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字龙门邨
南市老城厢近年动迁力度相当大,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是那里的建筑确实老旧了。星斗其文的路名、弄名之下,老街坊、老弄堂的居住环境却是不那么舒适的,改善是必须的。但要说南市的老房子全都是旧里,却并不客观,起码有两个社区的建筑,无论放到上海哪一个区,都是很“吃价”的,比一些以“上只角”自居的地方更漂亮、更舒适,也更有文化内涵。那就是南市的集贤村和龙门邨。集贤村的前身是上海的道台衙门,而龙门邨这块地方,最早是城内的园林“吾园”,后来是龙门书院和上海中学。建筑的质量和建造年代关系很大。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大多建于二十年代,当时的标配还没有煤卫设备,建材也相对简陋。进入三十年代,房子越来越像样,自然档次也上去了。上海城市是由东向西发展,西区开发较晚,自然房子好一点。但龙门邨建于1935年,所以它具有妥妥的三十年代风格,在南市,就十分突出了。
建于1935年的龙门邨
尚文路的前门
摄影:张莹
龙门邨的故事很多人写过,有兴趣的朋友想必读过,简单地说,同治年间在这个地块建起了龙门书院,后成为上海中学,一直是上海最重要的学府之一。“龙门”的寓意是鲤鱼跳龙门,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在任何年代都适用。到1932年,学校规模越来越大,这块城内的地显得狭窄了,所以上海中学搬到郊区,房产商在这块学校留下的土地上建造了新式的住宅,1935年竣工,至今85年历史。龙门邨作为南市最完整、最精致的里弄,是优秀历史建筑,也被纳入历史风貌保护区,暂时虽然还有些杂乱,未来完全有条件成为上海的一个景点。我到龙门邨是有一点事情,不过我还是观察了一下这条弄堂的细节,我发现龙门邨弄堂里的字迹很有特色,网上查了查,好像还没有人系统地关注过,于是我用随身带的手机拍了些照片,希望可以从中找到这条老弄堂的一点历史密码。
龙门邨
皖南休宁人朱曙先生写于1935年
厚德载福
根据我的判断
应该是近年新做的
松庐
应该也是近年新做的
竹庐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但我没有找到梅庐
大概谐音不大好听吧
仁庐
房角的界石:方庐界
盈庐
先棉祠街的龙门邨后门
迎勋北路的龙门邨边门
龙门邨里还有富于年代感的字迹
题材相似
一层覆盖一层
毛主席
当我拍摄这些字时
过来一位阿姨
阿姨说这些字应该留着
让后代对那个年代有点感性认识
社区是我家
建设靠大家
改革开放年代的字迹
双拥楼
近者亲其善
远方慕其义
词是老词
字是新字
大国点名
没你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