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总结|我是如何在大学里“经济独立”的?

这是一首我很喜欢的温柔的歌

讲实话,这篇文章写出来已经在我的电脑里待了好几天,经济状况这个话题总是没有那么愿意提及,却又长久避不开。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与其说是在理顺我这几年的经济状况,还不如说是在这个过程中探讨我和金钱的关系,去看到那些年所做选择背后的心理博弈,去看到自己一路的成长、挣扎和无奈。

# 我在大学如何实现经济独立的#

by晓燕 2021年9月

「经济独立的过程就是和金钱的关系变好的过程」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是鸡汤的题目,肤浅又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感,但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就是为了破除这种弥漫的焦虑和虚假的浮华,讲述大学四年中更为真实的生活,或者说看到另一种更为真实的可能性。习惯性的对一切定义和概念深究、质疑以及赋予自我的意义,所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自己也有对其中提倡的信念的批判和怀疑,但不管怎么说,四年里为了实现经济独立以及各处旅行的目标付出了很多,也实实在在的实现了大一对自我的期许,因此记录下来这一路的体验、挣扎、尝试和喜悦,算是一种阶段性的对自我人生的总结和审视,如果你觉得质量不错,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帮忙分享一下,让更多处于大学中的人看到人生中更多更真实的可能性。

大学时期总是有点尴尬,有花钱的欲望和时间,却没有挣钱的能力,正是因为这种尴尬和不良商家的引导,众多大学生把“经济独立”当作大学生活的目标之一,而我是被“毒害”且不得不实现了“经济独立”的大学生之一。

说起“经济独立”,首先想要界定一下它的概念,单纯在大学时期这一段时间里指的是“能够通过自我努力养活自己不问家里要钱生活”,也就是自己负担学费生活费以及各项开销啦,工作之后理所当然的一切在大学里感觉却是遥不可及。我算是大三伊始实现了这种意义上的“经济独立”吧,好处就是再也不用伸手跟家里要钱以及看家人脸色生活了,自由的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给自己换了Mac、iPad、iPhone和相机等各种电子产品,基本上想去哪就去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同时也付出了很多的代价,少了很多学习时间,付出了异于常人的努力去打工等等,但我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四年的消费收入大致汇总(好多我实在想不起来了)

不得不说自己花的真的挺多的,而且收入也想不到有啥了,能想到的这些好像cover不住消费,anyway,真实情况是cover住消费了的。在这里就简单讲讲我是如何在大学里实现经济独立的,以及我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01

# 我是如何走上的这条路的……

# 挣扎、痛苦和折磨中踏入

在大学里我是如何实现经济独立的呢?

大学中我和金钱的关系:

Vol.1

对金钱的稀缺感➡️把金钱当工具

刚上大学就遇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刚上大一的时候自己就自作主张报了一个英文口语班,我就是英文奇差而且想学口语,主要还看到了可以留下做助教再挣钱的一条路,而且对比之下这个班是性价比最高的,于是在老妈不同意的情况下艰难的借钱报名了。单纯报名学英语口语这件事情推进的真的很难,七千块的学费在老妈眼里真的不是一个小数,而且老妈至今都不觉得我学英语口语有什么用(我都用其挣钱以及工作了)。那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开口跟老妈要钱做除了交学校学费和吃饭之外的事情,也是第一次和老妈谈这么大额的金钱,毫无意外的被拒绝,而且被冠上了“不懂事、瞎折腾”的帽子,反正自己当时真的非常委屈,但也是那次冲突之下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我已经长大了,老妈的思想和我的生活追求完全不同,如果想做我想做的事情,只有经济独立这一条选择,不然就是无止境的束缚,毫无自我可言,正是这件事情让我彻底走向了自己“经济独立”、自我负担自我生活的道路。

当时做这个决定真的非常的艰难,刚上大学大半个月谁也不认识,生活还没适应过来就背负了和家庭“分裂”的负担,着实痛苦。当时是老妈一口气给了我半年的生活费5000块,我拿了3000块去交学费,跟最好的朋友拿了1000块(她只有一千多的生活费,大头都给我了),还跟5个一般的朋友分别借了200块才凑了5000块先上课,之后慢慢的补齐学费。大概那半年是我整个四年最艰难的日子,课余时间基本都拿来上英文课也没时间打工赚钱,自己手里也没什么钱生活,靠着餐餐只吃一份土豆丝一个馒头然后免费汤偶尔还是咸菜馒头的生活过了半年,每个月只有四五百可以花捱过了那半年,不过虽然拮据,但是代价够大学习也就够专心,生活也挺充实快乐,然后成功在寒假的时候留在该机构做了助教还了学费欠债。现在还记得那半年自己对老妈的一部分怨气,大半年都没有给家里打电话,那时候心里在意的并不是钱这件事情,我了解你的苦衷家里没有这个条件可以不给钱,但是不能说我不懂事,因为我确实没有拿这笔钱吃吃喝喝了。

基本上熬过了那半年之后再也没有经历过那种窘况,我太清楚那种没有选择的难受了,经历过一次便下决心再也不能让自己陷入这种状态。也是这件自己做主报班的事情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和钱的关系,因为从小的稀缺感让我赋予了钱不一样的意义,把钱看的太重和太多东西挂钩了,并没有真的真的把它看作工具,钱是很重要,但把钱当工具换来的东西更加重要。

大一下学期自己就开始在机构里做助教赚钱,还偶尔做做家教、托管啥的赚点钱,那时候还花了点钱学了学婚庆主持的相关看能不能靠那条路赚点钱花,后来遇到文峰老师的课程的时候也是果断拿着自己当助教赚的钱就报名了,大一下攒钱买了iPad,那是我第一次攒钱买点什么,感觉真的无比兴奋。大二基本上没有跟家里再要过一点除了生活费之外的钱,就每个月固定一千。就是这份学英语以及做助教的经历让我认识了大学里最好的朋友兴雨、剑闻和振月,四个人基本知根知底,四年里也是相互扶持的度过吧,我们之间除了情感支持在外还有一些金钱的互相支持,是谁穷了说一声能够不问原因互相支援一点的那种朋友。

Vol.2

➡️决定要经济独立

第二次遇到的经济危机是大二下学期末。

接触到一个出国的项目(类似游学吧,性价比比较高)自己想要试一下,有一些机构合作优惠的情况下整个过程要两万左右,当时的自己攒了大概六千左右的样子,好朋友能借我两三千(可以等我出国回来还),差的那一万自己想的是可以动高中申请的那份奖学金。高中毕业因为一直都待在学生会的原因,团委书记就跟我非常熟悉,毕业的时候就帮我申请了一份奖助学金的最高档有一万,加上我们本地政府有两千块的大学生补贴,妈妈一共是帮我存了一万二要等我毕业还学费贷款。当时我跟老妈商量的是我参加这个项目全程不需要老妈出一毛钱,只需要当初帮我存的学费先给我,反正学费是贷款我可以毕业之后再还,真的商量了好久好久老妈都不同意(根本不是怕被骗的原因),到后来直接道德谴责我,而且还让我姐打电话骂我我“不懂事,做法很过分”之类的,最让我感到可怕的是她们直接跟我发小联系让我的朋友们来劝我,当时我高中闺蜜知道这件事来劝我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懵,家里都采用了渗透我的生活的方式,真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被控制感和被威胁感,精神极度崩掉,现在想起来都很恐惧那种感觉。换种角度来讲,现在只是从她手里取点“自己的钱”,以后工作结婚生子相关的人生选择多着呢,我完全接受不了一丁点的这种控制。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如果我想做什么事情就必须必须经济独立的现实,什么时候不和他们要钱了就能完全不受控制了。当时真的有点埋怨家里吧,不同意我真的无可厚非,但是渗透我的朋友圈子去劝我这件事至今让我感到后怕,现在想来也无可厚非,她要出钱自然要管束,她采取的也是她生活中遭遇过见识过的那些手段,根本意识不到那其实是一种控制手段,也因此至今我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去问问她究竟怎么想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释怀了很多东西。不过也是那一次的经历之后,自己再也没让老妈帮我攒过钱,自己的钱自己拿着,给了她就再也不要想着要回来。

当时已经在学校待了接近两年了,想借够钱也能凑到,但着实不喜欢欠债的感觉,不想让自己压力这么大,就延迟了这个计划,把手里的钱拿去骑行318了(反正一开始攒钱也是为了骑行)。是在路上偶尔有一天和可人聊这个事情的时候被支持了,“一定要去呀,很值的”,被鼓励之后便决定回校之后工作一年攒够钱再出发。

其实那个时候自己和金钱的关系就很良性了,金钱只是实现我目标的工具,想做什么设定好计划去赚钱就好了,一步一步攒钱达成自己目标。

Vol.3

➡️从单纯的追求钱转而去追求想要的生活

第三次经济危机是什么呢?

大三开始就没有跟家里要钱了,自己就直接开始去培训机构工作了,那半年除了上课之外基本上都在工作,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高烧打针的时候还在回消息工作,被校医院的护士问到“你真的是学生吗”,那半年熬过来基本上过年的时候自己除cover了生活费之外还换了一个更小的电脑(工作需要),过年给老妈了1000块之外还攒了小一万吧。毫无预兆的就经历了疫情,下半年直接就不开学了,在家待了半年,不过还好在家里的日子也带了半年的网课,挣了七千块左右,短暂返校学校更改交学费方式以及贷款的一些手续繁琐让我决心要把贷款还了,那时候已经因为疫情放弃出国项目了。暑假在云南游了一圈之后回家待了一两周,那一两周做功课跟老妈要出了一万块,自己出了八千把三年的学费贷款给还了,自己卡里就留了6000块的大四学费,以及1500的生活费。大四下看到贷款的学生要开会和办手续的时候就庆幸自己还好把贷款还了。

所以大四开学自己就开始焦虑了,把学费交了之后就剩下一千块的生活费,只够自己生活一个月。教育机构因为疫情原因没什么工作可以赚钱,那个9月自己就很焦虑,一边上课一边在周末做着一些培训机构不太挣钱的工作,一边还每周去前程无忧实习三天(还翘一节课),反正就很累的一个月,但那时候就不是那种没有钱生活的焦虑了,心里知道只要干活就有饭吃,只是因为时间太慢太累而焦虑。10月份辞了实习专心在教育机构工作开始就度过了经济危机,一切就步入正轨了。工作大半年攒够了毕业旅行的钱和工作第一个月租房生活的钱,大四下终于咬咬牙换了想要的Mac和AirPods pro,4月份辞职享受了唯一一个半年没有压力没有兼职的学生自由生活~

大四这一年和金钱最重要的关系是学会了规划,会根据自己的正常生活规划预算了,并不是钱越多越好,够花的同时让自己的生活更好才是真谛,开始从单纯的追求钱转而去追求想要的生活了,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生活了。

基本上大学四年就经历了这么三次经济危机,再有的话就是当下因为工作租房把积蓄花光了,但都不会再有以前那种焦虑了,一个是因为工作有工资拿了(虽然不高),二是这几年的经历让我认清了自己和金钱的关系,钱很重要,但过了基本需求线之后我的生活里还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我真正应该思考的是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02

# 一点反面忠告:

虽然我着实觉得大学生需要去社会上打打工赚点钱去感受一下真实的生活,但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建议体验体验就好了,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完全没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以后赚钱的日子长的很,抓住大学这几年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非常有必要。

这几年虽然是自己养活了自己看起来过的还算好,但背后那些代价和辛苦也只有自己知道。无数次在深夜焦虑到失眠,无数次看着食堂窗口只能默默计算饭价选择食物,无数次深夜工作回到宿舍心里满满的疲惫,无数次羡慕周边同学的正常生活。这几年基本所有的清明五一国庆都拿去赚钱了,兼职时光花去了我整个大学时光的三分之一,把这三分之一拿去学习读书不好吗,因为兼职翘过一部分课程,耽误了一些学习的精力也没有拿到太高的绩点,销售工作性质的原因让我长久承受面对生存的焦虑,还是挺影响生活的精神状态的……永远没有一件事可以完美,得到的同时都在失去,都在承受着一些代价,毕业之后的生活工作将是常态,但那几年安心读书没啥烦恼的生活可再也不复返了~

03

# 我在这个过程中的感悟和经验

任何时候想要经济过得去,都遵循最基本的四个字——开源节流。

# 节流 # 

顾名思义,节流就是减少金钱的流出,也就是控制消费,在家庭提供的已有钱财中减少支出,况且大学生最最应该学会的首先就是节流!

在大学里我是如何节流的?

饮食方面:在学校里基本上是吃了四年食堂,在学校的时候就吃食堂,很少点外卖,而且对学校食堂饭菜的价格非常敏感。前两年为了省钱基本上不太买肉菜,就吃素菜加馒头比较多,会控制一餐不超过10块;而且我会坚持用饭卡,往饭卡一次充一个月的钱,每次买饭的时候都有余额显示,也会提醒你消费,而支付宝什么的看不到花费容易让我没有概念。

其他消费:我基本上不买特别贵的衣服,而且买的也不频繁,常年地摊和淘宝,非常看重性价比,除了运动很少看牌子,性价比高就行;化妆品买的也很少,一套就可以用很久,三福几百块就搞定了化妆品,护肤品也不用特别贵的那种,以前公司年会奖品发过一只迪奥的口红送我姐了,几百的包也闲鱼转卖了,总觉得自己不需要用这么贵的……

……

想说明的一点是,攒钱之外大家要想明白自己攒钱是为了什么,不管开源还是截流,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有的人就会因为吃到好吃的而开心,有的人会因为穿好看的衣服开心,有的人会因为去了新的地方而开心,那这些钱就花的很值,攒钱的目的是快乐消费,让自己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攒钱而攒钱,钱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千万不要因为陷入了攒钱的误区,过度关注数字,看什么都不舍得买,锱铢必较,生活没有仪式感,陷入一种消耗性的低欲望生活之中,那样的生活更不开心,反而失去了攒钱的初心。

有的人说自己攒钱是为了以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大家真的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吗?有攒钱的部分,也有花钱的部分,生活有个平衡才是极好的。

节流两个字讲起来真的很简单,但其实能做到的话远远不止如此,背后关联着一个人的很多能力。

1⃣️记账和预算规划能力

大家要节约的话,一般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记账,而且要长久节流的话就要长期记账,给自己做预算管理。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其实很多人都做不到,有的人事无巨细记账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有的人随缘记账最后相当于没记,每个人都有自己记账的方式,而且要亲自实践长久摸索才能找到。我想提的不仅仅是一个记账的能力,最重要的反而是分析和预算的能力,分析自己的消费结构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进而反思自己的饮食结构以及消费习惯,从经济角度审视自己;通过记账在经济方面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日常消费水平,从而从金钱方面预算和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

记账方面我一向不太在行,没办法每日记录,对我来说太过琐碎,我一般都是周记录或者月记录,但我会规划自己的消费,规律的进行月总结和规划分析,继而优化自己的消费结构,对自己的消费基本上了如指掌,因此才能很好的规划生活。我在学校的时候基本都是吃食堂,外卖很少点,对学校食堂的价格也非常了解,吃素比较多(便宜呀)饮食也比较固定,基本上一日三顿20元就能搞定,这样一个月六七百饮食费差不多。我一般会按照这个预算往饭卡里充钱,这样即使不记账也知道饮食花了多少钱,反正饭卡就这些钱,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乱买。至于水果什么的机动消费,每个月拿出来一两百就足够了,至于衣服化妆品这种大额消费,我都是那种需要时一次性购买,不会看到啥买啥,所以就比较清楚自己的消费。总之就是一定要可视化自己的消费,摊出来算一算,反思一下哪些可以省,哪些必须花,慢慢的你也能通过花钱了解自己的消费观

至于预算规划,因为明晰了自我的基本消费,就能够根据现有的资源预算之后的生活,把当下拥有的资源最大化。我大一刚上学没钱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基本消费算的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大概能结余多少也就有了明确的攒钱计划,按照规划的时间就能够迈出出行的第一步,我骑行川藏线的费用就是靠这样详细的预算攒了半年才攒出来的,之后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靠这样的规划做成的。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一些只会定目标但是说了实现不了的人,我放假一定要去哪里哪里,结果到了那时候又是没钱又是有各种事,基本上就是缺了一个规划和分解目标的能力。我大二决定要骑川藏线的时候,算好大概需要6000的费用,然后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计算好攒生活费最多能攒多少钱,需要额外打工攒多少钱出行,之后的半年就是按计划存钱,然后就出门骑完的318。以后的生活其实也是这样,所以要想经济过得去,请首先学会记账和规划的能力。

2⃣️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

听起来很简单的一点,但其实是最难也是最根本的能力。要想省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花钱少,相应的就是买东西买的少,说起来简单但真的很难做到,有多少人搬家的时候发现自己有这么多平时基本不太用的东西,或者说是根本就用不着的东西?我也是花了很久时间才做到了解自己的生活需求以及逐渐趋向简单的生活方式。我们平时重装户外徒步的时候,背一个背包要在外面生活3天,长途骑行的时候,骑行一个月就只有一个驼包的东西,在外自由行一个月我也就只是背个背包就能应付城市旅行、户外徒步等多个场景,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且感概,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需要的东西真的很少,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用东西来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罢了。正是因为这些户外和旅行经历,让我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生活其实只需要很少的东西,我们都需要了解我们的最少生活必需品,然后将其他东西都扔掉,再也不购入。

日本流行的“断舍离”的理念大家可以自行找几本书看看,极简生活方式也可以了解一下,衣服方面也可以了解了解女神进化论的胶囊衣橱,最好也了解一下户外穿衣法则。“断舍离”和了解自己的最少生活必需品真的不只是扔东西那么简单,其实这是对自己存在状态的一个全方位审视,对自己的生存时间的全方位计算,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全方位探讨,甚至是对自己心里隐含感情的发现和了解。正是大学那几年对自己最少生活必需品的探索,对极简生活的研究和追求,看了好多本相关的书籍和研究,才能够面对毕业租房重建生活的时候游刃有余,怡然自乐。

希望大家每个人都能问问自己,我活在这个世上,究竟需要几件东西?

3⃣️抵御消费主义的能力

如今这个社会实在浮躁,扑面而来的互联网信息给大家灌输着消费主义,几百块一支的口红,几千块的衣服(不反对,但对大多数人不必要),要精致,仿佛有了它们我们才是活着的状态,但是扪心自问,这些我们真的需要吗?我一向觉得抵制消费主义的核心其实是对自我的了解程度,对自我的认可程度。当我们充分的了解自己,了解那个抛去物的浮华后本真的自己,明白自我不会因用什么东西而改变的时候我们才具有了抵御消费主义的能力。

因为了解自我,所以在买东西的时候问的更多的是我究竟需不需要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究竟有什么作用。正因为这份理智自己有了很多研究物品的耐心和用心,了解物品的真实成分,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东西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功能越多越好,而是适合才是最好。我基本上很少在美妆上花钱,了解了面膜的成分以及皮肤无法吸收大分子的科学之后,怎么可能再为昂贵的只能补水的东西买单?了解了皮肤变黑的原理之后,怎么可能再为昂贵的具有美白功效的化妆品买单?了解了身材审美以及胖瘦的原因,又怎么会为昂贵的减肥产品买单?我见过皮肤不好乱买化妆品的闺蜜,试用好几套不合适还把皮肤搞坏,花点时间研究自己的皮肤特性买相应成分的护肤品便宜又好用……了解了包装之下物的真实功能之后,才能理智消费,也正是这种思考之后的消费,让我和我自己的每一件物品有所链接。

豆瓣上有个拔草小组,想买什么东西发个帖子,写上自己为什么想买,又犹豫什么,买了之后想想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改变,然后网友就会在下面评论你的需求究竟是真的需求还是消费主义下的想象,他们会用真实买过的经历告诉你买过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然后起到拔草的作用。如果你真的管不住自己真的可以试试,当然大家说的不一定就适合你,但在这个看评论的过程中起码可以学会审视自己的需求和想象。我每次买大额产品的时候就会对比买了的生活和没买的生活,从而认真审视自己。

但是要额外提一句的是,很多年轻人真的没有过被满足的经历,所以一开始总要有一个踩坑的过程,总要买了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究竟需不需要,这种时候真的不要犹豫,踩了坑也不要懊恼,最典型的就是健身卡,还有相机等,你要知道学习这条路上不交学费怎么可能学的到东西呢?咸鱼是个好地方,勤加利用。

懂得花钱是一种能力,而了解自己是一切能力的基础。

# 开源 # 

顾名思义,就是挣钱的能力,拓展金钱的来源的能力。

大学生开源一般有这么几种:家里提供、奖学金、打工兼职、用钱生钱

我是属于被迫“经济独立”的那种学生,家里没什么钱,只能自给自足养活自己,偏偏欲望比较多,想要趁着大学多开拓开拓视野,就只能劳累一点多挣钱了。所以家里提供这一条完全pass掉。

奖学金这一点分学校考虑,985的奖学金真的多,所以身在985的同学真心好好利用,尽力去够一够,我这种双非一本的学校只有top2才能拿到还不错的金额,国奖两年一名才8000,励志两年一个5000,其他就几百,除了成绩还要参加很多无聊的活动刷绩点,对我这种不想卷也受不了被迫刷绩点的人来说着实效率低下,拿了两次三等之后发现还不如几天兼职挣的多果断放弃。用钱生钱这种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说也不切实际,没有本金也没有技术。就只剩下了一条打工兼职的路子,我大学这几年也都是靠打工cover的学费旅费生活费。哦,对了,开源这件事一定要坚信的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都是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即使天上掉馅饼也不会砸到你身上的,所以真的不要妄想很容易的就赚到钱,那些看起来很轻松的人都有各自背后承受的代价,妄想一步登天的那些人最终都被骗了……还有一点是我自己的坚持,坚决不赚没道义的钱,刷单这种,我就从来都不能接受。

好多人都考虑过大学里去打工赚钱,但我觉得如果要在大学里“经济独立”“自给自足”的话,就需要一些智慧在里面,而不是随缘打工,很容易筋疲力尽还赚不到太多钱。

1⃣️要对兼职有所思考、有所选择

上大学之前,我基本就在知乎上把大学生能做的工作翻了个遍,然后分类筛选,选择出自己能做且感兴趣的兼职工作。大体就是家教、助教托管、肯德基等小时工、培训老师、婚庆主持、自己开店等,分类的话就是体力活、脑力活和技能活,像肯德基、发传单这种就是靠体力赚钱,家教助教这种就是脑力活,培训老师、婚庆主持、美术舞蹈商演老师这种就是技能活,这三类工作基本上分为两种赚钱方式,一种是单份时间换钱,也就是干一个小时的活赚一份钱,没什么风险;还有一种就是按结果赚钱,创业销售这种都算,加了杠杆,成功之后会有翻倍,不成功基本无钱可赚,收益高风险大。当时大概就想好了自己不太想要靠这种体力活赚钱,尽量找一些脑力活或者技能活,最好是能够靠有差异性的技能赚钱。于是大学里面自己会找很多相关的资讯,学校的兼职群会有一些信息但不太优质,还是多去认识一些不同学校的学长学姐多询问,多看一些开源的平台上面的帖子,因此我大一的时候基本就接触到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婚庆主持,学习一段时间就能够去做了,实现“经济独立”跨期一年半左右;再就是培训机构做口语老师,当时已经上了该机构的课程,也有一直做助教,“经济独立”跨期也一年半左右。这种技能类的工作坚持下来的人少的原因是一开始都要有一部分投资才能开始赚钱,花钱学习之后才能掌握技能从而赚钱,赚钱的周期相对比较长,不像小时工、家教等工作即时反馈,当下即可解决燃眉之急。但大家真的要有长线思维,技多不压身,想明白自己究竟要从兼职这件事情里面获得什么,功利的讲,兼职不只是赚钱而已,想好如何能从这份时间里获得更多成长和认知,才能更好的做出选择。

我后来选择做英语培训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我自己觉得学英文很重要,在这份工作上可以逼迫自己不断的学习精进,事实也证明两年的工作下来自己的语音方面相对还可以;二是这份工作是销售类型,虽然婚庆主持的路子也可以经济独立,但是它是按照场次赚钱,一场500~1000,本质上来说还是时间换钱,然而培训赚钱是靠业绩的,业绩高就能赚更多,一小时的单价更高,更容易赚够钱;三是我有更多的基础和资源,毕竟在那个机构里上过课,做过接近一年的助教,更了解流程,上手的成本更小,而婚庆主持的学习成本相比起来更高一点,自己也不太喜欢。当然有人问过我感觉当下没有选择怎么办,相信我,只要你想过寻找过这些,你就能够找到你身边的资源,当时我手里也就这么两个选择罢了,把当下能做的仅有的选择做好,最后的结果就总不会太差。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当下的选择,也是有很多的焦虑和犹豫,但是选择了就去放手一搏,从一开始的没啥业绩可赚甚至倒贴钱到后来几天的集训课业绩好的时候可以赚一万多,业绩差一点也能五六千,带长期课程的时候不太赚钱就好好研究教授的知识,让自己多精进,最终也攒够了钱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

将兼职工作分类并不代表着说认为工作就有高低贵贱之分,我只是觉得分类能更好的选择,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做什么,自己亲手挣钱就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除了钱的层面,更要思考的是自己究竟想要在兼职中获得什么,无论是什么样的兼职,去做去体验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甚至我也是这样要求我自己的,尽量多去做些工种,多去体验,然后从中发现自己喜欢的工作部分。我也做过挺多工作:做过家教,去感受中产阶级的教育压力;做过托管,了解当下城市里孩子的教育切面;做过餐饮服务员(半个多月的志愿者),了解餐饮业的工作生活状态和经营模式;去过工厂,感受过标准化女工的枯燥和流水线螺丝钉的无望;甚至大三了还去专门体验过711的店员,忙里偷闲去体验了一番标准化便利店员工的生活状态……我有的朋友就很喜欢文化类工作,于是去做书店店员,了解书店相关的工作;有想要学习做咖啡蛋糕的同学专门去奶茶店学习如何做奶茶,想要学习攀岩的同学跑去岩馆免费打工,想学摄影的同学免费去馆里打工等。无论如何,做的越多,对社会的理解越多,对自我的探索也就越多,这样当你走在社会上的时候,待人接物就有了更多的宽容,对待生活也就有了更多的自我思考。

PS:我并没有讲创业这件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比较低,而且大多都有很多不可复制的因素。而且很多选择创业的人没有缺钱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承受投入的风险,加上我也不太了解,所以这部分就没有提到。

2⃣️ 兼职的同时要去思考社会

李笑来在书中曾经分享过一个复利曲线的概念让我印象深刻,至今也影响着我的选择。

具体是什么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但当时意识到大部分的知识、技能、财富等都会遵循这条规律的时候自己突然就想明白了很多东西。用在兼职上来讲就是,我做英语培训一开始真的不赚钱,有那么一两年的时间都在临界点之前的平缓阶段,不赚钱只是在积攒技能和知识,然后大三之后开始到达临界点,便开始实现一个快速的增长,事实也是,我后面大半年赚的钱是我前面两年的两倍,因为有了这件事情的成功经验积累,之后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好的忍受一开始的积累期,更能从长线看到自己的未来。但如果我选择家教等工作,基本上没有办法实现复利曲线,因为那些基础的劳动根本就不是一个积累技能的工作,临界点真的很难到达。

虽然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兼职工作的选择,但很多时候都体现着一个人对于生活的选择和思考,我在这些选择里面还锻炼着我的眼光和智识。我通过一份长达三年半的兼职体验到了积累的力量,锻炼了选择长坡道道路的能力和智识,还理解了一些基本的商业常识;通过长久的做一份工作更加了解了自己,认识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灰度;更重要的是,我在其中得到了深入了解的快乐,如果一直都在尝试新事物的过程,每一件事情都浅尝辄止,那永远都体会到的是表层的新鲜感的快乐,久而久之会变得同质化,而长久耕耘会让你体会到深入的快乐。

这部分我不想多说,我在用心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学会了很多很多的东西,这些都变成我大学时光里一份不可多得的经历,相信每个人用心做了都会感悟很多,希望大家都能有通过一份工作认识真实的社会,思考社会的规律以及自我的经历。

3⃣️多说几句:工作为了什么?

透过兼职我想单纯讲讲自己对于工作这件事情的认识。工作究竟为了什么?大部分的回答恐怕都是为了赚钱吧,赚够钱之后就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真正想要过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那样的生活究竟又需要多少钱呢?当你把这些东西量化了之后,再问问自己,那个时候自己还需要工作吗?我想提到这一点的目的是让大家真的去思考一下工作的意义,除了赚钱还有其他的吗?

我小时候生活就没什么钱,但当我大学真的有点钱满足过一些需求回复了稀缺感之后有很认真的审视过自我,我真的那么喜欢赚钱吗?我很清楚的了解我自己,平日里有想要实现的目标之时才会有很大的动力赚钱,但当我没什么特别的目标时其实对赚钱这件事情是很佛系的,够花够活着就行,而且这个需求往往很容易满足。因此我慢慢的开始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其实不全是赚钱,自我本身就很享受工作带来的创造感和价值感,即使自己把生活的钱赚够了自己还是会选择继续工作下去,很多时候单纯的工作对我来说就是有一些乐趣所在。有时候回头想想,当时自己工作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去想着能挣多少钱,都是不管挣多挣手尽力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即使注定失败也把能让结果变好的努力都做了,尽力把工作做好的时候,钱自然就来了。但如果你正在做着一份很不喜欢的工作,cover了生存之后真的建议换掉,去寻找自己的价值,相信我,工作本身真的是有乐趣的,不否认有很多烦心之处,但你喜欢的工作乐趣一定大于烦心,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求一种创造感也会让自己的生活开心很多,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才是我们做这些的理由呀。

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学四年,今天写完这篇总结也算是梳理清楚了自己这四年的金钱观,从某一个层面更加了解了自己。梳理四年的经济情况之时也算是梳理了自己的消费观,对生活中的吃穿不太care,更重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例如重视旅行带给我的见识,重视电子产品带给我做事效率的提高等,从而逐渐捋清楚了这几年我和金钱之间的关系,从稀缺到当工具,再到思考和规划。工作之后会面临一个新的状态,和金钱之间也会有一个全新的关系要走,但有了之前的经历我相信我会更有能力处理好和它的关系。

「愿你我都能更好的处理我们和金钱之间的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