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植杖而耘耔”释义辨析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莜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③,孰为夫子?”植④其杖而芸⑤。子路拱而立。止⑥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⑦之,见⑧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⑨见之。至,则用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①丈人:老人,与长沮、桀溺等一样为隐士。②以杖荷莜:杖,拐杖;莜,锄草的农具。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即手脚四肢;四肢不劳动,五谷也不能分辨。这是老人责备孔子的话。④植:插立。⑤芸:同“耘”,除草。⑥止:留。⑦食(si):给人吃。⑧见(xian):使见。这句说老人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⑨反:同 “返”。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有一天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锄起草来。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一边。于是老人便留下子路住宿,杀鸡做饭款待他食用,还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一行,并把自己昨天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子路返回去时,老人却己离家出走。子路只好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不做官是不合乎道义的。长幼之间的关系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一个人想洁身自好却搞乱了最重要的伦常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道义。至于理想的主张难以实行,那是我们早已知道的了。”

姜云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科书(2006年11月第2版)选编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其中对“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中的“植”字注释为“植,立,扶着”,整句注释是“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

读后,笔者颇为怀疑,“扶着拐杖除草培苗”,太不符合生活常情了吧。难道是年龄大,抑或是体弱多病?回看一下前面的序文,得知本文写于“乙巳年(405年)十一月”,而此时陶渊明应该是41岁(其生于约365年,去世于427年),正值壮年。再看一下原文中“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等语句,可知此时作者的身体倍棒。是什么原因使他“扶着拐杖除草培苗”呢?

笔者又急忙查找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4月第2版),很快找到了此句的译文:“或者放下手杖去除草培苗。”一个“扶着”,一个“放下”,意义相差很远,究竟哪一个解释是正确的呢?笔者很倾向于教师用书上的说法,但这样理解究竟对不对呢?带着疑问,我查阅了有关资料。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词典中“植”的释义:

《辞海》中“植”的释义共有8项,其中作动词使用的有3项,分别是:

①栽种。如:植树;移植。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引申为培养、扶植。《新唐书·李逊传》:“逊于为政,抑强植弱,贫富均一,所至有绩可纪。”

②树立。《周礼·夏官·田仆》:“令获者植旌。”

⑧通“置”。放置。《书·金縢》:“植璧秉珪。”孔颖达疏引郑玄曰:“植,古置字。”

《古代汉语词典》中“植”的释义共有6项,其中作动词使用的有2项:

②栽种;种植。柳宗元《牛赋》:“~乃禾黍。”

③树立。《周礼·夏官·田仆》:“令获者~旌。”《论衡·吉难》:“有一木杖~其门侧,好善异于众。”

《古汉语字典》中“植”的释义共有4项,其中作动词使用的有2项:

②栽种。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

④竖立;树立;插。《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其中《古汉语字典》中的第④个义项及举例与“或植杖而耘耔”的句式、释义最为接近;且这几本辞书均无“扶着”的意思,笔者又查阅了《中华古汉语大辞典》等辞书,也没有找到“扶着”的释义(包括引申、转注等)。因此,“植”在此句中应是“竖立;插”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教科书的释义是错误的。

接着,笔者又查阅了“植杖”一词的释义。“植杖”,《古文鉴赏辞典》注释为“把手杖插在田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为“把杖树立在地上”,《古代汉语》注释为“把拐杖插在地上”。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古文鉴赏辞典》对此词的释义最为准确、具体。至此,笔者心中的疑问也就释然了。但随即,我又注意到,教科书和教参的译文还有两处不同。一是“或”,教科书译为“有时”,教参译为“或者”;二是“杖”,教科书和《古代汉语》译为“拐杖”,教参和《古文鉴赏辞典》译为“手杖”。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究竟哪一个译得更为准确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或”的释义。“或”在作“有时”讲时,是副词,“表示动作或情况的偶然发生”;解释为“或者”一意时,是连词,“在两个词、短语或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选择关系”。联系上文“怀良辰以孤往(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前往)”,此处把“或”译为“或者”或“有时”都能讲得通,但如果联系下文“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便可看出端倪。笔者认为,“怀良辰以孤往”与以下三句,从句意上看应是总分关系,虽然课文在中间使用了句号(“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把它们分开了,但我们知道,这个标点是今人加的,原文中是没有的。标点如果这样加: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或)登东皋以舒啸,(或)临清流而赋诗。

句意关系就非常清楚了。因此,此处的“或”笔者认为应和后面两句构成并列关系,故译为“有时”比较妥当,课本的翻译是准确的。

其次,再看一下“拐杖”和“手杖”。这两个词在古代有时是可以通用的,比如《中华古汉语大辞典》在解释“拐”字时,第一个义项是这样解释的:“①<柺><名>手杖。《新五代史·汉高祖纪》:'赐以木柺一。’”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可以互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我们就很难辨别出他手中拄的到底是“手杖”还是“拐杖”。即使是今天,二者的分别也不是很明显。但是,仔细区分一下,这两个词还是有区别的。

拐杖:拐棍,走路时拄的棍子,手拿的一头多是弯曲的。

手杖:走路时拄的棍子,手拿的一头有柄。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对比一下,很容易看出二者的区别:虽然都是“走路时拄的棍子”,但“拐杖”“手拿的一头多是弯曲的”,而“手杖”“手拿的一头有柄”,并没有强调形状。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拐杖”是一种辅助行走的工具,多为老年人或病、残人使用;“手杖”则不然,它除了辅助行走的功能外,还具有美观的作用,有时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唐代名将李靖,因年老有足疾,上表恳请引退。贞观八年,唐太宗特下优诏,加授“特进”,且亲授“灵寿杖”,以“助足疾也”。此“灵寿杖”无疑就是“手杖”,因它高过头顶二三尺。

古代文人雅士常寄意于杖,多有带手杖的习俗,从以下诗文中也可略见一斑: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唐·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苏轼《定风波》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明·程馞《西江月·秋兴》

联系诗文内容及作者当时的年龄,“王维当时不足五十岁,本不需拐杖,而诗中写到'依杖’,主要是标明隐者的身份了。”再看苏轼,他写作此词时46岁,被贬黄州已经三年了。借这首词,他想表达一种“退隐于江湖”的思想。至于程馞,也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如果把三人手中的“杖”理解为“手杖”,那么,其追求隐逸生活的情趣就更加明显了。纵观一下这三人当时的遭际,再联系一下当时的陶渊明,此四公的情感应该有互通的地方。因此,笔者认为,这四句诗词中的“杖”应为“手杖”,是他们寄托情怀的一种道具,标明身份的一种象征。

把“杖”理解为“手杖”,理由还有一点。“手杖”又名“扶老”。《中华古汉语大辞典》有“扶老”一词的释义:

1.<动>扶持老人。《战国策·齐》:“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2.<名>手杖。陶渊明《归去来辞》:“策扶老以流息,时矫首而遐观。”

《辞海》中也有“扶老”的释义,共3项,其中第2 项解释为“手杖的别名。陶潜《归去来辞》:“策扶老以流息。”《古代汉语词典》对“扶老”的释义也是“手杖”。由此可以看出,“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中的“杖”应该就是原文中的“扶老”。因此,“杖”作“手杖”解释比较合适。

因此,笔者建议,再次修订教科书时,对“或植杖而耘耔”一句应这样注释:“植,竖立,插。耘,除草。耔,在苗根培土。整句的意思是,或者把手杖插在田边(然后)去除草培苗。”

写此文后两日,我又有幸拜读到陈林森老师的一篇文章《“或植杖而耘耔”辨》,他认为:“植杖”是“倚着手杖”的意思,反映的是南方许多地方水田除草的一种方式——“足芸”。作者从史料、现实和亲身经历等方面对此加以说明:“农人足芸时手上不持'耘田器’,而是直接用脚耘,当一只脚用力耘田时(按:虽然双脚都要参加劳作,但一次自然只能动用一只脚),身体容易失去均衡,再加上水田泥滑,故需一手拄着手杖(实际上是一根木棍),以保持身体平衡。”此说确有一定道理,因此,把“植”释为“树立,插”,引申为“倚着”,也不失为一种参考。

(0)

相关推荐

  • 《手杖》五絕先韻

    好友傳來一幀四手杖倚牆照片...... 閒來可觀賞,獨立倚牆邊. 扶老成三腳,登山更引牽. 於210502

  • 古汉语中有些字是“半个字”

    北京某报引用<论语>时写道:"子曰:知者不惑",并说,孔子千年前所言的"知仁勇"似乎渐行渐远云云.笔者要指出的是,此处的"知"字 ...

  • 南方人常说但不会写的十个字,你会几个?|文史宴

    汉语七大方言,除了北方方言主要分布在北方,其余六大方言,即闽.粤.吴.客家.湘.赣等,都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东南各省.相对北方方言来说,南方话保留更多古汉语,成为语言学家艳羡的活化石.这是古代北人长期南迁 ...

  • 手杖?你会使吗!

    手杖?你会使吗!

  • 幼儿绘本故事《大熊的手杖》

    大熊有一根手杖,那是老熊留给她的,她自己从来没有用过. 有一次,她用手杖为小熊摘树上的红果子. 有一次,她用手杖为小熊够下飞到屋顶的纸飞机. 有一次,她用手杖为小熊在雪地里画了一颗星星. 有一次,她把 ...

  • 从寿星手杖说起 文/朱文杰

    杖,我们也叫手杖或拐杖,最初,杖是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人行走而出现的,进入青铜时代后,术士.巫师又利用镶装各种铜首的木杖进行神秘的宗教仪式,还被当成兵器使用,并逐渐成为代表指挥权的权杖,拥有了权力的象征 ...

  •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才世泽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团圆幸福,中国历朝历代那些普通老百姓最真挚的愿望也不过如此了,但它是最美好的吗?或许它是最好的,但一定它不是最美的. 当我读到张爱玲那句月圆是画,月 ...

  • 植杖叟 岁末感怀

    [七律]   作者:植杖叟    简体 繁体 不合时宜省自身,蹒跚一路踏荆榛.无知豪语流虚话,有限良朋化古人. 只可随缘听天命,何尝对镜叹年轮.诗成雀跃忙斟酒,但恐高歌扰四邻.

  • 对于成语“山止川行”释义的辨析

    今天看到一个班级同学的班服上印有"山止川行"的成语,这个成语以前没有见过,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它的释义是"坚不可摧,行不可阻." 出自:清 唐甄 <潜书 ...

  • 《城乡规划法》第64条释义及适用之辨析

    <城乡规划法>第64条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 ...

  • 真话[词语释义]

    (1).犹言实情.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达生 道:'前年未做道场时,不曾见说有这个舅舅.就果是舅舅,娘只是与他兄妹相处,外人如何有得说话?' 吴氏 见道着真话,大怒道:' ...

  • 日语学习(気持ち、気分、機嫌 辨析)

    [気分] ①心情 気分転換のため旅に出る. 为了转换心情去旅行. ②身体状况 車に酔って気分が悪くなった. 由于晕车感到不舒服 ③做某事的欲望 息子が試験に落ちたので.ゲームを楽しむ気分じゃないんだ. ...

  • 展讯 | 通人之书——沈曾植遗墨展5月8日在文津阁古美术馆开幕

     展览 :通人之书-沈曾植遗墨展  时间 :2021年5月8日 - 5月12日  地点 :文津阁古美术馆          (北京西城区文津街7号) 五月的北京春色未减,繁花依旧,"通人之书 ...

  • 老爸用这个植料养兰,呼呼冒出大白根,又壮又多

    大图模式植料一直是众多兰友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个兰友,老爸自然是摸索过不少的.最近老爸倒盆的时候,发现兰花的根又粗又壮,老爸内心是欣喜若狂啊. 大图模式老爸用的是松树皮加风化石,都是山里捡里,风化石就是 ...

  • 【中医】200味中药名释义整理

    温馨提示 今日是大众医学助手陪伴您的第494天截止今日已收录医学笔记 共计1410篇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今日别忘记阅读收藏哟!对本平台有要求及需要寻找的文章,请在下方留言!十月阅读排行榜[中医]方剂歌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