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语音+文字”](七)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
一、成语
[兔死狗烹]这个成语是“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凝练化表述,意思是:鸟没有了,弓也就收起来不用了;兔子死了,猎狗也就被煮来吃了。这个成语说成“鸟尽弓藏”或者“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比喻事情成功以后,把曾经出过大力的人杀掉。
二、故事
一说到“兔死狗烹”这个成语,我们马上想到的应该是韩信。因为他死前就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蒯通之计”指的是韩信攻下齐国、迫使刘邦封他为齐王后,齐人蒯通以为“天下权在韩信”,他前往韩信处游说时所说的话。他话的核心是:君王不可信。所举的例子是:越王句践在灭吴后将文种杀了。所用比喻是:野兽已经没有了,猎狗的命运就是烹”。所作阐述是:臣子的勇敢谋略影响到了君王的地位,将有杀身之祸;功劳天下无双,将得不到赏赐;而韩信正是实力影响到君王,所立之功君王没办法赏赐;依附楚国,项羽不信任,依附汉王,刘邦会感觉恐惧——一句话,韩信“功高盖主”。所献的计策是:参分天下,与刘邦、项羽鼎足而居。只可惜韩信犹豫不忍心背叛汉王,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将他的齐国灭掉,于是没采纳蒯通的计策,最后灭项羽后,刘邦袭夺齐王军;后又将韩信由齐王而变为楚王;又以谋反为由将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在韩信封为楚王时,他被刘邦以谋反罪抓获,他在囚车上就感慨:“果然像别人说的,'狡兔死了,良狗就得烹;鸟没有了,再好的弓箭都被收藏起来;敌国全攻下了,谋臣就得死’,天下已定,我本来就应当被烹!”前面所说的“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是吕太后用萧何计谋在长乐钟室杀韩信时所说的话——“不用蒯通之计”,致使自己“兔死狗烹”,是汉朝建立后,韩信内心最大的痛!到死都后悔!
三、评析
其实从蒯通游说韩信的话语中,我们都能隐隐感觉“兔死狗烹”这个成语也许不是源于韩信,它应源于文种、范蠡。确实,这个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将吴灭亡,成为五霸之一,范蠡极为明智,他一方面知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的道理,另一方面他对句践“可与同患,难与处安”的为人有清醒的认识,于是请辞。虽然句践用“我将与您共享这个国家”相挽留,以“不这样,我将把你杀了”相威胁,他还是打点好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他将助句践复仇称霸的智慧用于经商,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人称“陶朱公”。相较之下,文种命运则令人唏嘘。范蠡浮江海而去后,曾给文种写过一封信,信中就以“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和句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相告诫,劝文种不可贪图权势富贵,应该离开。文种之后虽然称病不上朝,但当有人揭发文种作乱时——其实没人说句践也可以说有人揭发——越王句践就赐剑文种,让其自杀,理由颇为赤裸裸:“您教寡人七种策略讨伐吴国,寡人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把吴国灭亡了,其它四种策略在您手上,您替我去先王那里运用那余下的四种策略吧!”然后文种被迫自杀。
唐朝时有谚语说:“太平本是将军致,不使将军见太平。”争夺天下有功臣的份,享受天下时却没有功臣的份,这似乎是古今惯例。“汉初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都逃不了“兔死狗烹”结局。彭越于汉朝的建立,功劳可谓大矣。他以游击战的方式扰乱项羽的大后方,切断项羽的粮道,极大的缓解了刘邦的压力,甚至与韩信一样,左右着楚汉相争的战局,栾布就曾说:彭王一回头一转身,投靠项王,汉王就失败;投靠汉王,项王就失败。最后,他与韩信合力一起会兵垓下,击败项羽,被封为梁王。然而,天下已定,彭越在陈豨反时因“称病”未与高祖亲往,使“高帝怒”而心怀恐惧;虽未有反心,但为人告发,最终被捕;寄希望于吕后,对着吕后哭诉,却没想到吕后比刘邦更绝决,一句“不如遂诛之”,“越宗族”“遂夷”。彭越的传记虽然没有说及“狡兔死,走狗烹”,但彭越的命运即体现了这个道理,所谓“太平本是将军致,不使将军见太平”!
为何开国将领逃脱不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其实蒯通劝韩信时已经说到了,即蒯通所说的“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为什么“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人,不仅没有奖赏反而有危险?征战时有勇有谋当然好,超过君王也无所谓,能打胜战就行;但打下了天下,论功行赏的时候,你的功盖过了君王,让君王用什么来封赏你?皇位?他才不肯呢!他不仅不给皇位,你不想要他还担心你想要呢!于是因为恐惧与猜忌,一个个开国将领就被“烹”杀了!所以古罗马史学家论暴君诛杀大将时就说:大臣的功劳可以酬谢的,君王很喜欢;大臣的功劳太大,远非君王所能酬谢,君王就不仅不喜欢,反而很讨厌。(“臣之功可酬者,则君喜之;苟臣功之大,远非君所能酬,则不喜而反恨矣。”)法国史家也说:大将的功劳一定不能超过君王的酬谢范围,让君王除了给王位无以为报。(“臣功为主宣劳,切忌功高至于无可酬庸。”)从皇帝的角度看,我为帝,一是能力,二是天命,你仅辅佐而已,你“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是不是自视过高,野心太大?皇帝看见的是你欲望的无穷,忘记的是你曾经的功劳。如此看来,范蠡以功成名就为累,功成而身退,丢下一切泛海而行,才是真正明智的选择。
本节次除“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成语外,还有“参分天下,鼎足而居”“解衣推食”“功高盖主”“功盖天下”“名高天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等,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
因“功高盖主”而“兔死狗烹”的,除上面所讲文种、韩信、彭越外,你还知道哪些呢?不妨搜集一下,探讨他们被诛杀的原因。
四、原文
一、野兽已尽而猎狗烹
蒯通曰:“……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蒯生曰:“……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三、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四、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有司治反形己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史记·彭越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