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章法原则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计白当黑”

篆刻章法中,最经典和最应当让新人记住章法原则的还是邓石如说的:“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话本指书法,也就是说在书法作品中既要注意字形笔画的实处(黑),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虚处(白)。而其实,这句话,几乎存在于各种视觉作品里,比如摄影:

(计白当黑的摄影作品)

小船是这幅作品的重心,但你可以忽略船以外的空白吗?再比如我们看齐白石的画:

(齐白石的画)

我们能想像画中不留够足够的空白带来的滞塞吗?

……这些章法美,在篆刻中表现的更为充分。不过可以分为两块来看,一是疏密原则,二是黑白相“当”的原则。

一、疏密原则: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是指的疏密原则,比如:

(赵之谦刻“汉学居”)

居处的空白可不正是疏可走马,汉学两字的密集,可不正是密不透风,两相比较,使整方印黑(朱)白对比强烈。整方印读来疏密有致,赏心悦目之余,并不觉得“居”字处的红地空白突兀。

再比如:

(赵之谦刻“赵之谦”)

赵字“肖”处故意留红,“之”字又故意调整结构,留出大面积的两块红地,使之与“肖”处的留红呼应对照,疏处愈疏,而赵字的头部故意进行了笔画粘边,谦字也做了相同的处理,也是协调的呼应,密处愈密。

再提一下邓石如本人的作品,如:

(邓石如“觉非盦主”)

“觉”“盦”两字繁密,“非”“主”两字简洁,本不须再做更多处理,但大师就是大师,“主”字在邓石如大师手下,用了金文的写法,因此留出了更大的空白,由此,形成了更明显的对比,疏密对比更强烈,也因此更有视觉艺术效果。

(邓石如刻“石户之农”)

“石户之”三字本就简洁,“农”字本就繁复,但邓大师并不做额外的处理,还是让四个字各占地位,农字显得“密不透风”其他三字则“疏可跑马”。

(邓石如刻“意与古会”)

再看邓石如的“意与古会”,“古”字简洁,大空白保留,与其他三字的繁复,也是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之下的章法杰作。

二、计白当黑

以上这些是章法上的疏密原则,那么,计白当黑呢?

“计白当黑”中的“白”与“黑”,原指书画作品的中的“虚”与“实”。一幅意境高深的书画作品,妙处往往就在虚处,所以在艺术构思之时,应当把虚处当作实处来处理,即“计白当黑”,篆刻中,红色的印泥体现虚实,朱文中字是红的,白文中字是白的,其实美学原理是一致的,都是虚与实的矛盾统一原理,“计白当黑”原则的作用有两点:

1、一方面使篆刻作品在欣赏之时,在“朱白相间”的形式之下,精妙之处在于我们创作一方作品时,使这方作品看上去既像白文印,又像朱文印,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从而得到艺术雅味。

2、另外一方面是在处理红白空间时,把红与白的地盘处理的地位“相当”,地位能够对等,比重可以对等,来保证一方印的红白配重相当,厚实稳重。

分别举例说一下:

第一点,我在百度“满白细朱”吧,见过贴吧题图如下:

(朱白)

一方印中,朱与白互相构成参照,红与白虚实互补,白文的“白”字中的朱线与朱文“朱”字的线条等粗,朱白文的“白”字中的白线又与朱文“朱”字的白底基本等粗,两相对照,雅趣顿生。

这一类的作品在大师级的作品中也较常见,比如:

(邓石如“墨将磨子”)

(邓石如刻“太羹玄酒”)

在汉印满白文中也常见,比如:

(汉印“崇丘男典祠长”)

乍一看,我们很有可能将这方白文印看作朱文印,因为其中的朱文线条也颇有文字效果。这是“计白当黑”中当字的一层理解,经营虚处要像经营实处一样用心留意。

第二点,我们看邓石如大师的作品:

(邓石如刻“汉流有声,断岸千尺”)

一印八字,“江岸千尺”四字白多于朱,而“流有声断”四字朱多于白,双方各有四字,地位对等,又加相互错落纠结,因此,这方印稳定可亲,读来赏心悦目。

再比如邓石如的另一方作品:

(邓石如刻”古欢“)

一印两字,“古”字稀疏,“欢”字稠密,“古”字的白的重量刚好与“欢”的朱的重量相当,一方印也稳定大方,并不觉得轻重上存在什么问题。

(赵之谦刻”茶梦轩“)

赵之谦这方印,轩字的留“红”的比重,恰与茶梦两字的“白”色的比重约略相当,这正是“计白当黑”的“当”字的另一个理解,即“相当”“对等”的意思。

在计白当黑的原则之下,初学者创作篆刻作品时,可以思考红与白的配重,红与白的疏密,由此得到稳妥大方的作品。

(【老李刻堂】之15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