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篆刻,这里有一份给篆刻学习临摹进程请收下

前天写文,要整理一套篆刻学习的临摹作业,既然要整理作业,那么,对于整个篆刻学习课程,我们要列个全面的的课程,好让初学者对整个临摹过程全方位心中有数,今天就先把这个全面课程进程列出来。

在我们看来,篆刻学习应当在解决了基本刀法之后,配合字法学习,对于篆刻临摹进程,依照如下四步来走:

(吴昌硕)

1、临摹秦汉印。吴昌硕在“俊卿之印”的边款里说:”摹拟秦汉印者,宜先从平实一路入手,庶无流弊矣。“学秦汉印,可以先择取汉印中平实、工整一路的入手临摹,临摹过程中,以“毕肖”“逼肖”为临摹检验原则,体会、掌握印章的基本布局,温习刀法的基本运用和缪篆的变形法则(大多学习书法从临习小篆入手,而汉印所用入印文字是缪篆,在这个阶段要体会、运用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缪篆正方形的变化,当然,需要注意两字玉印和六字新莽印中的小篆遗存)。紧接着,再临摹粗犷、雄浑一路,劲挺、温雅一路,酒脱、率真一路,临摹各种风格的汉印,包括汉朱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肖形印、边饰印……等。把汉印所有风格的印临摹一个遍。

(汉印样本)

时间大致四个月。这一个临摹阶段的目的在于“得规矩”。

2、临摹战国古玺。古玺的风格同样多种多样,其中如三晋小玺的精致秀雅,如楚系印章的奇肆浪漫,如齐系风格的朴拙大气,如燕系风格的谨严整饬。战国古玺因为风格各异,在临摹过程中加强对刀法的控制之余,对战国各系文字也加强认知,理解战国各系文字的字形特征,体会淳朴天然的早期印章风格。把东(六国)、西(秦国印,注意,这里的秦印是战国秦,并不是后来的秦统一后的秦印)两系古玺印临摹一个遍。

(战国玺样本)

时间大致两个月,这一个临摹阶段的目的在于“得奇正”。

3、临名家印。名家印的重点在明清两代的印章,其中明代印家重点在“明五家”,即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五家。清代印家重点在浙皖两路,其中浙派以“西泠八家”为代表,皖派以邓石如、吴让之两家为代表;再辅以“印外求印”的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三家的印作。学习浙派重在体会浙派“个性化汉印”的篆法和“短切徐进”的刀法特有的完成印面的方法;而学习皖派重在体会皖派运刀如笔,充分体会书法与篆刻的关系;学习赵之谦之后的“印外求印”风格重在理解他们是如何汲取各方面的修养创出自己有倾向性的风格的,理解他们的突破与创新切入点,深刻理解他们的成功道路是如何走出来的(特别是清代晚期名家的印)。

(名家印样本)

时间大致四个月,这一个临摹阶段的目的在于“得雅趣”。

4、重回秦汉印。此次再回汉印,重在寻找秦汉印的古朴浑厚气息,重在临出神采。与第一轮对秦汉印的临摹秦汉印的“形”并不相同。

(汉朱文印样本)

这个阶段时间大致又需四个月。这一阶段目的在于“得气息”

以上四步,可以周而复始反复多次。每次以一年四个月为期,大致四年余,自我训练完成,再辅以边款的学习,拓款的练习,增加金石、书法、绘画、文字方面的修养,多方汲取营养,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最后说的这是篆刻学习的最高境界,能不能达成,还要看个人的天分、机缘。

(赵之谦)

多说两句:学习者能做的事情就是勤奋,即尽“人力”。大篆刻家赵之谦对艺术的学习,常以天分与人力之比来衡量,比如他认为篆书书法上,大宗师邓石如是天分四,人力六;而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也是大书法家)天分三人力七(这显然已经够努力了);到了吴让之天分一人力九(可见吴让之的勤奋,临摹汉印十年不,临名家印又五年,上万方的临摹);赵之谦对自己的评价是天分七人力三(对篆刻是“天五人五”),他在北京收朱志复为徒时对朱志复的评价是:“天三人无一”(《赵之谦尺牍》),显然他对朱志复的天分不满意,对他的后天努力更不满意,这是赵之谦的遗憾,天分高的钱式早逝,而天分低的朱志复并不努力,大概这就是一代大家赵之谦后无传人的原因吧。

学习临摹的过程都是在尽“人力”,天分无法改更,努力的程度却是我们可以决定的,学篆刻首先是勤奋起来再说。

(【老李刻堂】之30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