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中的哲学内涵(2)
(2008-07-02 15:32:00)
转载▼标签: 哲学杂谈分类: 读书三、中国佛学的人生境界佛家追求不断地净化超升,向往“涅磐”的境界。禅宗的境界,简易直截,顿悟成佛,当下进入佛即我、我即佛的超越之境。《坛经》的顿悟境界论:既然人解脱的关键在于人的自身,人最重要的是“自性清净”,而且能够刹那间做到“无念无相无住”,能够抛开语言文字,那么,人一刹那间在意识的转换中就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慧能认为,既然一切都是空,既然一切外在的修心养性都不需要,也不需要拒绝过去被认为是庸俗的实在的世俗世界。只要在自己心上无念无相无住,信仰者就可以超越和解脱,在心灵意识的转换里面达到一种自己感到轻松的境界,这就是被后来人称之为“顿悟”的法门,而这种“顿悟”的法门就是分别开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在5世纪末6世纪初,有个著名诗人叫谢灵运,他作了第一篇有关中西思想比较的文章,他说西方人(印度)“易于受教,难于见理”,容易受宗教性的约束,而不能在进而理解和觉悟到“理”;华人“易于见理,难于受教”,所以中国人一定要“顿悟”。其实在谢灵运时代就已经讲到“顿悟”了,直到慧能时代才作为一个旗帜,由于有了这个旗帜,中国佛教后来就一下提倡“自己解脱自己”,人在刹那间的意识转换里面就可以达到超越和解脱。就如,有一天,马祖道一还没有顿悟的时候,在那儿苦苦的坐禅,希望自己能够解脱,他的老师看到他,就找了块砖在石头上使劲的磨,马祖和尚被搅得很烦,就问:你磨砖做什么?老师答:磨砖做镜子。马祖问:磨砖怎能成镜?老师就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又岂能成佛?他的意思是,一切都在你的本心里面,如果你的心灵意识不能够转换,不能够意识到自心清净,就像意识到铜镜的本质是铜一样,你坐又怎能坐出佛来?一切都要在一刹那的意识转换中,体验和意识到自性清净了,于是自己就清净了,这才是禅宗。四、王国维的人生境界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2]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第一境是情感的“激越”时期,作者在美好的人生召唤面前,有了艺术的冲动,踽踽独行,踌躇满志。第二境是学问的“渐修”时期,在经历第一境之后,进行艰难的跋涉和辗转,心力交瘁,惨淡经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而穷年”[13],决然之行,毅然之行,铸就必然之成。第三境是思想的“顿悟”时期,在踏破铁鞋,捻断数须之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蓦然回首,豁然开朗。可见,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是从“阅”与“历”的双重体验中,皓首穷经,孜孜而成。五、人生的最高境界境界在我国古代不同的哲学流派中有不同的含义,但其出发点和终极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对各自所处的现实状况的超越而进入价值追求中,最终进入人生的最高境界, 就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的途径而言,各派也有不同的方法。儒家主张以圣贤人格为高度,以个体的道德自觉为动力,通过不断的追求和长期的自我修养过程,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孔子曾总结了自己通过自我修养追求人生境界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其中的“不逾矩”是指“天地万物为一体”,没有在此之外的感觉。道家则认为通过精神的逍遥与解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有待,无待,无己”就是达到了人生的逍遥与解脱的办法和过程。佛家认为,通过不断的净化超升,最终能达到人生自由的境界。禅宗认为,人能顿悟成佛,当下进入佛即我、我即佛的境界。宋明理学哲学认为把儒的真性、道的飘逸、禅的机趣融合起来,就能达到至高人生境界。结语:境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精神的天地、世界或宇宙。儒家追求的道德宇宙,道家追求的艺术天地,佛家追求的宗教境界,即表明各学派、人物所追求的精神意境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出发地与终极地是一致的,就是说,他们都是“对各自所处的突然的(事实的)状态的超越,而进入应然的(价值的)追求之中”[14]。境界虽带有理想的特征,但又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只要我坚持我的文化思想,按照它去做平凡的事情,有小小的创造,我的生命爆发了小小的火花,那就是天地之化的具体呈现,我在天壤之间就不会感到孤独,有限的生命就可以通向无限与永恒。我们所做的事各有不同,有各种意义,只要我们觉解到它的意义,就进入了一层境界。层层递进,就可以上达最高境界。参考文献:[1]《论语·庸也》[2]《礼记·大学》[3](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4]《齐物论·逍遥游》[5]《老子·六十七章》[6]《老子·六十六章》[7][8]《庄子·养生主》[9]《庄子·齐物论》[10]《庄子·在宥》[11]《庄子·天地》[12]王国维著,郑小军编注:《人间词人间词话》,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13] 韩愈《进学解》[14]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2007年8月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