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随想:老师眼里的儿童 参考论文
话说,就在昨天,6月25日。
一届孩子,一台节目,一组(六年级组)老师,还有一众家长,共同见证了孩子们小学生活最后一天的完美谢幕——毕业典礼。师生同台,同歌共舞,场面温馨而热闹,临别之际,一声再见,一个拥抱,尽显师生情谊。
六年间,孩子们在一点点长大,六年间,孩子们在一年年发生着变化。眼前的他们,是一个个鲜活而独立的存在,他们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于是,我对孩子的成长及成长空间的营造,有了如下的感想:
丰子恺先生有两幅关于教育的漫画:
第一幅,是做泥偶,模子里出来的泥人,定是千篇一律且缺乏生趣的,手工者凭经验和手感,完成泥人的制作,批量且规格统一。这与“泥人张”纯手工的“捏”(追求个性与神韵的创作)完全是两回事。但我充分相信,泥人张的神技,必定是不知道捏坏了多少泥人才换来的。教育,却不能(更不敢)等同于捏泥人——捏坏了泥人,可以打碎了重新和泥重新捏,教坏了学生,却是人家一辈子的事情。于是为了这个“人生一辈子”,学校就得想方设法地一次性成功,且是必须要成功,对于教师而言,最保险也最易上手的就是用“模子”,甚至视其为唯一的解决之道。
然而,泥偶好摆布,活人却难教育。于是,看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也要在类似塑泥人的模子中“规范”时(第二幅),心里便会不自觉地一阵阵抽痛。但,这就ff451ed3197ff56b08bc2c4cdef5dadea26ca35ac9fbe72e480ac6be79f587e8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真实存在。
很多时候,懂、明白甚至喜欢是一回事,而一旦要落实,去实践和尝试,或许便是另一种态度。 参考论文
因校长喜欢摄影,所以我们也常常会有一些关于摄影的交流和对话。比如,摄影到底该记录些什么?是真实还是美好,抑或是真实且美好?再比如,摄影的后期创作往往还有最关键的一步——裁剪,可我们在裁去不完美的时候有没有可惜过一同裁去的那些风景?这种交流和对话,讨论的既是摄影,其實也是谈教育!
我们总是善于把最美好的一面放大并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却有意无意地经常性忽略掉一些不美好的东西!这是一种人皆有之的通病,但我认为,珍视和重视这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恰恰是真正的完美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心中的“完美”≠“唯美”,而是一种真实且完整的美,“唯美”之美,美则美矣,却并不是整个的,生态的,和谐的……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如何建构一个所谓的“完美校园”时,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尽量不去裁剪和舍弃,更多的是去寻找和发现!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完美校园中最主要的风景。只有活动的风景,才是有生趣和真正令人向往的。
有幸,今天的孩子们,大多是真实且快乐的。