熙时期铜料紧缺,康熙要求研制以瓷胎代替铜胎的画珐琅器。这项革新于康熙三十五年初试成功。雍正七年,另一项革新得以完成,那就是雍正时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珐琅彩料,并起用了顶 尖的宫廷画师和文人官吏绘图题诗。
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 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
珐琅彩瓷器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创烧的:先由宫廷御用画师出样稿,雍容华贵的珐琅彩由景德镇御窑瓷厂选用最 好的原料烧制素胎,选择上好的素胎然后送往紫禁城内“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宫廷画师来绘画、填彩,最 后入宫内彩炉烘烧。烧好后,送到京师由宫廷画师绘画,在宫中二次入窑烧成。珐琅彩原属清宫秘藏,由于是专为宫中烧制的御用品。
珐琅彩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 家身份的高 贵与荣华,是清代皇 室自用瓷器中最 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
据资料显示,由于当时的珐琅工艺由宫廷垄断,不管制作多少,全归皇宫所有。所以,人们就管它叫“宫庭艺术”。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珐琅器物多为礼器与精巧的皇 家用品。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 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由于珐琅彩所用的材料十分珍贵,在雍正之前主要靠国外引进,其显得细腻、清雅、端庄和浓重,而且胎壁非常薄,制作也很困难,但却“白璧无瑕”令人喜爱。珐琅彩的历史十分悠久,时至今日也还处于被世人推崇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