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莱州府祭祀东海神庙的官员排序,看明代的文武尊卑关系
“以文制武”,是明代吏治的总体基调。相对于中枢,这一点在地方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以胶东半岛为例,此前我们曾介绍过宁海州知州(从五品)呵斥宁海卫指挥使(正三品)的例子(详见:五品知州呵斥三品指挥使,牟平县志中的明代文武关系体现)。当时有朋友留言说,这个例子属于特殊情况(有敌人进攻州城),在大义面前,超越品级而发言,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如果说宁海州那次的情况不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话,那么,这次要举的例子,或许会更有说服力。因为,这是一份承平时期重要仪式上的官员排序名单。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官场都十分重视“排序”问题。一位官员的地位如何,通过他在大型活动中的排序位置就一目了然。故此,以排序名单作为文武尊卑关系的佐证,也更容易理解一些。
此次举例的官员排序名单,出现于明宣德十年五月。而名单上的人,当时都聚集在山东省莱州府的东海神庙,参加一场隆重的祭祀仪式。
东海神庙,是古代官方为祭祀“东海之神”而在莱州湾畔修建的场所,原迹现已不存,遗址位于烟台莱州市永安街道海庙姜家村西。根据莱州市博物馆的资料介绍,东海神庙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唐宋时期,这里的祭祀制度愈加完备。明朝建立之后,“改定岳渎神号,尽去封爵,止称'东海之神’,每国家大事,辄遣官祭告。”(《掖县志》)
而所谓“国家大事”,通常指的是新君继位,宣德十年之初,明宣宗去世,明英宗践祚。当年五月,朝廷诏令山东莱州府知府夏昇将此事祭告于东海之神,该次仪式,就是在此背景下举行的。
从《掖县志》的记载来看,时任莱州府知府夏昇作为东海神庙所在的地方之长,承担起了主祭之职。而除他之外,还有其他十六名文武官员也出席了本次祭祀活动,称“预祭官”。这十六位“预祭官”的排序依次是:
中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王卺(1),中顺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张用中(2),莱州府同知王恪(3),莱州府通判黄囊(4),莱州府推官于宣(5),莱州卫指挥使张斌(6)、罗源(7),莱州卫指挥同知雷祥(8)、夏昇(9)、莱州卫指挥佥事姚全(10)、莱州府学教授冯韬(11)、莱州府学训导马良(12)、李云(13),掖县知县张志宏(14),掖县学训导李泰(15)、何章(16)。(《掖县志》)
相信对明代官员品级比较了解的朋友,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这份名单的“重点”。莱州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武官,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为从三品文职,如果单纯按照品级来排序的话,正三品应该靠前才对。然而,在这份名单当中,领衔者却是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
或许有的朋友会说: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虽然品级没有卫指挥使高,但毕竟是从省里派来观礼的代表。活动本身不仅要考虑官员本身的品级,也要按照省、府、县的层级来排序。比如莱州府学教授的品级仅仅是九品,但却也排在了正七品的掖县知县前面。因此将布政使司右参政和按察司副使排在莱州卫指挥使前面,也在情理之中。
这种解释听起来有合理之处,但却无法回答另一个疑问:莱州卫指挥使的排名为何比同在当地的莱州府官员还要低?并且,这个低不是一般的低,通过名单不难看出,莱州卫系统官员的排序,总体介于莱州府推官和莱州府学教授之间。要知道,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府推官的级别为正七品,与卫指挥使的正三品相差甚大。但在活动中,府推官在前,卫指挥使反而位居其后。
而就像刚才提到的那样,即便按照“单位”顺序来区分,也解释不通。因为莱州卫系统的官员,是插在了莱州府系统中间,两者并非完全前后衔接的关系。综合来看,这份名单背后的逻辑,只能用“文官地位更高”来解释。
清承明制,以上这种礼仪场合的文武尊卑关系,在清代的典章制度中可以找到更多例证(笔者暂时没有查到明代相应的规定,暂时以清代为例)。根据《钦定大清会典》的记载,提督(正一品武官)见总督(从一品或正二品文职),需三揖;总兵官(正二品武官)见总督,与司道(省属文职)同;而副将(从二品武官)见总督,就需要北面跪、三叩兴了。
而其中“总兵官见总督,与司道同”这条信息,也可以帮助理解莱州东海神庙的名单排序。按此解释(明清制度大致相仿),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在礼仪上的地位与总兵官相仿,排在莱州卫指挥使前面,自然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