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从拳架里找东西

一些同门练习孙氏拳多年,但是感觉没有从中找到让自己特别满意的东西,于是总想从别的门派的一些所谓的“高人”那里寻求点儿什么,期望有它山之石的功效。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我个人的体会,这种做法有时候是绕远,其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孙氏拳的架子里找东西,比如: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单换掌、双换掌、懒扎衣和开合手。我认为这八个式子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在神、气、意、劲、法诸方面都可以让人不断进步、不断发现、不断提升,可以说是研习拳学的金刚钻。遗憾的是一些人扔了这些金刚钻,到处去捡碎玻璃。这种现象颇为普遍。盖因他们对这些基本功没有真正掌握,他们的老师不知是什么原因,没有把这些基本功的规矩、道理给他们讲明白。如同学物理,老师虽然把某个定律告诉了你,但没有把这个定律讲明白,你还是不会用,你总觉得例题比定律管用,其实最根本的是把定律搞明白,才能收一通百通之效。学拳也是这个道理,没有把基本功的道理搞明白,学其它的任何东西都是绕远,甚至是隔靴搔痒。比如一些人追求发力,发力的道理都是内开外合,站三体式就要站出这个状态。如何做到外合?最起码的是三尖相照。如何做到内开?则有一系列的要求,这些要求很多人并不能知全。这还仅仅是静的状态。动则要内外协同,对应点之间更加清晰,对这些内外的对应点,很多人更是如坠五里雾。所以,你认为自己会站三体式,掌握了劈拳、崩拳,其实还差得很远。支燮堂先生一个劈拳,每天要练两千次,中间还要停下来,不断地慢慢体味,说明人家真正练进去了,体味到了拳里面、身体里面的东西。所以人家不用到处寻找它山之石。它山之石,终究是石,真正的宝贝,还是本山之玉。如上面提到的劈拳,劈拳里有束展,有浑圆,对应点找不到,这些内容就出不来,打出来的劲就要大打折扣。再如开合手也是如此,开合手有起落钻翻,有球意鼓荡,有零距离打击的基本原理。找这些东西都要从对应点入手。孙氏拳由于是高度融合、高度精炼的拳,所以其形式极为平易、极为简约。这就让绝大多数人很难体味出式中之意。造成练习孙氏拳的人很少,就北京地区来说孙氏拳已经成为一个冷僻的拳种。近日去北京孙氏太极拳研究会开会,才知道北京市所有会员只有60余人。其中这60余人中只有10余人兼练孙氏形意拳,而孙氏太极拳除外的会员最少的武氏太极拳研究会也有会员近700人。所以有人说“孙门人数虽多……”,不知其依据为何。据说全世界练陈式太极拳的有两亿多人,练杨氏太极拳的人数还要更多。

本来孙氏太极拳的形式简约对于普及是有利的一面,但是如果不能把简约背后蕴藏着的道理给人讲明白,人家就得不到练习的收获和意趣,会感到寡淡无味,反而就没有人愿意学了。其实任何学术都是如此,最高境界的学术其形式都是极为简约的,而道理则高度抽象,所以能进入者极少。要想让人有兴趣进入,就必须把道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孙氏拳也需要如此。遗憾的是如今能够把孙氏拳的道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的人太少了。造成一些人要去找它山之石。

所以对于今天有志继承孙氏拳的人,就需要先把式子里的道理弄明白,然后不断去体验,如此自然会不断产生新的发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