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踏频至关重要,跑步步频同理
“骑行,本来是为了当作跑步过程中阶段性的交叉运动,或者理解为跑步过程中主动休息。自从明白了踏频的意义后,对跑步的帮助,远超主动休息的意义了。”
9月上旬感觉有点小腿疲劳,且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休息和恢复。因此动用一辆20英寸的折叠车,来做做有氧的替代。听说,骑行对小腿的放松很有好处。
果不其然,经过两周的骑行,再去跑的时候,感觉很不错。交叉训练,对于局部的放松和疲劳恢复,的确很有帮助。
那一次的跑步记录,无论从步频,从Running Index,都是很不错的。尽管跟夏季按计划训练时的状态稍有下降。
下图中,Polar的步频是单脚计算的,按照多数人的习惯,应该乘以2。
从9月下旬开始,以一穷二白的骑行知识,仅仅本着“拉拉有氧”的终极目的,先后做了14次超过20公里单次的骑行,超过30公里的7次,最长的是四环的68公里。平均时速从骑行二环的16.7KMH到后来的23KMH。
从交叉训练(主动休息)的意义来说,已经达到了目标——在交叉阶段,有氧状态没有明显的下降。
以上述Running Index的数值为例,热天时,峰值达到62。但是,即使出现正常波动,保守排序也相当于在35岁年龄组的优秀级别之内。而35岁,实际上已经离我很远了。^_^——运动不就是为了保持体能向比自己更小的年龄标准看齐嘛?
01
—
直到认识“踏频”,才开始摸到了门道
我说过,对于骑行,我是完全的小白,现在经常在虚心向先进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是我的愿望。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是使人保持年轻状态的法宝。
起先总是在起步后,就换到高档位,就是前轮/后轮的比例很重,直观地说,就是前轮用得大,后轮用得小。
理论上说,前轮/后轮的比例越大,同样转速下,速度会越快。但是——
越是重比例下,越无法踏得快,因为会十分沉重。这时不仅“速度快”成了奢望,连“骑得动”都变得很艰难。
同时,也越伤害膝盖。
不过这是小白必须付出的学费。
当然我还没有到在最大档还在拼老命踩蹬的地步。我不做这种傻事。但是,换到比较重的、但还踩得动的档位,而不考虑踏频,这是常有的事。
直到用这车骑了570多公里,了解了踏频,才勉强算是“学会”了骑自行车。
这个“学会”还是打引号的,因为真正要说入门,还有很多要学的东西。
02
—
和跑步的步频一样,踏频也是经济性的重要平衡点
跑步有个经济性的平衡点,根据研究,绝大多数人在180步频附近,跑步最经济,即体力消耗和运动状态之间,是最佳平衡点。冲刺时当然会更高一点。
多数人,都会用高步频小步幅的方式,来进行跑步。
关于跑步的步频,我记得很早的时候,有朋友说打算开始跑步,问我有没有需要注意的事项。我写过5篇小系列,其中就有《步频篇》。为了方便起见,干脆链接在这里。
很多人在采取高步频时,对于牺牲大步幅心有不甘,希望高步频和大步幅能够兼收,这样就会跑得更快。
能兼得当然是好,前提是腿力要足够大。
用骑行的档位来做说明,就会一目了然。
在马路上,经常见到有的人骑车时,在后变速轮上,链条是挂在最外侧的那个最小的轮上的。
假设前轮盘的档位保持不变,后轮用得越小,意味着前后轮盘的尺寸之比越大,同样踏频下,踏一圈,后轮盘转动的圈数就越多(初中物理课有),又因为自行车基本都是后轮驱动的,后轮盘与轮胎的转动圈数是一致的,因此,后轮越小,踏一圈带动的整个后轮的圈数越多,滚动过的距离就越长,也就是速度越快。
但是,后轮盘越小,意味着带动后轮胎的动力臂越小,因此,也就意味着腿部越吃力。
我甚至看到有的老人家,自行车骑得十分费劲,用力地踩,大口地喘,但是速度很慢,而档位还打在后轮盘的最小盘——俗称最大档位上。
相反,我也遇到好几次骑着不能变速的共享单车的小姑娘,由于踏频很快(这种车没有变速,前后轮盘比例不重,当然踏得也很轻松),速度反而飞快。
我在骑行四环的时候,一直把档位打在后轮9个档中的7-8,到最后四分之一距离的时候,感到很费劲。想想连个穿着正装的小姑娘都跑前面去了,心里那个沮丧劲,就别提了。
自行车做功,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低档位,高踏频,一是高档位,大力量,低踏频。
几乎所有正儿八经学骑行的人,都会从踏频练起。
这个道理,跟跑步中高步频小步幅的原理其实一模一样。
花了几十块钱买了踏频器后,在骑行中随时随地观察踏频,使其维持在80-90的水平。——由于是平均值,会把滑行(0踏频)的时间都考虑进去,所以,平均连80都不到了。心率则随着踏频提高而有所提高,果然是同步的。
果然,在高踏频下,骑行变得比较轻松,而且速度也很自然地提高了。
在最近的几次,基本上都固定在9个档位中的第5档,中间档。如果遇到上坡比较陡,会更降低。只有在下缓坡时,才会少有地拨到高档——始终保持步频。(与洒水车并肩而过的时候,总是搞得比较脏。这样会影响润滑性。)
由于没有配置昂贵的功率器,上述功率是系统计算的平均值,也不知道准不准。但是目前还比较差,这是肯定的。
我记得在跑步中,曾经在跑动过程中,用手表截屏的方式,截下过用佳明的rdp记录下来的跑步功率,但平均功率,肯定比这个低。
对于骑行而言,昨天看一位发烧友的讲解,说他自己的骑行平均功率是270,差不多是大众级别(有观众说他是谦虚,该观众说自己可能100都到不了)。
我上面由系统“推算”出来的77W是不是准确我不知道,但是我估计,目前我的骑行功率,大概真的100W都过不了,我这不是谦虚,是正儿八经的差水平。
03
—
任何运动,都有它自己的逻辑
这种客观存在的逻辑,人只能顺应,不能由着自己性子。这是我特别警惕自己“不要蛮干”的基本点。
无论是跑步也好,骑行也好,甚至其他各类运动也好,这种逻辑都存在。
小学的时候,参加集体长跑,老师总会强调,开始慢一些,听他的哨音再加快,那时候不懂,现在明白了,起跑的头一两公里,是艰难地引发燃脂的阶段,身体是非常难受的,度过了这一两公里,人就越跑越舒服,所以开始要慢一点——哪怕准备活动很充分的前提下。
又譬如,大学时候参加完爆发力特征很明显的训练后,总是会被要求绕场地慢跑10分钟,随后按摩。
以前不明白道理,现在懂了,爆发力类型的运动结束后,慢跑具有放松和排乳酸的作用,按摩当然也具有排乳酸的功效。
这些都是运动项目本身的逻辑,不管我们懂不懂,都在那里。
再如今天说的步频、踏频话题。如果说步频这个概念,很多人不大了解,那么骑过自行车的人,一定了解一辆车被设定在“快档”和“慢档”时,腿承受力量的不同。当快档的阻力,大于我们的腿力时,即使档位是“快”的,但是由于踩不动——两秒钟才踩动了一圈,因此实际依然是蜗牛速度——设定快,而不能快。
其实,我把踏频拉高,起先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什么骑行技术,我只是用它来拉高心率,维持交叉训练期间的有氧状态。
由于这个契机,让我对高踏频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是小白,但也算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对一项新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活到老,学到了,其乐无穷。
只不过,这样一来,好像又要增添新的运动爱好了~~~
————————————————————————
本公众号关注大众健康话题,分享大众运动心得。
崇尚科学训练,合理膳食的生活理念;
倡导和睦共处,利乐群生的处事哲学。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