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法:经方脉证纲要

新朋友点击关注↑↑↑,

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

经方脉证纲要

寸脉

寸脉浮,辨虚实。

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 太阳病 中风。宜桂枝汤;

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咽喉痛者,属温病,宜银翘马勃散。

双寸脉浮滑或浮数,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宜麻黄汤。

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寸脉微,分左右。

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 少阴病 ,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汗多者,宜桂枝加 附子汤 ;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喜唾者宜理中丸。

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黄连、栀子脉。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宜桂枝加附子汤。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寸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太阳太阴合病,宜服泽漆汤、十枣汤。

寸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薯蓣丸。

寸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欲呕吐,太阴少阴合病,宜服黄连汤,或附子汤、理中汤加黄连。

寸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阳明病;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太阴病。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有寒,宜服吴茱萸汤。

寸脉细,发热及吐,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宜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吐不止,宜大半夏汤、橘皮竹茹汤。

寸脉洪大,胸胁满,太阳阳明病,宜白虎汤、小陷胸汤;石膏脉。

寸脉太过出寸口(上竟上),脉浮滑,太阳阳明病。

左寸主心血管病,心肺瘀阻,脑络不通,头痛剧,心悸动,宜葛根汤加黄芩黄连;

右寸主鼻咽与肺,咽喉不利,头额胀痛,胸中憋闷气促,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小陷胸汤。

关脉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心下痞,太阳病。关浮不及为虚满,宜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关浮太过为实满,大黄黄连泻心汤;发热汗出而痞满者,宜桂枝人参汤、厚朴七物汤。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胀痛。紧为弦之甚,主寒闭不痛或内有久寒,厥阴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脉紧者为实,大实痛者,太阴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隐隐痛。太阴病,宜附子理中汤或附子汤。双关脉微欲绝,饮食无碍,此损在肝,伤在脾,为纯阴结,太阴脾气将绝之兆,当防肝癌,当大剂温阳, 四逆汤 加人参。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灼热而痛,心中懊,食后易饥,消渴,阳明病,宜栀子大黄汤。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太阴病宜桂枝汤加人参。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阳明病宜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关脉弦,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此邪在胆,逆在胃,少阳病。

双关脉细弦,宜小柴胡汤;左关独弦,必失眠,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双关弦,宜 四逆散 ;双脉脉细弦不对等,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左寸、右关弦,余脉稍弱,宜丹栀逍遥散。

关脉弱,胃气虚,食欲差,太阴病宜小建中汤、人参汤、薯蓣丸。

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太阴病宜炙甘草汤、小建中汤。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升者,以膈腧伤故也。厥阴病。宜黄土汤。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太阳病中寒,宜五苓散;下利而心下坚满者,甘遂半夏丸。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太阴病宜橘枳姜汤,泽漆汤。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脘腹隐隐不适,太阴病宜附子粳米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关脉迟,胃中寒,喜吐唾沫。太阴病。宜附子汤、《外台》茯苓饮;大便不通者,附子泻心汤。

关脉实,胃中痛,阳明病宜栀子厚朴汤,大承气汤。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厚朴大黄汤。

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太阴病黄芪建中汤。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阳明病烦渴者,宜白虎汤;口苦者,宜大柴胡汤。

尺脉

尺脉浮,为伤肾,下热风,小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宜栝楼瞿麦丸。

尺脉紧,分左右,定上下,脐下痛,太阴病宜枳实芍药散。

尺上紧,在男前列腺病,宜桂枝茯苓丸;在女胞宫寒,宜 当归芍药散 ;紧在左,病在左;紧在右,病在右;均宜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尺下紧,腰腿寒痹疼痛,宜肾着汤,乌头汤。

尺脉微,下焦虚寒, 厥逆 ,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太阴病宜小建中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尺脉数,下焦瘀热,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腹皮急,虑肠痈、急性盆腔炎,太阳阳明合病宜大黄牡丹皮汤、赤豆当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少阴病宜栝楼瞿麦丸、防己黄芪汤。

尺脉滑,水热互结,血气实,热结膀胱,少腹急结,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太阳病宜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贝母苦参丸。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太阴少阴合病宜《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当归芍药散。

尺脉弱,阳气少,肾气弱,发热骨烦,少阴病宜 肾气丸 。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少阴病宜知柏地黄丸。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太阳少阴合病宜猪苓汤,

尺脉伏,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少阴病宜四逆散合四逆汤。

尺脉沉,水气病,腰背痛,太阴少阴合病。宜肾气丸、肾着汤。

尺脉濡,苦小便难,少阴病宜栝楼瞿麦汤。

尺脉迟,下焦有寒,大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太阳少阴合病宜栝蒌瞿麦丸、枳实芍药散。

尺脉牢,阴寒盛,水蓄下焦,腹满,阴中急少阴病,外阴肿者宜牡蛎泽泻散,少腹痛剧者宜通脉四逆汤。

伤寒 8大厥证

《伤寒论》中的八大厥证,包括寒厥、热厥、水厥、痰厥、气厥、血厥、蛔厥、脏厥等。厥证是外候,其病机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本篇就论中的厥证,归纳整理如下。

一、寒厥

寒厥关乎少阴,是少阴阴寒内盛,阳气虚衰不能布达四肢,故手足厥逆。本证多见于急、慢性疾病的危重阶段。但随着阴寒之轻重,阳虚之微盛不同,临床上寒厥又有手足寒冷、手足厥冷、手足厥逆等程度上的差异。故论中有“四逆恶寒而身倦,脉不至”,“吐利,手足厥冷”等多种论述,一般而言,寒厥的临床特点是:手足厥冷,爪甲青紫,手足心冷,无热恶寒,或恶寒身倦,吐利,汗出,口不渴,舌淡苔白而润,脉沉微细等,治当以急温之,宜四逆汤主治。本方是回阳救逆的首选方,《医宗金鉴》说:“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功;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同时,寒厥还可用灸法,助阳消阴,常用穴以关元、气海着肤灸,与姜、附之温相得益彰。但必须指出,由于寒厥为阴寒内盛,阳虚于里,肢厥于外,多为疾病临床之危候,论中提出手足逆冷,四逆头眩,时时自冒,烦躁者不治或死,此乃是告诫医者,阳有外越之势,审证应精确,当积极救治,不然则有稍纵即逝之虞。

二、热厥

热厥是阳气独亢,热邪深入,而致阳气郁结,不能通达于四肢所致。〈伤寒论〉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此即热邪内伏,热深厥亦深的意思。《医宗金鉴》认为:“脉滑而厥,滑为阳脉,里热可知,是热厥也。”尤在泾提出,脉微而厥为阴邪伤中,寒在里;脉滑而厥,阳邪所伤,热在里。从临床实际来看,热厥四肢虽冷,而胸腹扪之灼手,或见扬手掷脚,恶寒口渴,烦躁不宁,甚或神昏谵语,小便赤涩,目合而赤脉灌睛,脉沉滑实有力,舌黄苔燥,或舌焦黑甚起刺等症,故用白虎汤达热出表,使之热去厥回。但应注意,临床上出现热厥,多属病深日久,因热邪内伏,亦可见腹满拒按,不大便等里热结实证,则当用承气攻下腑实,釜底抽薪,泄热以治厥。故不能拘泥于用白虎汤的成规。总之,热厥的热是本,厥是标,热是病机的着眼点,厥是外候假象,即可谓真热假寒,应当细辨。此外,还必须指出,临床上小儿高热,虽病不久,亦可出现“脉滑而厥”的热厥证,如小儿肺炎,热邪聚肺,气粗喘息,但手足厥寒,指纹青紫而滞,亦属于厥证,治当清热宜肺,达热外出,其厥自复。他如急性菌痢、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均可出现热厥,当明确辨证,因证施治。

三、水厥

因水致厥,是水邪内停,阳气被遏,所以四肢厥冷。论中有"厥而心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由于水气内停心下,水气凌心,以致心悸。与《金匮要略》"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和伤寒太阳病篇"饮水多者,心不必悸"等合看,水厥是属水液不布,必停蓄心下,阻遏胸阳,故而心悸。因而可以认为,水厥是厥由水致。心悸原于水厥,二者互为因果。仲景用茯苓甘草汤,以桂枝、甘草温通心阳,茯苓甘淡利水,生姜辛以散水,水去厥回,治水即所以治厥。但从全论的水气病来看,本证虽因水而厥,其病因病机,又与水饮、痰厥密切相关,应互文见义。临床上水饮停聚,痰阻胸阳,亦可见心悸、头眩、背恶寒、肢厥等症,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调治,亦不失其治水之意。

四、痰厥

痰厥是有形之痰,壅聚于胸膈,郁遏阳气,不得外达以至作厥。《伤寒论》说:"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此即论痰厥的证治。《医宗金鉴》对本证提出了脉证的鉴别,认为手足厥冷,脉微细者是虚寒,当温补治之,今脉紧劲,为寒实,是宜温吐。这种以脉论证的鉴别方法,可供临床参考。不过,还应将水厥与痰饮的特征,详细审证以资区别,不能随意吐之。如李士材治秦景明素有痰饮案,先用补益,后用涌吐,竟七补七涌,痰之窠囊始尽,继之以六君、八味竣功。这样补其虚,涌其实,使攻补各建其功。临床上用吐法者甚少,虽然说痰饮壅阻胸膈,因其高者可以越之,是因势利导的权宜大法,然此法毕竟攻伐伤正,尤以损伤胃气为甚,故具体运用必须十分慎重。

五、气厥

气厥是阳气郁结于里,不能通达四肢,所以逆冷。《伤寒论》说:“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条.冠以少阴病,但实际病机是阳郁不伸,气机不宣。且条文中未有恶寒、脉微细、神疲嗜睡等阳虚里寒证。而是因其有四逆,井举诸或然证以示鉴别,故不能误认为少阴虚寒证。李士材认为:“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医宗金鉴》亦提出:“四逆而无诸寒热证,是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惟宜疏畅其阳,故用四逆散主之。”李氏之见,《金鉴》所云,足以看出本证的特点。证之临床,其脉多弦而兼数.四逆散方是肝脾同治方,不仅阳郁肢厥可治,用于气机阻滞,肝脾不和的腹痛,诸如胃窦炎、肠炎、阑尾炎、胆囊炎、肝炎等,以四逆散加味,每能获效。

六、血厥

血厥是寒凝血滞而厥。伤寒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用 当归四逆汤 例,,本证只是手足厥冷、脉形细小两症,它既不同于阳微阴盛的四逆汤证的寒厥,亦不同于热深厥深的白虎汤证之热厥,而是属于血虚寒滞作厥。其辨证要点是,脉细欲绝,细为血少,由于血虚寒滞,不能荣于脉中,四肢失于血的温养,故手足厥寒.临床常见的冻疮、脱疽、痛经,属于本证范围。实践证明,凡此类病者,又多平素血虚,复感外寒之邪,气血被寒邪所遏,血行不畅而罹患本病。故用当归四逆汤散寒行滞,温通血脉。血为肝所藏,血虚则肝寒,肝寒则血滞,故王晋三说:"本方寓有治肝四法,如桂枝之辛以温肝阳,细辛之辛以通肝阴,当归之辛以补肝,甘枣之甘以缓肝,白芍之酸以泻肝,复以通草,利阴阳之气,开厥阴之络。"此说对当归四逆汤之剖析,可谓尽善。但必须指出的是,柯韵伯认为,本证应以四逆汤加当归,井谓既名四逆,岂能无姜、附。此说是不无疑议的。因为本证的手足厥冷主要责之于血虚寒郁,与阴寒内盛阳气虚衰的厥逆,其病机病因绝然不同,不能相提并论。进而言之,本证在原文中明确指出,内有久寒者,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尚且不用姜、附,恐其燥劫阴气,变生津涸液亡之证,只取吴茱萸从上达下,生姜从内

七、蛔厥

蛔厥是因蛔虫动扰而致厥。一般情况下,蛔虫寄生体内,人体温度衡定,虫不动扰。若因内在环境不适,蛔上入膈而烦,或闻食臭而出,其人当吐蛔,所以吐蛔是蛔厥的临床标志之一。其病机要点是:上热下寒,寒热夹杂。故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主方乌梅丸,是一个苦酸辛寒热并用的复方。尤在泾说:“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蛔闻酸则静,得辛热则止,故以乌梅之酸,连柏之苦,姜辛归附椒桂之辛,以安蛔温脏而止其厥逆。”本方功效在于调和寒热,借其苦酸辛的寒热复合性能,起到安蛔定痛的作用。蛔既伏,厥自回。实践证明,乌梅丸驱蛔的效果并不明显,故程郊倩说:“名曰安蛔,实是安胃,故又主久利。”这町说是经验之谈。临床用于治蛔厥,俟其蛔静厥回,还须继以驱蛔。用于胃肠道疾患,出现寒热夹杂的病机,其效多验。

八、脏厥

脏厥是指内脏真阳极虚而引起的四肢厥冷。所谓“脏厥”,具体是指何脏?对此历来的注释家说法不一。喻嘉言认为,脏厥者,正指肾而言。柯韵伯认为急灸厥阴以救之,言外之意是指肝寒。他还指出,肤冷不烦而躁,是纯阴无阳,因脏寒而厥,不治之症。如果以柯氏的论述前后互参,明显是先有肝寒,而后才是肾寒。再结合本论“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的胃虚肝寒而逆冷之证,互相印证,那么,脏厥可以从两者来推论,一是肝寒及胃,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这是肝寒而致的脏厥,可用吴茱萸汤温肝散寒而止厥。

一是肾虚阳衰,躁无暂安,是真阳浮越,阴盛格阳,当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回阳教逆而扶危于顷刻。从临床实践来看,前者肝寒犯胃,手足逆冷,多有干呕、吐涎沫等胃气上逆之证,虽手足冷,但不至于冷过肘膝而呈厥逆.其烦躁多因干呕、吐涎沫的苦楚而感不安,故只需温肝散寒即可;后者肾阳虚衰,手足厥冷,多有吐利、汗出(特别是鼻尖上出现汗珠)等心肾阳衰之证,其手足厥冷多过肘膝,烦躁则伴有无意识的动扰,故应大剂参附破阴救逆以回阳。应当细辨,不可有失。此外,脏厥与寒厥两者又有内在联系,其病因病机、治疗大法,又有不可分割之处,应当彼此参酌,在同中求异。

总之,伤寒厥证,涉及病种多,病机复杂,变化速疾,应结合其它兼证,仔细审辨,务求立法遣方恰到好处,不然则后患无穷,难得化险为夷,以竞全功。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干货速收藏

    "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 ...

  • 经方脉法:脉证对应寸关尺!

    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 ...

  • 十大症状: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作者/张磊 I导读:仲景十分重视脉诊,几乎各篇目均冠以"脉证并治"字样,提出了脉证合参的诊断原则.但是,<伤寒论>中寸.关.尺,对应的是上.中.下三焦,并没有出现具体的 ...

  • 中医诊断--【脉诊】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1 - 十大症状: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创立的辨证施治体 ...

  • 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道医#十大症状: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建议收藏) 2020-03-09阅读 7094 导读: 仲景十分重视脉诊,几乎各篇目均冠以"脉证并治"字样,提出了脉证合参 ...

  • ​十大症状: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2019-02-08 16:33 于春廷 于春廷15049538271,祖传中医,幼承庭训,先后跟随多位民间身怀绝技的名老中医拜师学习,尽得真传.擅长治疗牛皮癣.湿疹.白癜风.HPV高危阳性.食蟾虫抗 ...

  • 伤寒论--十大症状: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2021-09-26 生病了其实是身体告诉自己最近有些不好习惯对身体有影响了! 好习惯可以让自己身体快速恢复和益寿延年! 01 - 十大症状: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从<伤寒论 ...

  • 【经方脉法:脉证对应寸关尺】

    寸脉 寸脉浮,辨虚实.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宜桂枝汤:浮实, 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咽喉痛者 ...

  • 圆运动脉法与临证指导思路

    圆运动脉法与临证指导思路之我见 下面我们讲天人互感.         天人互感指的是人与自然地和谐与统一所形成的同气感召,只有和谐统一的感召,才是一个正常状态.这种状态古人也称其为"天人相应 ...

  •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脉法:脉太过和不及

    师曰: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太过和不及,两种脉全是病脉,人有病了,这个脉就不平了. 不平就要有一种形象,这 ...

  •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脉法:脉沉者,急温之

    守正学堂 守正学堂 今天 第150条: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病不可下,少阳病也不可下,我们讲到少阳篇就更清楚了. 大夫"而反下之&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