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为何被认为是理学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2年)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先生、紫阳先生、云谷老人、逆翁等。南宋时期,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晚年曾在抚州定居,游历甚广。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18岁举建州乡贡,19岁中进士,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后,请求为祠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作为一代理学名家,朱熹的著述甚多,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朱熹22岁授左迪功郎,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为官48年。庆元六年(1200年)病逝,享年71岁。赐谥日“文公”。后人称朱文公,累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从祀孔子庙。明朝通称先儒朱子,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诏升大戍殿配享,位列十哲之次。
朱熹曾在岳麓书院讲学,他还重建了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邀请了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讲学。
朱熹把《大学》重新整理,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他又将《论语》跟《孟子》,以及《礼记》一书中的两篇《大学》《中庸》,合订为一部书,定名《四书》。《四书》遂与《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成为后来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
朱熹发扬《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后世学者必宗的追求。朱熹的学说对中国影响深远,此后的各朝各代都以他的儒学理论为正统,道学家甚至以朱熹的是非为是非,而他所倡导的封建礼教,也成为束缚中国人思想解放的精神枷锁。
(《国学知识全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