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怎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线老师为你支几招

  • “我家的孩子,每次学习的时候都是我全程监督,否则他懒得看书、做作业。”
  • “我家的孩子,每天做作业都做到十点半,我现在是心力交瘁!”
  • “我家的孩子一捧起书就想睡觉,一说到学习就提不起精神,他什么时候才能懂事?”
  • “孩子上课的时候总是走神,这一学期我第五次被老师叫到学校训话!”……

一些孩子被动学习,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可以说让部分家长操碎了心,有些家长甚至采用体罚、怒骂等“终极手段”也于事无补。教育孩子出现这种“高耗低效”的现象,让很多孩子的家长郁闷不已。“皇帝不急太监急,孩子不急家长急”的现象在很多家庭并不鲜见。教育孩子时,如何让孩子“急”起来,怎样让孩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之所以在学习上如此“麻木”、被动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孩子不懂得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 “我学习成绩好了,爸爸妈妈才有面子!”
  • “我作业没完成,老师会很生气!”……

站在孩子的角度,很少有孩子深入想过这么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学习?”甚至有些孩子觉得自己认真学习是为了家长的面子而学,是为了让老师不生气而学,而从来没有想过学习对自己的切实意义和作用。

原因二:孩子的学习兴趣经常“缺席”。

孩子之所以在学习上不够主动,缺乏学习兴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果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经常“缺席”的话,孩子感觉学习的内容味同嚼蜡,在学习上自然就提不起精神。长期的兴趣缺缺,再加上长时间的被动式、逼迫式学习,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就无异于天荒夜谭。

原因三:孩子负担过重,缺少主动学习的机会。

一些孩子回家做完作业之后,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拼命给孩子再额外布置其他的作业。如果是孩子自己要求“加作业”的,那么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自然就不会“缺位”;但是额外的作业如果是家长强加在孩子头上的,那么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做完作业毫无盼头”的感觉。做完作业之后孩子最想干嘛?当然是尽兴地玩耍,毕竟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做完作业后应该拥有的权力。如果家长在孩子的肩上不断“加担子”,那么孩子会因为很委屈而让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缩回肚子里”。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该如何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接下去由我这个一线老师来为你支几招:

第一招:挖掘“趣点”,循序渐进,学会用合理科学的方式鼓励孩子。

①挖掘学习内容中的“趣点”,为孩子的好奇心“止渴”。

无论是课内知识还是课外书籍,都可以为孩子的好奇心“止渴”。举个例子,比如孩子在学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鲸》这一课时,很多老师都觉得这是一篇比较枯燥的说明文,但课内的说明文能否挖掘出“趣点”来呢?当然可以,家长让孩子预习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这篇课文当中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句子,比如这么半句话:“(鲸的)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在这个句子让孩子挖掘“趣点”,有些孩子可能会通过具体的计算发现:鲸的一条舌头和十几头大肥猪的体重差不多,那么一个班级(30多人)所有小学生的体重也差不多是这么一个重量……一个班级所有学生的体重才可以与鲸的一条舌头相提并论,那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那么孩子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带着惊讶的语气朗读。当孩子带着相应语气读课文的时候,也是孩子的语感拾级而上的一个过程,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而然会进一步提高。

②循序渐进,让孩子学起来不费力,少一些挫败感。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同样,让孩子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开始就遭遇“碰壁”的尴尬,那么孩子还会对学习感兴趣吗?我们不排除那种“越挫越勇”的孩子,但那种孩子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大部分孩子还是更喜欢学习的时候少费点力气就能听懂、学会自己要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为孩子指点迷津。

比如数学这个科目中的某一个比较难的题目一共有五六个步骤才能完成,那么家长是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就得了?还是让孩子深入剖析这个题目的解题思路呢?当然是先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儿逐层深入剖析,孩子如果不理解家长的解题思路,家长就要换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一步步去解决问题。比如我自己平时在辅导孩子做数学难题的时候,我一般让孩子把数学的题目读上三遍,然后让孩子找出每一个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用图表的方式让孩子把整个题目的所有条件和问题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孩子懂得如何解题之后,然后我再让孩子把具体的解题思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加深巩固,杜绝以后遇到这种题目出现在思路上如同“夹生饭”一般的感觉。

③鼓励孩子的时候别加“尾巴”,不戴笼统的“高帽”。

  • “你这次考试成绩进步很大,但是你还要继续努力哦!”
  • “这次你的作业做得很整洁,但是以后还可以写得更整洁!”
  • “这次你的表现很不错,但是下一次可以表现得更棒!”

鼓励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很喜欢在表扬孩子的后半句里加一个掺杂着鼓励的“尾巴”。孩子在听这样的“表扬”之话的时候,往往会把重心移到后半句——

  • “我这次考试成绩在班级里已经是第一名,但妈妈说我还要继续努力,是不是我这次考试考得不好呢?”
  • “和同桌相比,我写作业的字迹比同桌好看多了,爸爸说我可以写得更整洁,是不是我这一次的作业还是写得不够漂亮?”……

孩子一旦产生了这种想法,就会对自己的优秀表现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到孩子学习的信心。所以,家长要做到让表扬和鼓励区分开来,该表扬的时候纯粹一些,尽量表扬到“点子”上,要夸到孩子的心里去。

家长想要让孩子因为学习的主动,变得更受欢迎,除了在表扬孩子的过程中不加“尾巴”之外,还要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少夸奖孩子的智商。类似于“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厉害”之类比较笼统的“高帽子”,家长可以将之变成“你这次比上一次努力,果然进步了一大截”之类的方式表扬孩子。

第二招:善于引导,适当减负,让孩子在掌握学习方法上提质增效。

【1】别想着把“篮子”塞满,尽量把孩子的“心灯”点亮。

孩子的课余时间,不单单是属于作业的。如果孩子的童年生活中除了作业之外还是作业,那么这个孩子无疑是非常可怜的。要想让孩子在学习上积极主动,首先家长不要往孩子课余空间这个“篮子”里塞满作业这种“鸡蛋”,而要尽可能把孩子的“心灯”点亮,让孩子合理规划课余生活。

我们班一个学生的家长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有“含金量”: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完成了即可,其他的时间,让孩子自己规划。而在孩子规划的时候,家长让孩子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全部罗列在一张纸上,然后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些事情进行排序。孩子罗列出来的事情有:玩耍、看电视、做作业、吃晚饭等内容。但对孩子规划的这些内容,家长只有一个要求:除了睡觉之外,吃饭必须放在最后一位。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孩子先把看电视和玩耍这两个“项目”放在首位,然后再选择做作业。等到要吃饭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两天后,孩子主动缩短了玩耍和看电视的时间,做作业的时间保持不变,最终还是在晚上九点左右才开始吃晚饭。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吃饭,父子俩饿得饥肠辘辘。再过两天,孩子向家长提出“申请”:“能否在作业做完之后马上吃饭,最后再玩,我都快饿扁了……”那个家长欣然同意。在这种“饥饿整改法”的倒逼下,孩子主动学习的“心灯”点亮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也就上来了。

【2】在无用的学习任务上做“减法”,让孩子看到“盼头”。

  • “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成绩很差,我课余时间又找人帮孩子补课,给孩子再增加作业量,结果越加越糟糕!”
  • “孩子作业做完之后,我再布置作业给孩子做,现在他的作业像画符似的,让我头疼不已!”……

孩子做完作业之后家长再给孩子布置作业、给孩子“另开小灶”?在很多孩子看来,家长的这种做法让孩子的金色童年一下子就变得灰暗了——“反正每天我都有做不完的作业,我何不慢慢做作业,一边做一边玩,这样一来,玩耍和做作业还‘两不误’呢!”有些比较“机灵”的孩子心里是这么想的。所以,聪明的家长一般最多只会用奖励的方式引导孩子适当做一些额外的练习题,而不是强迫孩子必须无条件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再额外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我们知道,作业如同“药物”,过量会起到反作用

【3】在学习方法上提质增效,在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上“加大油门”。

孩子缺的不是作业量和任务数,而是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语文用哪一种比较适合孩子的方法诵读,学数学如何利用数学笔记和错题本让孩子学习更轻松一些,学英语如何用卡片记忆法……这些方法,可以让孩子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也会促使孩子更主动地积极学习。

而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注意力,家长则要让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养成“一鼓作气”把作业做完的习惯:对于那些不会做的、题目看不懂的“硬骨头”式的作业内容,建议孩子一概放在一边;等到所有会做的内容全部“搞定”之后,再让孩子借助工具书、求助家长等方式解决剩余的作业。在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记住一个忌讳:那就是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做作业的思路。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全程“监控”,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稍微有点差错,家长立马纠正,“第一时间”打断、打散孩子的做作业思路。这种做法,我觉得是非常不妥当的,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很可能在家长一次又一次的打断中被消磨殆尽。一旦孩子的注意力“透支”的话,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无从谈起。故此,在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家长“只可远观”,等孩子求助于家长的时候再“挺身而出”,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方面逐渐掌握主动权。

第三招:家长自己要管住嘴和手,让孩子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明白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一方面,家长要管住自己经常唠叨的嘴。

一些家长喜欢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这五个字挂在嘴边,而从不反省“别人家的家长”是怎么做的,这不仅会降低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也会在一种无形中让孩子否定自己,丢掉自信心。家长要管住嘴,少拿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别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在嫌弃他(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和无休无止的唠叨,对孩子学习上的点滴闪光点多一些肯定和赞许,孩子就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上的进步不仅可以得到父母的赞许,也可以得到同学的尊重和老师的肯定。或许这些作用和意义是比较浅显的,但至少孩子听得到,看得见,能切身感受到。至于让孩子了解到认真学习在长远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家长可以陪孩子通过了解身边的一些小时候学习比较刻苦的成功人士,力求为孩子树立起正面典型,让孩子在学习上有更充足的动力,心无旁骛投入到学习中去。知晓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孩子在学习上的“动力装置”才能第一时间“启动”,也就会让孩子在学习上“无须扬鞭自奋蹄”。

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要少一些谩骂和体罚。

好孩子从来都不是打骂出来的。我们常听说“棍棒下出孝子”,但从来没有见识过“棍棒下出学霸”。家长对孩子动手一次,就会让彼此亲子关系的伤痕更深一分,孩子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减弱一分。家长在管住嘴的时候同时要管住手,少一些谩骂和体罚,孩子在学习中就会少一些抵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有“回暖”的迹象。

总而言之,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考验家长耐心的“技术活”。家长想要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既要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也要在学习方法的传授方面“做足功课”,更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让孩子成为学习“主人”,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换挡提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