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坤老先生:我的艰辛求学路
【往期选读】
广祥语
何仁坤,何老先生的名字想必我们还比较熟悉吧。不错,就是前向时在本平台发表过《丁沟的昨天》一文的作者,他的那篇大作后来被江都日报编辑看中,发表在江都日报副刊上。何老先生虽然退休在家,亦很谦卑,但热爱生活,钟爱文字。今天我们再次发布他的大作,一同品味他当年求学的艰辛与悲酸,珍惜今天美好的学习时光,珍爱生活!
(何老先生)
我的艰辛求学路
丁沟 何仁坤
1954年暑假前,当丁沟小学五(乙)班班主任黄景春老师把写有“下学期升入六年级”的成绩报告书发到我手上时,我的两行泪水再也忍不住地夺眶而出。因为我虽有升级资格,却不能继续读书了。家庭的变故使我再怎么想上学都不可能,我这个又瘦又矮的13岁孩子从此失学了!
我家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就我一个男孩。我从小个头矮,身体单薄,好在还不算太愚笨,因此倍受父母宠爱,虚6岁就送进私塾启蒙。当年,因老先生过世而休学,解放时我9岁又复学,1953年在乔河初小四年级毕业,升学到离家八九里的丁沟小学读五年级。
那时我家有十亩薄地,父母身体有病,劳力单,日子过得勉勉强强。以后又先后发生许多不幸,1952年我11岁时,46岁的母亲和23岁已出嫁的大姐接连去世,父亲也重病在身,妹妹刚刚3岁。尽管如此,父亲仍咬牙坚持让我到丁沟上学。而我呢,正有很高的读书热情,人小,路远,家里穷,都挡不住我求学的渴望。
夏秋天,日天长,起点早,步行急急匆匆能赶到校不迟到,中午带点菜粥菜饭放在三星烛坊陈老板家汤罐上炖一下吃,晚上到家就摸黑了。冬天,日天短,怎么赶路也来不及,父亲又为我和本庄一个同学在南市街上合借了一个小房间。早晚自己在人家锅灶上煮点粥,中午在河沿边“四时春饭店”斜对面一个叫“小李家饭店”记帐吃饭,每天一碗饭旧币六百元,一碗青菜二百元,四百元一盘的鱼或虾舍不得吃,一顿就吃八分钱,一个月下来家长来结帐付钱。其中还有段时间,小学食堂翁瑞尧师傅也帮学生代过饭,每天一千元(相当一角钱),饭随便吃,菜就是五香萝卜干。我在他那里带过伙。当时觉得非常滿足,既不用起大早走那么远的路,又可以吃口热乎饭,学习当然更安心了,那种幸福感一直温暖在心。
可是好景不长。1954年刚过完春节,父亲病情加重。在我新年后开学不久,农历的二月初二,我父亲在极其痛苦的哀叹中永远地离我而去了。家里就剩下两个小孩:13岁的我,先天手有残疾刚5岁的妹妹。在那绝望无助的时候,我的年近花甲的姑母舍下自己的家,回到娘家来抚养领带我兄妹。其时姑母也出于无奈,只同意我上完当时的那个学期后必须回家种田,因此这年暑假我是哭着离开学校的,回家当起了名符其实的农民。
那时农村还是单干,十亩地的农活那么多,我就跟在姑母后面学干所有农务活,人小力单的我弯不下腰就蹲在地里除草、扯麦。最刻骨铭心的是在快成熟的麦田里点豆子,麦芒剌眼,汗水泪水交织在一起往下滴。用劲扯麦子,麦子秆打滑,滑破手掌皮,捧着手哭;收割运输,我力气小,咬着牙,一头只能挑个麦把;农忙时,天天都起早摸黑,有一次带晚干活走路打磕睡就跌倒在路上……就这样跌跌爬爬地过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都十分痛心与悲酸。那时庄稼收成很薄,日子过得相当艰苦。
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1956年农业合作化,一家一户的土地都入了社。分配农活也因人而宜,我人小力单和一些老弱残劳力分在场头组,而且又让我当记工员,每天按各人劳动量依工分标准记工分到人,这种轻活算得上是一份美差,这样我就可以利用休息的时候看书学习。除向在校生借课本自学,也到处找书借书阅读,看《聊斋》,读《三国》《水浒》《七侠五义》,有什么读什么,说是如饥似渴一点也不为过。可心里一直惦记坐在学校课堂的学习。
正巧这时乔河初小升格为完小,我再次上学的念头跳动起来,当时最大愿望就想读个六年级,达到小学毕业。为了能让姑母答应我再上一年学,自己主动保证:第一,记工员不放弃,放学后带晚都坚持为全队社员记好工分;第二,下课不玩,作业在学校完成,放学就回家做事。经过再三恳求,姑母终于答应了,当时我高兴极了。
到校后,我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秀,受到班主任杨朝弼老师的特别欣赏,在众多的同学中,就我和极少数几个人被批准入了团。1958年暑假前,我顺利完成学业,领到了比大学文凭还要珍贵的高小毕业证书,圆了我多年的求学梦。拿到毕业证书的时刻,兴奋和激动,如同决了堤的洪水,浩浩荡荡地从我的心里倾泻了出来。我再也无法隐藏我的内敛与斯文了,手舞足蹈,欢呼雀跃。
这时候的我虽只小学毕业,可己具有五年的“农龄”和三年“工龄”(记工员)。离开学校时,正值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火红年代,我欣喜地带着所学文化知识和滿腔热情迈进新的征途,迈向新的未来。
请为何老先生点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