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放弃耶鲁校长职位后的人生之旅
【留美学子】 第1458期
教育精华 篇篇出彩
净土与纯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曾经
我与顶尖名校校长的缘份,可以追溯到1998年纽约召开的一次国际媒体论坛大会,当时美国名校史上华裔校长第一人、来自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田长霖校长做了会议的主题发言。
期间我跟田长霖教授有过一场推心置腹的坦诚对话,作为留美旅居的前辈,他赐予我人生的三点警示:
其一:如果要在美国争取权利,自我努力是首要,要通过自己的实力赢得尊重。
其二:注意,不要在白人圈里以华人的思维方式、在华人的圈子里以白人的思维方式,成为中不中洋不洋、找不到自我的人。
其三: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学会吸收中西文化中的精华,做最好的自己。
之后,我完成了近十位美国顶尖名校校长的系列采访,部分访谈内容收录在我出版的《因缘际会》和《名校之路》两本书中。
美国采访的名校校长包括:
200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办公室,采访的第18任校长夏皮罗教授 (Dr. Shapiro);
2008年走进西点军校总部,采访的西点第57任哈根贝克校长( Hagenbeck);
2000期间在耶鲁大学校园里,还先后采访了北大校长许智宏先生、北大副校长海闻教授。
此文
叙述的是最近一次采访,始于2019年3月25日的美国东海岸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走进耶鲁第20任校长贝诺·施密特教授(Dr. Benno Schmidt)位于曼哈顿的寓所,与他面对面进行了一次不同以往的访谈对话。
声明:本文【留美学子】独家辛苦原创,除非授权,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必究!
为何此次采访与以往有所不同?
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访谈的场景不一样,更是因为施密特教授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人生之旅选择常人不同的路,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
耶鲁大学第20任校长 施密特教授
1992年已经在耶鲁校长位置上做出一番成就、完成了6年的校长任期时,他突然对外宣布:“耶鲁校长的职位我不做了!”
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教育精英层一片哗然,媒体用“Uproar(骚动)”这个词来描述当时人们的反应。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此富有声望的施密特教授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是的,正如许多记者对他的提问中所述:“对于许多人来说,耶鲁校长是一个令人向往与梦想的位置,而且也是非常适合您的位置,您为何要放弃它?”
耶鲁大学
当大家获知他要去为平民教育服务时,记者又问:“为何决定去做大众平民教育?这样的选择,难道不会对您原本已经做得风生水起的高等教育事业上的声望,带来风险吗?”如今的施密特教授,又加入一所新学校 – 荟同学校(Whittle School and Studios)的建立,1992年至今,20多年已经过去,施密特教授当初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之前之后的故事是什么?
这就是陈屹视线为何要走进这位前耶鲁校长的世界,去挖掘他不为人知的故事之初心。
2019年3月25日应荟同学校的邀请,耶鲁前校长与本文作者陈屹视线进行了对话访谈(摄影纽约)
施密特教授的爷爷是一位靠体力工作养家糊口的人,他四处奔波,但家人生活依然拮据。更不幸的是,爷爷在他儿子、也就是施密特教授的父亲年仅12岁时就过世了,施密特教授并没有机会见过自己的爷爷。
奶奶学历不高,只能通过微薄的秘书收入抚养着孩子。尽管家境如此窘迫,奶奶对孩子仍不时提醒告诫: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做事!
生活的贫寒,让施密特的爸爸很小就开始出门打零工补给家用,同时,他自觉自愿地要求自己,一定要努力读书。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作为社会底层,来自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他,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了更大的世界。读书让他成为最优秀的学生,而这些优秀的肯定,给予了施密特爸爸人生更大的希望。
施密特爸爸有多优秀?
大学时代他就读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本科毕业后,他进入了法学院,无论本科还是法学院时代,他都是学校历史上保持最优异成绩毕业的学生,优异到他到了哈佛法学院来授课。
其实上面所述的轶事,仅仅是施密特教授父辈人生之路的开端,而真正的精彩还在后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施密特教授的父亲参军入伍来到前线。作为出生入死的战士,他表现得同样优秀,退役前,他已经晋升到上校军衔,荣获了许多勋章,其中包括 the Legion of Merit 和 Bronze Star Medal。
二战结束后,他回到美国。在他思索人生未来之路的时候,他收到了惠特尼(Whitney)先生,也是当时美国最富有的财团老板电话,诚意邀请施密特爸爸来为他工作!
似乎是从天而降的机会,不是吗?
然而,施密特爸爸从嘴里蹦出的第一句话:“我根本不懂如何经商啊!”言外之意,自己商场上没有任何经验,是不是找“错”了人?
惠特尼先生说:“我不是在找懂得经商的人为我工作,我需要的是懂得生活的人!”
就这样,施密特爸爸走进纽约商界,当初从学生开始、再进入学术界、然后成为军人,一贯优秀的他,这一次同样再证实了自己的实力。果不其然,第二年,施密特爸爸就成为惠特尼先生公司的合伙人。
终究本文不是写施密特爸爸的人生故事,陈屹视线是为施密特教授本人而来。然而,从施密特教授的父辈影子里,大家不难了解到施密特的家风。
确实,他的父母具备了高智商以及超人的工作能力,这些素质奠定了这个精英家庭的基础。然而,如何把这些优质的家风注入到儿女的血骨里,这个才是最最核心的关键,如何权衡这一点,也决定了是否富不过三代、还是家族可以基业长青!
回到主题,作为出生时嘴里含着银汤勺的富家精英子弟施密特教授,他的成长之路又是如何走过来的?他的父母又是如何唤起孩子的自推力呢?
施密特教授说他的父母都是学霸级的学生,对教育的重视是他们家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这么重视子女的教育,而他的妈妈爸爸从未带他们上过什么课外补习班,而是让孩子自己自发的去热爱读书,读许多的书。
他中学是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精英子弟学校 St. Bernard'sSchool 度过的;高中时代,他考入了美国最盛名的两所私立高中之一的艾赛特高中,另外一所名叫安多佛。在施密特教授回答我顶尖私立高中给予了他最重要的是什么之前,先分享了在他13岁的暑假里,完成的一件特立独行的“壮举”。
这里稍微讲述一下美国国情中的一个细节。美国法律规定,12岁之前的孩子,不能在没有成年人监护之下,独自活动。比如,不到12岁的孩子,放学后不能独自在家里、不能独自出门上学、不能独自行走在商场里等等。所以,施密特的父母有意等到他13岁时,为他安排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夏令营”活动。
对于大多数13岁孩子的暑假概念是什么?与家人旅游、自己可以尽情的玩、更可以睡懒觉、或者去上补习班….. 而13岁的施密特被父母安排的“夏令营”活动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他还没有意识到。
他被父母“送”到南方的一个工程队里,与其他工人们一起挖沟、埋管道,一路下来,途径了德克萨斯州、北卡、密西西比州等。
早晨7点上工,他5点就要爬起来,准备吃的。“有工钱吗?”陈屹视线不禁要问。
“ 有的,一小时1.4美元的工资,一天干10多个小时。”
请不要忘记,南方的盛夏可是烈日当头、酷热无比,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回到住处只求倒头睡觉,施密特教授真正品尝了何谓生活的滋味!
他来自美国极其富有的家庭,他可以唾手可得享受其他许多孩子们做梦都不敢想的舒适,他的同学伙伴都是不缺钱花的阔家子弟。而他的父母却从小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没有丝毫的娇惯,孩子们从小都要具备到外面打工挣钱的经历。
陈屹视线问施密特教授:“这个13岁的暑假,让您学习到了什么?”
这段经历让当时处于青春期的施密特教授强烈意识到了两点:
其一:他是无法靠体力劳动来生存的人,当然他对劳动者更加尊重。
其二:他未来的职业生涯,一定是 Learned Profession,也就是说,要
通过不断的学习、靠大脑思维来工作的。
著名的美国艾赛特高中
所以,当他进入远离曼哈顿的寄宿高中读书时,对需要自律自强的寄宿生活他从身心上已经准备就绪。想想,能作为学生,能坐在课堂上,接受最好的教育,能读到各种各样的书,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比起那些没日没夜在灼热的太阳底下干苦力的人来说,年轻时代的施密特,简直感觉到太幸福了!所以自己唯有珍惜和感恩!
寄宿高中里,他是校冰球队队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同时,在最顶尖的私立高中里,给他最大的收获,除了良好的综合教育之外,就是对于写作水准上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而一个人写作的好与坏,是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事业能否走更长远的关键。”施密特教授说。
“为什么是这样?”陈屹视线问。
能把自己读过的书、思索中的问题,条理清晰地写下来,需要缜密的静心打磨,写作训练,是学生时代在学业方面不可忽视的训练内容。
高中毕业后,施密特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耶鲁法学院;完成耶鲁法学院之后,他直接走入美国最高法院,为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沃伦工作,随后在美国司法部任职。
爸妈都是学霸的施密特教授,自己在学生时代的精英路上,也算得上是风调雨顺,不是吗?
其实这样的解释很肤浅,陈屹视线认为其真正内在起因,绝对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父母有多聪明、有过多少教育方法,而是他父母自身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所以让自己的孩子们,没有在优越的家庭背景下,娇生惯养,从小在真实的世界里,去自力更生地生活。通过这些艰辛而自强的磨练和洗礼,他的父母把施密特家族的家风,润物细无声地注入到自己孩子的血脉里。
话题转到职业生涯时,施密特教授想了想,好像发现了什么,突然对陈屹视线说:“其实给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沃伦工作,是我职业生涯里唯一一次自己正式申请的工作。”
这时联想起留学时,商学院课堂上教授给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情节大意是这样:几个年轻人听说有一座大山下面藏着钻石,长途跋涉来到这里,酷暑严寒他们一起挖了很长时间,除了挖出堆积如山的土和石头外,竟然没有一点钻石的影子,渐渐地大家失去了热情。后来,其他人全部放弃了他们的初心,最后只留下一个人继续孤独地坚守下去。就在其他人离开不久,再向下挖一米的地方,最后这位守望者,果真挖出了钻石。
人们常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而这个准备有时需要一个人的坚守与毅力,施密特教授职业生涯里,他一生永不言弃、不断战胜各种挑战,用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见证着一次再一次的“天赐”良机。
第一个从天而降的“受邀”
耶鲁法学院毕业后,施密特教授开始了他钟爱的、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办公室工作的经历,作为一位求知欲和工作能力都很强的年轻人,他的能力和潜力有目共睹,这里不需赘述。
没过几年,施密特教授收到了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电话,希望他来到位于纽约的哥大、美国顶尖的法学院给学生授课。考虑再三后,他欣然接受了这份邀请,因为施密特教授从小酷爱读书,回到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也是他人生新的尝试。
或者源于他的天资与激情,或者源于他的勤奋与能力,年仅29岁的他已经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不久他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院长。
美国著名学府哥伦比亚大学
第二次从天而降的“受邀”
这次他接到来自耶鲁的电话,希望他担任耶鲁校史上第20任大学校长。
从耶鲁本科到耶鲁法学院,施密特教授在耶鲁渡过了年轻时代最美好的时光,能够回到母校、在世界享有盛誉的名校做校长,这不仅是荣幸,也是荣誉,那一年的时间是1986年。
担任耶鲁校长后,各种挑战与艰辛接踵而来。当时最最棘手、而且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耶鲁校园许多大楼里的基础设施,已经常年没有被维修,破旧不堪,甚至可以说,到了一触即发的危险边缘。挽救修复耶鲁建筑,是呼唤也是使命。
施密特教授即刻投入到如何应对修缮措施的“战斗”中。在落实评估和维修计划的同时,最最重要的工作,他必须在第一时间里,从社会从校友圈里筹集到大量的捐款,以此来完成耶鲁史无前例、大规模的维修任务。
几年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施密特教授募集的捐款不仅让耶鲁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而且使他成为当时美国所有大学里,为本校募集到捐款额最高的校长。不仅如此,施密特教授的领袖风采与远见,在许多场合上都被呈现出来。
2000年受邀在《耶鲁与政府:美国的民主》论坛上发言,施密特教授坐在中间位置。
1988年受当时美国副总统老布什的邀请,作为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特教授,组织了一个美国大学校长代表团队,在白宫与副总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之后,在白宫前,他面对各大主流媒体做了总结发言。
“耶鲁以卓越的人文教育而驰名,可以举几个细节,谈谈您任校长时所做的一些改变吗?”陈屹视线问。
这里施密特教授分享了两个小细节。
此文前面提到,施密特教授本人对写作重要性的重视,所以,到了耶鲁之后,他对大学生的写作要求也很高,而且这个要求,要从大一开始训练。他对写作课程做了重大改变,比如在每个耶鲁宿舍学院里设立写作辅导员项目,确确实实地为学生提供完善写作提高的教学服务,这一制度,依然延续至今。
另外,美国历史上,有五位总统毕业于耶鲁:
乔治·布什、
比尔·克林顿、
乔治·小布什、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
施密特教授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一起
展示了耶鲁在人文教育上保持了自己的特质。随着社会的变迁,在施密特教授的提倡下,耶鲁建立了道德、政治和经济(EP&E: Ethics、Politics、Economics)跨学科的学习项目,这是以牛津大学 PP&E 计划为蓝本,综合跨界学科包括哲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和国际研究等,让学生们在一个更多元和大格局的背景下,反思知识体系。
第三个从天而降的“邀请”
这是一次最不着边际的邀请,甚至绝非是施密特教授所期待的邀请,而且因为这次邀请,导致了施密特教授放弃了耶鲁校长职位。这个决定,不仅震惊了美国学术界,而且对施密特教授后半生的职业生涯,可谓是里程碑式的转折!
一位先生来到施密特校长面前,他叫魏克礼,与施密特校长谈起了美国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正如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全国教育卓越委员会上提出的一项报告《处于危险之中的国家》所提出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份报告书是现代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处于危险之中的国家》报告
魏克礼先生与施密特校长的交流,使得施密特教授强烈意识到,美国大众教育的提供和改善是何等的重要!耶鲁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永远是最顶尖的优秀少数,而美国 70% - 80% 的大众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整个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
魏克礼先生谈起他的设想与如何改变现状的计划时,施密特校长表示认同观点,然而,作为耶鲁校长他本人,施密特自己绝对没有想过,他终将成为了与荟同学校领袖魏克礼先生一起为改变和促进大众教育事业的团队成员之一。
魏克礼先生 (Chris Whittle) 在荟同学校华盛顿发布会上的讲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番苦思冥想之后,施密特校长开始意识到,耶鲁就是耶鲁,无论前面的校长、他在任期间、还是未来接替他的校长,耶鲁始终是一所卓越的大学,这不会因为他的存在与不存在而产生特别的影响!但是,如果他加入到改变美国中小学教育环境的创新团队里,如果把自己对教育系统全方位的了解与认知,整合进改变计划之中,他可能为整个国家做出的贡献会更大!
首先他战胜了自己、再去挑战自己,为大众教育事业发挥自己的光与热的使命感,促使施密特教授最终做出放弃耶鲁校长职位的决定!那年是1992年。
不得不提的这次受邀
离开耶鲁校长的位置之后,施密特教授还是不断收到各种各样从天而降的“邀请”,而这里不得不提的这次受邀。
1998年5月6日,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任命施密特教授担任特别工作组主席,负责评估纽约城市大学长期存在的系统问题,一年后,即1999年6月7日,施密特教授与团队拿出了一份题为“机构漂流”的特别工作组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纽约市公立大学系统螺旋式下降的教育水准,施密特教授在巨大的反对声下顶着压力,发出了对纽约市立大学系统(CUNY)进行全面重组和改革的呼声。
近年施密特教授荣获美国校董和校友理事会颁发的第六届年度菲利普·梅里尔奖,表彰他为博雅教育做出的卓越贡献。
“再回到您放弃耶鲁校长职位的那一刻,可否回忆一下,是什么样的事件,触动了您开创另外一片原本不属于您的职业轨迹?”陈屹视线问。
施密特教授沉思了几秒钟,然后讲述了诺贝尔经济获奖者、芝加哥大学经济教授哈耶克的著作,是哈耶克的思想,给他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让他最终决定站在更大的格局和纬度上,为大众教育做出改革与服务。
芝加哥大学诞生了无数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
早年陈屹视线采访的数位美国顶尖大学校长,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在向世人展示校长背后的这所名校的内涵与特质,而这一次面对面与前耶鲁校长施密特教授的对话,更多地,希望打开校长背后的世界,揭示他作为一位教育家,从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里,自我觉醒与超越的心路历程。
“施密特教授,作为大学校长,您每年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陈屹视线说。
他会意的点了点头,“是的,我永远都会把责任和使命融入到演讲中,耶鲁人走向世界,要去为改变这个世界而服务!”
而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感,是施密特教授时刻铭记的初心。2014年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施密特对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而管理机构却不作为的现象,提出了警示,同时,他还对校董们直言不讳地提出,我们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来捐款 ...... 多的关注点要放在如何提高真正的教育水准和对社会服务的促进,他号召校董们站出来,一起承担起我们更多的责任。这份题目为 “新时代治理”,却被媒体注解为 “施密特报告”,言外之意,这是施密特教授的风格,提出反思,同时把想法付诸于行动。
在采访之前与之后查阅大量施密特教授的文献资料中,令陈屹视线感受最深的是,作为精英富二代,施密特教授就是一个敢想、敢言、敢做、敢担当的强者!他从小教育的起跑线虽然来自高起点,但是,他没有沉湎于表面的声誉与成就,而是一次再一次地重新审视自己,回望世界,然后超越个人的小我,用实际行动为这个世界服务。
访谈结束时,施密特教授告诉我,他1964年在耶鲁读法学院时,就来过中国,他非常了解中国学生的优秀。在他眼里,中国学生从小受到严格的基础教育,掌握的知识很多,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然而,如何在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提出质疑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他强调,世界在改变,高科技突飞猛进,而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许多还保持着传统的方式,这一切需要改变!而改变要从中小学做起,而且,这一切不能局限在当地的一所学校、一间教室里,而是如何把全世界的教育优势整合起来。
作者联想到自己的一双儿女也是从美国顶尖私立寄宿高中进入美国名校,今天他们已经在世界顶尖的高科技公司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陈屹视线记录美国教育已20多年。对于当今,美国教育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对于施密特教授为大众教育在做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他与众不同的思索与远见?以及他付之实践的蓝图?还有许多问题,无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美国教育领域的资深作家,陈屹视线还有许多困惑和疑问,等待着施密特教授一一解答……
(荟同学校,智慧树)
本文作者陈屹视线非常幸运受荟同学校邀请,将在4月13日上午的北京千禧大酒店、4月14日下午的上海新天地朗廷酒店,作为嘉宾参与到荟同学校分享会·暨耶鲁大学前校长中国行活动”。荟同学校顾问委员会联合主席施密特教授及荟同学校老师和领导将分享创立世界荟同教育体系,如何汇集的世界最前沿的教育资源和成果。
论坛上,陈屹视线将访谈荟同学校顾问委员会联合主席、耶鲁前校长施密特教授,让更多的国人亲身聆听到他的现场分享,也是他对当今全世界教育中都在面临的挑战与创新之际,新的理解与发现。
中国77级大学生,留美旅居30余年。【陈屹视线】 1999 年伊始于《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周刊》开设近 10 年专栏,已在主流媒体发表数百万字纪实作品,出版 7 本畅销书,中信出版社最新力作:《名校之路 - 30年教育心经 揭示留学陷阱与误区》。2014 年创办【留美学子】公众号,一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纯粹教育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