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826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家是什么?
家是一个完全可以放松自己的地方,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
一个家的幸福,离不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努力,想要提升家庭幸福感,人们要做的,可能就是从最简单的小事开始。
“有仪式感的人生,才让我们切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国外有一位爸爸,15年来,他每年都会和女儿在纽约街头的同一个地方摆同一个姿势拍照。从小婴儿到快抱不动的大姑娘,15张照片,见证了女儿的成长。
这就是仪式感的魅力,把平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仪式感虽然看起来只是表面的形式,但在无形中给了一个家庭许多珍贵的回忆。
拿过节来说,从前,孩子们最期待的除了生日就是过年,新衣服、压岁钱,体现的不仅是亲情的温暖,也代表着自己在家中是被重视、被爱着的。
但是现在我们一提过年,往往都会加一句:年味越来越淡了。
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再重视仪式了,有的人嫌路远,过年干脆不回家;有的人嫌办年货麻烦,干脆一切从简;有的人觉得准备年夜饭太累,干脆在饭店搓一顿......
仪式感少了,年味就淡了,幸福感也不如以前来得浓烈。
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感,有时候真的不能嫌麻烦。
中国人是不擅长直接表达爱的,仪式感却给了我们另一种表达爱的机会。
而且生活里的仪式感并不需要多少物质做基础,一束花、一顿精致的午餐、一份小礼物、一个晚安吻、.一个拥抱......都能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她的爱。
我们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就藏在这一件件有仪式感的小事里。
几年前,有一个公益短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共享爸爸的故事。
男主人公叫威廉,在一家叫做“共享爸爸”的公司工作了三年。
他当过两百多次别人家孩子的“爸爸”,执行陪伴孩子的任务。
等到威廉儿子生日的那天,他忙于工作,没时间陪自己的儿子,于是妻子也租了一个共享爸爸,陪儿子一起过生日。
妻子租来的那位共享爸爸正是威廉的同事,他很专业地完成了陪伴任务,儿子的生日过得很开心。
威廉回家后,从窗外看着幸福的“一家人”,百感交集。
那天之后,威廉就换掉了工作,他猛然发现:
“在这个时代,什么都能共享。但对家人的爱,只能定制。”
当你因为工作而错过对家人的陪伴,损失的爱与幸福是金钱买不回来的。
工作和家庭并不是一对矛盾,高质量的陪伴,不需要大把的时间,每周抽时间陪家人吃饭、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周末抽出时间去野营、逛书店......
一家人坐在一起聊着生活的琐事,其实就是幸福离我们最近的时候。
陪伴从不会对幸福说谎。只要足够真诚,足够用心,家人就很容易满足。
家庭,永远是最值得你花时间的存在
身边一位朋友,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就像把坏心情扔掉一般。在他看来,整理和打扫是一种解压方式,每次看着小小的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单纯地感觉到幸福和满足。他们夫妻俩都不爱整理,桌上随处摆放着杂物、零食袋以及没喝完的饮料瓶,沙发上堆满了衣服,我们去他家做客,连坐得地方都要收拾半天。房间无序和混乱,一家四口挤在狭小的空间更加显得黯淡,小孩喜欢磨蹭拖延,大人动不动生气,夫妻二人时常抱怨生活的压力和不容易。事实上,他们所处的环境,也为生活注入了满满的负能量。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舛田光洋在《扫除力》一书中也提醒我们:把塞满了东西、积满了污垢的房间打扫干净,就能把房间里的负能量都赶出去,她拿玄关做比喻:回家之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玄关。人往往是带着压力回家, 如果玄关脏乱,就会加剧这种压力。干净的环境,会让人更有工作的欲望和生活的动力。一个无序杂乱的生活环境,会让你的家庭生活看起来更加糟糕。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在家庭里,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渴望被家人及时回应,看见。
很多家庭为什么矛盾层出不穷,就是少了一份理解和回应。
网上有一句话说:“比我爱你更让人有安全感的表达方式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孩子指着刚刚完成的积木:“妈妈,你看!”他希望妈妈能蹲下来回应自己:妻子一天都在大扫除,累得水都没喝上一口,她希望下班回家的丈夫能体谅自己:“今天真是辛苦你了,今晚你就别做饭了,太累了,咱们出去吃!”这些简单的回应,代表着:我看见了你,看见了你的需求,看见了你的不容易。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里,最不陌生的一句话是:“我活这一辈子,就为了孩子。”看似无私的爱,其实也非常残忍,他们放弃了自己独立的人生,把希望和幸福全都倾注孩子和家庭身上,却鲜少关注自己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的是压力,父母感受到则是一腔爱意不被理解的委屈,最后怨气就会笼罩在整个家庭里。所以,想要家庭幸福,我们也要花点时间放在自己身上,毕竟,你自己本身状态不好,是很难有好心情来对待家人的。至于怎么做,也很简单——在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去发现真正让自己喜欢并产生愉悦感的事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幸福四要素,其中最后的一个要素是:愉悦的感觉。当我们喜欢某件事情并付出行动时,自然而然会产生愉悦的感觉。比如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和许久不见的朋友见面、一场计划依旧的旅行......养育孩子再忙、工作再累,我们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时间去寻找这样的愉悦时刻,给自己喘息的机会。家是一个整体,只有每一个成员都幸福,才能被称之为幸福的家庭。把你自己的日子过好,活得健康又快乐,对你的家人来说,也是一种深远的爱。生活中,最让你感到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我们将在本文留言中随机选取一位粉丝朋友,送上公众号五周年精选文集《亮见》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