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父亲的果园子 || 杨岱昌
父亲的果园子
作者/杨岱昌
村子东头有一块庄稼地,因为地里的老坟多,村里的人都习惯叫它油坊坟,那一连片的梯田,也是村里第二生产小组每家每户的自留地。夹在地块中间的一小片洼地,便是我家的责任田,也是父亲曾经被看好的果园子。
打小记事起,父亲就为这块庄稼地忙碌着、操持着,那年月,全家人都指望着这块地来养家糊口呢。后来,不安分的父亲转换了脑筋,决定在这块一亩半大小的责任田里种植果树了。
那时,这一举动尽管对于父亲来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尽管开种的果园没能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收获,但是还是印证了父亲不甘寂寞、不愿贫穷的倔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个全能的匠人,泥匠和木匠兼做,既能修房盖屋,又能打制家具门窗,基本上是干了大半辈子的穷匠人。可这一回要把自家最好的庄田搭上种植果树,肯定是需要父亲承受一定的勇气和风险的。
毕竟,父亲的这种行动在我们那个穷乡僻壤、死啃着土地的村子里,不为大多人所认可,都认为这是瞎折腾、爱捣鼓。
这一切,何止是在折腾、捣鼓呢!
那时候,我们兄妹几个还小,又都处于读书上学的年龄,家里家外所有的开支全靠父母两个人承担,之所以要开种果园,父亲自有他的道理,他不仅要通过自己的辛苦和劳动来改变家里一穷二白的面貌,还要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来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
果园寄托着父亲的希望,也代表着一位乡下农民脱贫致富的理想和信念。
开种果园,是一项技术活儿,当然不能蛮干。为此,父亲就想方设法和乡里林站的技术员攀上了亲戚,从他那里父亲不仅获得了果树栽培的技术和方法,而且还借阅到了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将近五十岁的人了,学起技术像个小学生如获至宝、如饥食渴。脑子里有路数了,心里就有底了,从而信心也就更足了,说干就干,放线点穴、刨土挖坑、挑选种苗,自此以后,父亲把自留地当做了他的示范田,一个人在他的园子里静静的捣鼓着、忙碌着。
在父亲的苦心经营下,一排排整齐划一、枝条幼嫩的果树苗儿迎风招展,生机盎然。果园让父亲看到了希望,也更坚定了父亲改变家庭生活处境的决心和勇气。
为了能让果园尽快、尽早产生效益,在乡林站技术员的指点下,起初父亲还在苹果树的行间距里套种了西瓜,为了便于管理和守护果园,那些日子,父亲在果园里搭起了草庵,抱来铺盖卷,把家安在了园子里,无论白天或黑夜,无论刮风或下雨,父亲死心塌地、任劳任怨的厮守着这片果园子。
记得那年瓜熟蒂落的时候,适逢暑期,我们也开始寻思着帮助父亲做一点事情,在轮换看守果园的同时,我自告奋勇的承担起了外出卖瓜的任务,没成想父亲竟批准了我的这一要求。尽管那时我从未涉足过生意,也不懂得吆喝叫卖,但是不谙世事的我,还是看出了父亲几多的寄托和期待,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或许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和成长!
那天父亲起得特早,挑选西瓜,备货装车,为我们的第一次外出卖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临行时,父亲告诉我们,瓜要挑好,秤要公平,生意要活等等,叮嘱再三。堂弟在前面牵牛,我在后面架车,就这样我们拉着一车滚圆滚圆的西瓜朝着位于村子的东北山一带走去。
那时,农村的经济条件还比较差,用钱买瓜的少,用小麦、玉米换瓜的多。一切皆还顺利,在经历了几次手忙脚乱的几笔交易后,总算掌握了摸秤、置换的方法和规律。那天,不知道是因为父亲种植的西瓜甜,还是山里人的心肠好,不到太阳落山一车西瓜竟销售一空。
旱了浇水、饿了施肥,病了治虫,果园子在父亲的精心打理下,一颗颗果树枝繁叶茂,一颗颗花蕾圆润饱满,父亲苦心经营的果园终于丰收在望,全家人都为之感到兴奋。父亲那一亩半地的责任田不仅为全村老百姓改变种植结构,发展果树经济起到了带头作用,还影响和带动了全村一大批群众效仿着种植果树发家致富呢。
后来,由于其他原因,父亲放弃了果园,那片曾经繁茂的果园慢慢地萧条了下去,那片曾经孕育着希望的土地又恢复成了粮田,父亲苦心经营的果园就这样消失了。
尽管那曾经的果园已成为历史,但是他留下了父亲那个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见证了父亲那个时候为改变家庭面貌的历程和足迹。如今,父亲开垦果园、侍弄果树以及我们帮着父亲打理果园的那段经历,确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已成为我们精神园地里的一笔不可缺少的物质财富,他将永远激励着、鼓舞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杨咏墨艺术工作室】
自由艺术家杨咏墨创作领域:
美术,摄影,景观设计,
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
拥有研创机构
杨咏墨(北京)工作室
杨咏墨(深圳)工作室
杨咏墨(郑州)工作室
水墨清华(郑州)美术馆
水墨清华(重庆)创作基地
水墨清华公益联盟发起人
水墨清华品牌创始人
画者,行者,在路上…...
——杨咏墨
关注 “百荷书房”,阅读全本小说和作者文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