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锡圭谈李学勤
节选自《出土文献》2021年第2期 时间:2021.09.14
李先生聪明过人,记忆力好,悟性高,思想敏捷,看问题高瞻远瞩,能从大处着眼,但对细小处也不轻易放过,所以能够发人之所未发,解人之所不解,对有关学术研究起明显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影响深远。这在战国文字研究和殷墟卜辞研究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
我们今天研究战国文字,离不开战国文字分系(或称“分域”)学说,这个学说就是李先生创立的。在李先生之前,王国维提出了“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把战国文字分成东、西两大系,但他仍把六国古文看成一个整体。胡光炜(小石)讨论过齐及受其影响诸国的文字与楚及受其影响诸国的文字的不同特点,但他讨论的主要是书体、书风上的不同。李先生在1957年发表的《战国时代的秦国铜器》一文中首先提出“战国时代的汉字可分为秦、三晋(周卫附)、齐、燕、楚五式”(后来学者在使用他的学说时改称“式”为“系”),在1959年发表的《战国题铭概述》中,他用大量出土的战国文字资料阐明了他的“五式(系)说”。用今天的知识来看,《概述》所定战国文字资料所属的系别除把燕国的小方官印定为三晋官印一处明显失误外,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在当时能够有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直到今天,一般学者在战国文字分域方面主要仍在使用李先生“五系说”的框架。李先生创立了“五系说”并为此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战国文字的研究起了极为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李先生在1957年发表的《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是两个不同的步骤,我们应先根据字体、字形等特征分卜辞为若干类,然后分别判定各类所属时代。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明确提出了殷墟卜辞断代研究的正确方法。
1977年,考古研究所召开安阳殷墟五号墓(按即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座谈会,李先生发言时指出,见于武丁宾组卜辞的“妇好”,和见于被董作宾定为第四期的武乙文丁卜辞(就在这次发言中李先生提出了“历组卜辞”这个新辞来称呼这种卜辞)中的“妇好”有可能是同一个人,“从种种迹象看,'历组’卜辞很有可能是武丁晚期到祖庚时期的东西”。会后,他写了《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发表在《文物》1977年第11期上,对讨论会发言作了重要补充,指出了他所看到的历组卜辞属于早期的一些迹象。
1979年在中山大学召开的第二次古文字学年会上,历组卜辞到底属于武乙文丁时代还是属于武丁祖庚时代的问题成了大家感兴趣的一个焦点,在会上发言的人几乎都是反对李先生的说法的。我在这个问题上本来也相信董作宾的说法,在妇好墓座谈会上,我还在对殷墟考古和殷周青铜器的形制花纹都只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极端错误地认为妇好墓的墓主应该是武乙文丁卜辞中的妇好,墓葬的时代早不到武丁祖庚时代。但在第二次年会之后,我细心研读了李先生《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一文,通过认真的考虑和对我掌握的有关资料的梳理,断定李先生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写了《论“历组卜辞”的时代》一文,在1980年四川大学召开的第三次古文字学年会上发表。我可能是明确支持李先生新说的第一个人。1981年林沄先生在山西省文物局召开的第四次古文字学年会上发表了《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一文,在历组卜辞的时代问题上也从传统派变成了新派。四十多年来,殷墟卜辞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已经充分证明了李先生新说的可靠性。但是,有些相信旧说的学者,由于历组卜辞属于武丁祖庚时期的明确地层证据尚未出现,认为新说和传统说法究竟孰是孰非还不能肯定。实际上,相信新说的人越来越多,近些年来在比较年轻的甲骨学者中,相信传统说法的大概一个也没有了。我相信明确的地层证据迟早是会出现的。
李先生在《文物》1981年第5期发表了《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已为上举林先生的文章所引用。李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还根据他的分类分期观点提出了殷墟卜辞可以分为𠂤组、宾组、历组等九组的意见。后来他又发表了《殷墟甲骨两系说与历组卜辞》一文,并与彭裕商合写了《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一文(1990)、合著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一书(1996),对历组卜辞的研究更趋深入,并把他根据先分类后分期的原则通过长期研究而得到的关于殷墟各类卜辞所属时代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变得越来越明确、系统。李先生的这些研究是殷墟卜辞断代研究中一次里程碑性质的巨大的跃进。由于殷墟卜辞的分类和断代与卜辞内容的研究以及殷墟甲骨文字的考释息息相关,李先生的分类断代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以及殷墟卜辞其他各个方面的研究也都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李先生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研究对整个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界的研究起了极为明显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这方面,是没有人可以跟他相提并论的。
节选自
裘锡圭在《李学勤文集》发布会上的发言
裘锡圭口述,刘娇录下并加注释。(结束)
最近有关心本公众号的朋友,对我们的释字工作提出一些质疑,这也在意料之中。研究和学习甲骨文,无论如何,解释文字都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虽然甲骨文里面,已经有不少字跟已经识得的金文甚至小篆同形,但是需要考释的字比这些字多很多。就算是已经认识的字,由于存在同音假借的情况,这些字在卜辞中的具体用法,往往也需要深度考释之后才能弄个清楚明白。这么难的事情,绝非本公众号能力之所及。本公众号的主旨在于分享甲骨文化,普及甲骨知识,但解释文字又不能不做,不严谨、疏漏的地方请各位方家海涵。
特别说明:在书写甲骨文时,甲骨文杂志可以保证每个字儿都是原汁原味的甲骨文,也能保证每一条卜辞都有出处,我们认为这两点的具备可以满足对甲骨文的沉浸式体验。但是限于资料的获取搜集、人员精力,以及个别拓本的模糊,有时候无法保证每个字的字形和原甲骨完全一致,敬请谅解,同时也欢迎专家同好在留言区批评指正!
甲骨文美学艺术欣赏
据我们所知,学者们研究甲骨文,是有很多讲究的,例如:在研究甲骨文分期时,需要特别重视刻辞甲骨出土的地层、坑位与共存陶器的关系,并与刻辞内容紧密结合;在研究甲骨文内容时,需要注意联系殷墟遗迹、遗物的出土情况,探讨商代社会的具体问题;在研究甲骨文形态时,需要参考大量已有的案例,探究是否有新的用法或者新的意义。
欢迎爱好古文字的朋友扫码进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