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人传:中国篆刻平和朴实印风的开创者
中国篆刻走到明代,在文彭这个人物节点开始与文人充分结合成为一门艺术,并且从他开始开枝散叶,这门起源至今已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历经了十余个朝代的艺术门类,从此进入第二个高峰时期。清代篆刻理论家周亮工的《印人传》里记载:“印章汉以下推文国博为正灯矣,近人惟参此一灯。以猛利参者何雪渔,至苏泗水而猛利尽矣。”
(苏宣画像)
文人篆刻如果从文彭做为原点,从这个原点生发出两条支线,一条支线是上一节讲的何震,因为他的个人经历里,曾经有过一段边塞生活,所以他的印风是爽快猛利的,看他的印明显有铁马秋风塞北的感觉;另一条支线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苏宣。何震和苏宣都是文彭的弟子,不同的是,苏宣来源于世家子弟,因此性格比较平和,也无更大仕途追求,就一心研习刻印,大概弱冠之年开始在文彭家设馆,教习童蒙,因此得到文彭亲授篆刻技法,因此他的印风是平和、朴实的,看他的印明显有杏花春雨江南的体验。
一、个人简介:
苏宣(1553-1626),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这就是后世学苏宣印人的流派名为什么叫“泗水派”由来,与何震的“雪渔派”来历一样,都是创始人的号。为什么我们介绍这些古人时,把他们的字啊、号啊全部列出来,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在描述前人时,经常因为尊敬的原因,不直呼其名,而以字或者号代之,这种现象也出现在各种文献里,因此对于研究古人的记述也需要我们记下这些。),又号朗公,安徽歙县人。苏宣生于1553无疑问,但卒于1626年只是个大概,韩天衡先生论证其卒年时,认为他在1626年尚健在,不知资料出自何处,这里仍采信因为苏宣的好友邹迪光在苏宣60岁大寿时曾写诗称赞苏宣身体硬朗,而邹迪光逝于1626年,虽然没有资料证实他最后是哪一年去世的,但显然晚于1626年,由此可见,苏宣也是个高寿的艺术家。(彭飞《苏宣的生平_交游与篆刻五题》)他比何震小18岁,这基本上是一代人的年龄差,据说最早时他是何震的学生,但因为苏宣的品性非常纯良,在日常的相处中,何震的老师文彭(最早算是苏宣的师爷)太喜欢他了,就把他破格提为自己的弟子,拜了文彭为师之后的苏宣(何震由此降级为他的师兄)突然得篆刻始祖指导,更加刻苦学艺,据说他临刻汉印成上千枚。
他有大量刻制汉印的机会,与他所处的时间节点有关系,因为那个时候,正是收藏家和出版商们出版出售集古印谱的时代,找来一本好印谱,从头至尾的摹刻,对于苏宣来说,有这个物质条件(其他印人大部分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再加上苏宣品德操行很受当时人赞许,因此社会名流都愿意跟他交往,像顾从德(就是编印《集古印谱》的那位)、项元汴等大收藏家们的篆刻原印,苏宣都有条件亲眼亲手观摩,因此“秦汉以下八代印章”,苏宣看了个遍,这使苏宣获得大量综合训练的机会,加上他心无旁骛,由此苏宣成为与文彭、何震三足鼎立的大师级篆刻家,有《苏氏印略》专谱传世。
二、印学贡献:
苏宣在自己的专谱《苏氏印略》的自序中提出:“……乃取六书之学博之,而寿承(文彭)先生则从谀之,辄试以金石,便欣然自喜。既而游云间(松江)则有顾氏(从德),槜李(嘉兴)则有项氏(元汴),出秦汉以下八代印章纵观之,而知世不相沿,人自为政,如诗非不法魏晋也,而非复魏晋;书非不法锺、王也,而非复锺、王。始于摹拟,终于变化,变者愈变,化者愈化,而所谓摹拟者愈工巧焉。”
这一段话除了讲述苏宣的学印经历外,在理论上还有两层意思,分别代表了苏宣对于篆刻艺术理论体系的两重贡献:
1、继续高举秦汉大旗,并将篆刻与其他艺术拔到了相同的高度。赵、吾高举复古大旗,复的就是秦汉印的古,其后文彭、何震沿的是同样复达古的道路,这导致苏宣必然是“印宗秦汉”的继承者和举旗者,他把秦汉印提到了与书法里锺繇、王羲之等同的地位,这是对秦汉古印在篆刻艺术中所处的地位做了明确强调,几位大师级篆刻家复古思想中苏宣第一次把秦汉印肯定地放到了经典地位,这比清代清代吴先声在《敦好堂印论》提到的“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学汉印者,须得其精意所在。”要早得多,既肯定了秦汉印的地位,又将篆刻与其他艺术门类提到了等同的高度,这是篆刻艺术独立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较早的声音。
2、倡导创新精神,开创“泗水派”。上面《苏氏印略.自序》中的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篆刻创作不能拘泥于成法,要有变化与创新,对于创新,他认为“世不相沿,人自为政”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原理,泥古是死,变化能活。一方面要对秦汉印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独出机杼,篆刻界“法古而不泥古”的创作思想,苏宣是真正的理论奠基人,姚士慎在为《苏氏印略》作序时称:“其(苏宣)书篆错出,不名一家,镌法亦变幻多端,不主故常,要以归于浑朴典雅”,如果说何震、苏宣两人都是对文彭印学思想的演绎生发的话,何震的方向是猛利,苏宣的方向是平和,周亮工的判断是准确到位的。当然,也因为苏宣对于风格的自我追求,这才使他成为开宗立派的篆刻大师,后世学苏宣的人很多,在文彭的“三桥派”、何震的“雪渔派”之外,另起“泗水派”。
3、另外,苏宣还有专人印谱《苏氏印略》传世。这一条其实也很重要,这是他的印风对后世的影响方法。如何震有《何雪渔印选》似乎还有可能是他人所辑,而《苏氏印略》则完全是苏宣自家编定的印谱专辑,其印学思想也通过辑前序言得以传之后世,同时印谱又请当世名人作序,虽可能对苏宣本人有过誉之词,但对当时时代篆刻发展状况也有相对真实的反映。
三、篆刻作品:
(左司马)
显然这是摹战国小玺的作品,但显然,苏宣创造性的将印面放大了,虽印面放大,但仍显章法工稳,并不显得丝毫的松散气息,仍然是典雅庄重的。
(墨皇素臣)
汉白文印式,只是在篆法,刀法处理上,苏宣已经不像何震一样锋芒毕现了,温和多了。隐约收笔都有了笔墨意思。
(蕉露馆)
如果说清代浙派大师丁敬的刀法是继承了朱简的碎刀徐切,那么篆法气息,似乎来源于苏宣这里。
(汉留侯裔)
显然,这是西汉铸印的印风特征,浑厚凝重,端庄典雅。
(苏宣)
这一方就略显小篆的修长字意了,有了篆书的自家风貌,邓石如是不是从苏宣这里也汲取了营养呢?
(张灏私印)
汉朱文印印式,苏宣以笔画留笔粘连,仿金石的岁月感,这当然也是创造了。
(默生)
显然,这方朱文印里也有书法的痕迹,章法上的对角呼应关系也足可观。
(玄赏斋)
篆法上安稳了,长长的线条也不显得猛利,气息仍是典雅的。
(群玉斋)
见刀见笔,方圆兼济,朱文条印也安稳平和。
(陈继儒印)
回文名章,给名儒制印,是典型的汉白文印式,但刀法上似乎对后世的浙派有影响。
(眉公)
以修长圆转的字形入白文印是不易处理的,因为必然生成不规则的留红,苏宣以篆书的书写特征处理线条,并有意调整了篆书的字形,邓石如的印从书出,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影响。
说苏宣归于平和,只是相对于何震来说的,其实我们看上面的作品,特别是遭遇长线条时,线条的猛利之态,也隐约可见,毕竟他们也有师承关系,完全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但说苏宣“在取法文彭、何震的基础上,又远规汉晋,爽朗蕴蓄,韵味深厚。”(沙孟海《印学史》)是准确的。因为有印谱传世,苏宣对清初的程邃、稍晚的邓石如都有较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